【前言】
虽然青春已经一去不返了,但还是有着意气风发的劲头。
南海舰队远洋综合补给舰青海湖号25岁生日的时候,南海舰队官网发了关于青海湖号的文章。
而青海湖号这艘船呢,是咱们国家在九十年代花了好多钱,从乌克兰引进的半成品舰船。
最大航速才16节,这可比我军现役护卫舰艇20多节的航速低不少呢,跟航母编队25 - 30节的航速更是没法比,那咱们国家是不是买亏了呀?
【我国海军建设的缓慢起步】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咱国家海军的实力差得远呢,装备大多是旧舰艇,跟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法比。
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国力不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造船和军工技术都很落后,自己设计和建造大型现代化军舰根本做不到。
我军那时候的主力舰艇,还是沿用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老旧舰艇,再加上二战时从苏联得到的一些退役舰只。
这些舰艇装备差,作战能力不强。
60年代刚开始的时候,咱们国家从苏联那边进口了几艘驱逐舰,情况算是有了点好转,可总体的实力还是比较弱。
于是在60年代中期的时候,为了增强远海防卫的能力,咱们国家就开始着手去发展导弹驱逐舰了。
不过,由于技术积累不够、工业基础差等很多因素的限制,进展特别慢。
我国花了十年的时间,在70年代成功研制出两艘早期型驱逐舰。
这两艘驱逐舰配备了反舰导弹、高炮之类的装备,在那个时候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作战舰艇了,可是数量太少,没办法形成作战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也认识到补给舰在海军远洋作战里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进行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船的开发工作,这也就是后来的“太仓级”补给舰。
可是咱们国家的船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种补给舰造起来特别慢,一直到80年代才造好了4艘。
而且它的吨位小,才2万吨级呢,补给能力也有限,只能供应简单的油料和物资,根本没法满足海军的需求。
9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要研发新的一代大型综合补给舰。
但因为长期技术积累不够,又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个计划进展特别慢,到最后也没实现。
能这么讲,在90年代之前,咱们国家的海军建设始终是在起步阶段呢,不管是作战舰艇还是辅助舰艇,数量都特别少,这对我军执行远海任务的能力限制得可厉害了。
我军特别急需一批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当时我国的船舶工业水平和科研实力,根本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所以,我国就把目光投向了刚刚独立的乌克兰。
【以巨资购入半成品舰船】
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就独立了,它得到了苏联的大部分顶尖军事技术,可国力不强。
乌克兰为了得到外汇,打算大规模售卖军火。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且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的实力一天天变强,于是就打算从乌克兰引进部分先进的军事技术,来增强国防力量。
1992年,我国派了一个由好些高级将领组成的高规格军事代表团,秘密去乌克兰访问。
一开始的目标是买几艘大的破冰船回国,好增强南极科考的力量。
但在考察乌克兰军工企业的时候,代表团意外地看到,乌克兰有名的赫尔松造船厂码头上停着一艘很大的半成品舰船。
那艘舰本来是苏联在80年代末期订造的一艘大型综合补给舰,造它是为了配合苏联海军的远洋航母战斗编队。
苏联解体后,军费削减了,这个花费很多钱的补给舰项目只能停掉,那舰体还没建完呢。
代表团实地考察后发现,这艘还没完工的补给舰设计很先进,吨位也大,补给能力还强,特别符合当时中国海军的需求。
于是代表团果断提议购买这艘半成品舰,用来增强我军远洋补给能力。
1993年,经国家领导人批准,中乌两国正式签了合同,咱们国家花1.5亿美元从乌克兰买了这艘半成品军舰。
乌克兰军售是个特别难得的机会,我国能借此引进先进技术,补上舰艇建造方面的不足,尽快提升海军的战斗力。
当时中国海军积累不够,又急需强大起来,这对海军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
【“青海湖号”补给舰的到来】
1993年年底的时候,这艘本来是给苏联航母配套的还没造好的补给舰,就从乌克兰出发运走了。
从黑海进到地中海,然后绕着非洲南端走,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运到中国大连。
1994年,大连造船厂负责对它进行改装。
在改装的时候,大连造船厂加固了舰体结构,完善了动力、电力等辅机系统,朝着现代化水平迈进。
1996年5月8日,大连造船厂花了不到3年就把改装工作做完了,然后把它正式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用,还起了个名字叫“青海湖号”。
【“青海湖号”也存在明显缺陷】
它最大的毛病就是航速太慢了。
它最大的航速才16节,这可比我军现在服役的护卫舰艇20多节的航速低太多了,跟航母编队25到30节的航速就更没法比了,这会对编队的行动能力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我军虽然能单独派它去执行任务,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编队作战,它低速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了。
就好比一个超级肥胖的人,想要跟上那些身手特别敏捷的特种兵小队,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青海湖号”在我军航母编队里已经成了“拖后腿”的存在,对舰队整体作战效能的拖累很严重。
好多军迷甚至都担忧,要是打仗的话,“青海湖号”说不定会由于速度慢,在敌军眼里特别明显,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另外,“青海湖号”的防空能力也比较差。
大型综合补给舰在编队里得占着核心的位置。
可它自身的防空火力不强,主要得靠护航舰艇来保护。要是碰到空中打击,它的脆弱就会完全显现出来。
“青海湖号”的雷达系统比较陈旧,对空监视预警的能力不强,这对提升编队整体状况的感知能力是不利的。
在如今这种高技术密集型的战争里,这些问题会更加明显。
所以,好多人都认为我军当年购买的做法不太明智,没好好考虑作战需求会发生变化,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让我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洋防卫”跨出了关键一步】
虽然有问题存在,可我们不能因为一点问题就否定“青海湖号”对咱们国家的重大意义。
毕竟在当时的我国,青海湖号到来的重要性可不比航母低。
“青海湖号”其实就是一艘拿15996型大型油轮改装成的综合补给舰,这可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艘真正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呢。
它的标准排水量能达到2.5万吨,最大载重量会超过3.7万吨。
能一次携带2万多吨航空燃料、好几千吨柴油燃料油,还有将近2000吨弹药呢,这可比我军当时的“太仓级”补给舰带的多多了。
它不但能给护卫舰艇补给燃料、民生物资、淡水之类的东西,还能直接给飞机加油,为远洋作战的航母战斗群给予及时且有力的综合保障。
“青海湖号”加入后,我军的远洋补给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青海湖号”开始使用之后,很快就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变成了我军达成重大跨越时所依靠的重要力量。
在入列还不到1年的时候,它就跨越了178个经度、66个纬度,头一回和“哈尔滨号”“珠海号”一块儿组成远航编队,横跨太平洋去访问美国等国家。
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组织远洋访问航行,当时航程最远、最长,访问国家和港口最多,这些都是它创造的记录。
“青海湖号”给编队提供了靠谱的油料补给保障,大型综合补给舰该有的作用它都充分发挥出来了。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它承担了像远海护航、远洋演习等各种各样的任务,航程达到了数万海里。它还多次不间断地跨越台湾海峡,去访问南太平洋的各个岛国。它可是我军顺利转型成为远洋海军的关键力量。
在南海那块儿,它有着很强的威慑力呢,这就使得一些国家不敢随便乱动,很好地维护了南海的稳定。
在科技积累这块,“青海湖号”使我军首次拥有大型综合补给舰,这对舰艇设计、航海性能还有补给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国改造并使用这艘舰,积累了远洋舰艇建造、管理的宝贵经验,给我国自主研发新型远洋综合补给舰打下了技术基础。
“青海湖号”加入进来,这无疑让我军在补给舰建造方面一下子跨越了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对推动我国达成战略转变,打造真正的蓝水海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不管是引进青海湖号,还是引进其他武器装备技术,我国绝不能老是处在引进和仿制的阶段。
得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行,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大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
别说是远洋补给舰了,就算是汽车、高铁这些民用技术,咱们国家也得实现自主创新,一定要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就拿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技术来说吧,我国靠着这个技术成为了世界高铁第一大国不说,还成功把“中国高铁”出口到国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因此大大提升了。
而这些成就的达成,完全表明唯有自主创新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