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政通
我经常随驴友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走一些古道、山路和古村落,许多高山村落,因人员外出务工、子女就学到镇上或县城购房定居,现居人口甚少。原先村与村之间的山路已鲜有人走逐渐荒芜,路上长满茂盛的柴草,看到这么好的柴草,想起小时候砍柴的情景。
说起来歙南金川水塘的确是在大山里,但村里山场少,人口又比较多,日常烧饭做菜都靠烧柴火,当时一个家庭五、六口人正常,多则八、九人,烧饭的锅灶又不是省柴灶,灶膛很大,一餐饭都要烧掉好多柴火。当时做房子用的红窑砖,也是用柴火烧制,一窑砖要烧掉山一样大的一堆柴火,因此柴火就成了大问题。
注:撑担和担柱
我们村那里把有限的山场分为三类,一类是禁山,也就是村庄对面那座山,跟水口林一样管理,一直以来就有专人看护,平时是绝对不允许进山砍柴的,一经发现是要被重罚的,山上长出许多参天大树,林荫蔽日。每隔几年在冬天开封一次,在生产队在指定地块,每个人口可以砍一定量的柴火;第二类是封山,作为封山育林的山场,也是不准随便砍的,每年可开封一次。再一类是自由山,是随便可以砍柴割草。每年仅靠开封而分得的柴火,是永远不够的。
平时大人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以挣取工分,还有自留地里的事要做,砍柴的时间不多。小孩子上学,在周末或假期里就是砍柴和割草,可以砍柴的山场就那些,近的地方砍光了,就越砍越远了,每当戴上刀鞘,拿起撑担和担柱心里就发愁,不知道去哪里砍。去七八里外的地方砍柴算是正常,上午一担,下午一担,就很幸苦,这还是毛柴。若砍好一些的柴火,就要带上午饭,去十四、五里外的瓦上林场上去砍。瓦上林场是水竹坑林场的一个公区,在英坑公社境内,老山尖这座大山的西北面,绵延几万亩。林场有大面积的松树、杉树和杂木。公区里有几个护林员,巡山护林。到林场砍柴,主要是砍一些松树或杉树的枯死枝,或是捡一些做护育砍下的干柴火,因为山高路远,一般情况都是几个人同行,相互有个照应,一起出发,一起回来,一天只能砍一担柴火,有时候回来迟了,家里人会着急,会去半路接个担,就要轻松一些。
注:一担毛柴
当时金川公社所在地,有供销社、信用社、粮站、食品站等几个单位,每到冬天,都会准备一年的柴火,都是收棍子柴或爿柴(树段劈成),如白栎、毛栗树等材质坚硬的柴火,火力大耐烧,冬季水分又少,是最好的时候,当时收购价每百斤一块五毛钱,这些柴火在金川水塘是没有的,必须到瓦上林场偷偷去砍。当时生活都较苦,卖柴火成了有些家庭收入来源之一,也是生计的一部分。力气大的一担有200多斤,可以卖上三、四块钱,我也卖过柴,只不过力气小,一担只有六七十斤,挣个块把钱。这确是一份苦力钱,天气特冷,地上常冻出“萝卜丝”,还有积雪,路远、湿滑不好走。如果运气不好,被林场护林员抓到,不但柴火要不成,刀具还要被没收,那就惨了,只好空手回来。
注:棍子柴
有一年春节,我和堂弟去英坑林名川(又名龙门坑)姑姑家走亲戚,恰好遇到也来姑姑家做客的亲戚,那人正是瓦上林场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起一些砍柴的事,他说他知道金川、水塘两村是没有什么柴火的,经常到瓦上林场来砍柴,如果是砍一些枯死树枝是没问题的,砍树那是不行的,若遇上了定要被没收刀具的,场里一年都要没收一些刀具,引以为戒。我姑姑说,都是亲戚了,你就卖个情,明天他俩回家,顺便绕一下到林场,给我两个侄子择一把刀带去呗。他说:没收的刀具都是有登记的,不能随便给人的,林场有人值班,明天一起去,你先拿两把,登记在我名下,等以后处理这些刀具就算我买下。第二天我们一起到林场,我和堂弟各选了一把柴刀回家,那把刀陪我砍了好几年柴火,直到后来高中毕业上班,再也没去砍过柴。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里烧饭做菜大都用电和气,砍柴烧火的越来越少,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山上植被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家居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