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且早诊断率低,导致很多患者癌症晚期占比高、预后情况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王胤奎,是一名地道的东北人,天生乐观的他学医期间也曾有过迷茫,在导师季加孚的影响下,他坚定了以胃癌围术期化疗和微创治疗为主要学术方向,深入开展系列研究,不断优化临床实践,守护患者胃健康。
王胤奎与医学的缘分,始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古语。怀揣着一颗济世救人的心,2008年,他踏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门。然而,在“象牙塔”的学习并非如他最初所想。
作为一名擅长逻辑思维的理科生,面对医学中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他感到无所适从。“这块肌肉叫什么名字?它的起点在哪?这些知识必须要死记硬背,就像看图识字一样,我一度觉得自己好像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专业。”
但这份迷茫和怀疑伴随着亲人的患病逐渐淡化。“大学期间,我的伯父诊断出了胃癌。”王胤奎回忆,经过手术和一年的药物治疗,很遗憾还是去世了。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了胃癌对生命健康产生的威胁。
大四接触到临床课程后,王胤奎真正地发现了医学的魅力。他形容找病因的过程就像是一名侦探在断案,尽管过程曲折、充满挑战,但光明就在前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治疗更规范、更精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最终,在导师季加孚的指导下,王胤奎选择胃癌围术期化疗和微创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
围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王胤奎介绍,中国是胃癌大国,约70%的胃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局部进展期胃癌,单纯手术无法达到非常好的根治效果,且整体预后较差。为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在季加孚和李子禹两位医学前辈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开展了新辅助化疗后的腹腔镜对比开放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开展这方面研究。
在王胤奎看来,医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活”,还应充满人文关怀。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面临着诸多身心挑战,医患共同决策是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方式之一。
《医路人生》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光明网推出的特色访谈栏目,聚焦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和贡献,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展现医学温度,传递人文力量。
THE END
欢迎留言,我们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