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一步步收紧制裁,导致许多西方公司纷纷离开俄罗斯,这让俄罗斯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难关。中俄之间的经贸和政治关系呢,却是越来越好,不断升温。
不过,当西方公司离开后,中国公司并没有趁机接手俄罗斯的市场。可能啊,俄罗斯的经济一直都没怎么真正地向东方靠拢。
【一、“制裁升级”——600家西方企业接连退出俄罗斯】
俄罗斯在乌克兰那边动作频频,西方这边呢,经济制裁也是越来越狠了。他们不断加码,想要给俄罗斯施压。你看,这就是局势紧张下的应对措施,双方都在暗暗较劲呢。不过话说回来,这制裁手段可是真不少,西方那边是下了狠心了。
耶鲁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期,已经有600多家企业离开了俄罗斯市场。而根据俄罗斯2023年1月的统计,差不多有18%的美国企业、15%的日本企业和8.3%的欧盟企业都撤出了俄罗斯。
咱们来捋一捋这些退出俄罗斯的企业名单,很明显,这些西方公司离开俄罗斯的心思各不相同,有的铁了心要走,有的呢,走得就没那么决绝,撤退的动静也是有大有小。
很明显,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里,就是那些能让西方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的地方,企业撤离得都挺果断。
这明显是为了配合,想给俄罗斯政治施压。像英特尔、AMD、英伟达这些西方的芯片大佬,都严格遵守制裁令,不跟俄罗斯做生意了。还有那些国际航运的大佬,比如马士基、DHL这些公司,也都纷纷把在俄罗斯的业务给撤了。
像PayPal、VISA这些移动支付的大腕们,都一个个地从俄罗斯市场撤退了。再说说美国电气界的领头羊艾默生电气公司,他们在2022年5月4号那天,正式放出话来说要离开俄罗斯市场。他们打算把在俄罗斯的子公司给卖了,然后慢慢把在那儿的资产都搬走。
在飞机制造这行,波音公司说了,他们不会再给俄罗斯航空公司技术上的帮忙了。空客公司那边呢,也说已经停了给俄罗斯的备件供应。还有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他们也表明态度,不给俄罗斯提供零件和服务了。
说到能源这块儿,美孚公司已经放话了,说他们不会再往俄罗斯的新项目上砸钱了。壳牌公司呢,也宣布不跟俄罗斯的油气公司合伙做生意了。还有挪威的那个国家石油化工公司,他们也说要撤出在俄罗斯的合资公司。
同时呢,那些没啥高技术,容易被替代的公司,大都躲躲闪闪,好像在撤退,又好像没撤。
举个例子,像雀巢、保洁这些西方的大牌子,一个在食品界,一个在日化界,都挺有名的。他们表面上说支持制裁,还大声宣布不再往俄罗斯投钱,广告、赞助啥的也都停了。可实际上呢,他们在俄罗斯还是照样卖东西。
像麦德龙、欧尚、乐华梅兰这些国际零售大佬都说了,因为手里囤的货太多,所以短时间内在俄罗斯的业务还得继续。还有阿斯利康、丹麦的诺和诺德、法国的赛诺菲这些大牌药企,它们更是打着“救死扶伤”这样的公益招牌,坚持在俄罗斯做生意。
就连大名鼎鼎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也因为“供应链出了问题”,而不愿意完全放弃在俄罗斯的业务。他们并没有打算全面撤出。
德国大众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的那个厂,说是要停工半年,但可不是要裁掉员工哦。他们说了,停工期间会给员工发三分之二的工资,社保也照交不误。
很明显,这些公司得跟西方阵营站一边,主动担起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份内事”。
不过呢,企业嘛,总是想着怎么赚钱、避开麻烦,特别是看到俄罗斯那么大的市场,根本舍不得完全放手。它们心里打的算盘是,先暂时躲一躲,等那些地缘政治的风浪过去了,再出来大展拳脚。这些企业可不想轻易放弃,毕竟俄罗斯市场的吸引力摆在那儿呢。
此外,有些西方企业换了个新面貌后又重新开始营业,或者只是假装撤走,然后又悄悄回到了俄罗斯。就像大家熟知的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这些西餐大牌,它们确实关了不少在俄罗斯的店,但之后又有动作了。
不过,好多店铺都换成了“特许经营”的模式继续开下去。说到百事公司,那更是一出“奇招”——他们先是把饮料的配方给改了,让百事可乐变成了一款像格瓦斯那样的“新玩意儿”(就是俄罗斯、乌克兰那些东欧国家挺流行的低度酒),跟以前的百事可乐彻底划清界限。之后,他们又在俄罗斯新建了工厂来生产这个新品。
这样一来,就算是顺应了美国的制裁要求。最近啊,像宜家、Inditex集团,就是那个Massimo Dutti、Zara、Pull&Bear这些大牌子背后的公司,还有其他一些西方公司,都在琢磨着要不要重新杀回俄罗斯市场。
虽说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制裁不太可能把经济打垮,但好几百家大企业撤走,确实让俄罗斯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了很大影响,运转起来困难重重。
现在全球经济都连在一起了,要是哪个国家国际贸易不顺畅,那它的经济发展可就大受影响了。这样一来,它在全球的工作分配里头的位置,说不定就得往下滑,经济不景气、金融和技术被孤立的情况就更严重了。美国那边有报道说,跟2021年比起来,因为对俄罗斯实施出口管制,美国出口到俄罗斯的东西,价值少了整整99%。
【二、“虚位以待”——中国企业并未接盘】
打从那些被视为“关系紧张的国家与地区”的企业大批撤离后,像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公司,都急着往俄罗斯市场挤,想要抢下原本由西方国家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过,中国企业的身影却很少见,几乎没怎么接手这些空缺。
拿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吧,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像英特尔、AMD、英伟达这些西方的芯片大公司,都严格遵守了制裁规定,不跟俄罗斯做生意了,直接断了他们的芯片供应。
中国国内有好几家挺有名的云计算和SaaS(就是软件服务不用自己管,人家帮你运营那种)公司,其实都琢磨过要去俄罗斯市场闯闯。但好多实际的问题摆在那儿,结果这些计划就都没了下文。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公司都还在那儿看着,没动真格的。
首先,中国的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它们在拓展海外市场上经验不足。虽然有些公司已经开展了一些海外业务,但主要都集中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对于俄罗斯市场和当地客户的需求,它们的产品真的很缺乏针对性。
另外,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过程通常都挺长的。要是想做出既符合俄罗斯法律,又能满足俄罗斯客户需求,还适合俄语使用习惯的产品,那可得花上好一阵子。这样一算,时间成本真的挺高,感觉不太划算,所以可行性也就不那么强了。这是根据李先生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再者,不少中国的软件服务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且前景看好的软件创业公司,大都梦想着能去美国上市。
要是哪家企业踏进了俄罗斯市场,那就等于是碰了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红线。这么一来,它们在美国上市的路子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变得不那么顺畅了。
再者,跟俄罗斯比起来,好多西方发达国家那边的市场份额明显要大得多,也更诱人。要是企业贸贸然冲进俄罗斯市场,会不会影响到它们在西方的发展,现在还说不准。这事儿,企业得特别小心,再三考虑才行。
比如说,像英国、美国这些西方国家,老拿“国家安全”当挡箭牌,找我们中国海外企业的麻烦。要是咱们的企业大规模进军俄罗斯市场,那他们肯定又会找到新的由头来打压咱们的企业。
说白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那些从俄罗斯撤走的西方公司,其实好多都在玩“两边倒”的游戏,他们一边看着国际形势的风向,一边打算哪天时机对了,就重新杀回俄罗斯市场。
这些公司在俄罗斯经营了很长时间,对当地市场特别了解,积累了很多忠实的顾客。所以,西方这次对俄罗斯的制裁,不管是打算长期搞还是短期弄,都是个非常关键的事儿。
制裁期限的长短,对中国企业来说,直接关系到它们能不能赚钱,甚至能不能把本钱赚回来。要是西方只是搞一阵子短时间的制裁,等制裁一结束,那些西方公司肯定会一股脑儿地回到俄罗斯,迅速抢回市场。这样一来,中国企业在研发和市场布局上花的钱,很可能就都打水漂了。
另外,俄罗斯的人口数量有限,他们本国的软件市场规模也不算大。
比如说,SAP这个公司,它是全球顶尖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商务方案提供商,还是世界排名第三的独立软件大公司。在俄罗斯,他们赚的钱只有358亿卢布,换算成欧元大概就是4.34亿。而他们真正挣到的净利润,更是只有13亿卢布,换算成欧元就是1640万左右。这个数,连他们在欧洲市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就算这样,西方退出后,那些市场空缺完全能让俄罗斯的本土企业来补上。而且啊,西方企业还没撤的时候,俄罗斯的企业就已经提前布局了。就拿操作系统来说吧,俄罗斯自己研发了个叫Astra Linux的,是基于Linux的系统。
早在2018年那会儿,俄罗斯国防部就已经开始大力推广Astra Linux系统,把Windows给替换掉了。说到搜索引擎,俄罗斯也是不含糊,他们支持电信运营商Rostelecom搞了个自家的搜索引擎,叫Sputnik.ru。
说白了,因为国内市场快满了,中国企业现在都得往外找机会了。但啥时候出去,去哪儿找,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像是要去俄罗斯投资这事儿,那更是得小心又小心,得考虑周全。
【三、“一路向西”——俄罗斯经济,从未真正向东看】
俄罗斯地盘大得很,横跨了欧洲和亚洲,不过它的大部分地方,也就是1700多万平方公里,其实都在亚洲。但说起来,大家还是习惯把俄罗斯当作欧洲国家。就像在我们外交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俄罗斯也是被算作欧洲国家的。
它在欧洲的那部分,虽然地理位置也挺靠北,但因为北大西洋那股暖流的作用,气候还算暖和,挺适合人们居住的。
所以,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和交通要道都集中在欧洲那边,还用了全国五分之四的能源。首都莫斯科呢,就坐落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正中间。
说到经济发展,俄罗斯远东那块地方,人口真的不多,加起来都不到1000万。算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才12个人,这在全俄罗斯算是人口密度最低的经济区域了。
人少的地方,基础设施往往跟不上,这自然就拖慢了中俄贸易的脚步。要想经济腾飞,交通和物流得先行,可现在看来,中俄边境上的货物往来,还是主要靠那条老西伯利亚铁路在撑着。
这条老铁路好久没修了,设备都旧了,运货的能力也早就满了。要是俄罗斯不赶紧建条新铁路,那中俄之间的大生意可就要受限制了,成了个拖后腿的问题。
所以现在,中俄经济的情况挺有意思的,就是“政治上不太热乎,经济上却挺火热”。联合国贸发部门说了,2021年俄罗斯谷物出口赚了360亿美元,排在全球第四。不过,咱们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粮食买卖并不多,2021年中国从俄罗斯就买进了10.36万吨小麦,这才占全年进口小麦的1.07%。
另外,俄罗斯主要出口的粮食是大麦,但大麦在中国不太受欢迎,市场上基本没人买账。
中国从俄罗斯买了7.46万吨大麦,这个数量只是我们全年粮食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大概0.6%吧。另外,我们还从俄罗斯进口了8.93万吨玉米,但这个数量更少,只占全年粮食进口量的0.3%。
大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依赖进口的农产品。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这样,中国在2021年也就从俄罗斯买了大约55万吨大豆,这个数字只占我们全年大豆进口量的0.57%。
俄罗斯能源多得是,而中国这边能源就有点紧张了,所以咱们两国在能源上合作的空间特别大。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咱们合作挺紧密,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在俄罗斯总的出口里头,其实也就占那么一块儿。
现在啊,中俄之间有个重要的天然气管道叫“西伯利亚1号”,但它每年最多只能送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真的拖慢了中俄天然气生意的发展。说到运天然气,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得存储、转化、利用,一系列操作下来,如果用铁路或公路运,那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因为钱包不够鼓,所以短时间内要建新的中俄天然气管道,难度有点大。这样一来,想想各种情况,未来一段时间里,俄罗斯能源生意的重点还是会放在欧洲。这事儿吧,你从俄乌冲突那会儿就能看出来,俄罗斯还跟土耳其聊着要建新管道的事儿呢。
马喜立在2022年第5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俄乌冲突导致的经济制裁,会给全球主要经济体带来啥长远影响?》。
姜明新在2022年第12期的《学术探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聊聊中欧班列运输咋变的,还有俄乌冲突的影响》。
刘友金和李玮瑾两位专家在2022年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聊的是俄乌冲突、全球产业链的大变动,还有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该怎么应对。
刘军梅写了篇文章,讲的是俄乌冲突时极限制裁怎么运作,还有俄罗斯是怎么反制应对的。这文章登在2022年《俄罗斯研究》杂志的第2期上。她用简单明了的话,说了说制裁的影响和俄罗斯的反击思路。
李珍、牟思思和赵凌三人在2022年第9期的《当代金融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挺直白,叫《俄罗斯怎么应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制裁,还有咱能学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