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周家寨村:奢呆箩苗寨由来

政务   2024-11-26 14:36   贵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钟山区周家寨村


周家寨村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北部,距市中心城区27公里,距大河镇政府20公里。东邻木果镇新丰村、新民村,南连大河镇大地村,西接汪家寨镇那罗村,北抵大河镇新曜社区,地域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70亩。全村辖周家寨一组(又名奢呆罗苗寨,下同)、二组、三组、四组和五组,居住有汉、苗、彝、穿青人等民族,人口565户2739人,其中汉族2000人,苗族290人,穿青人290人,彝族70人,其他少数民族10余人,少数民族占村总人口24.46%,分布居住在周家寨村5个村民组,辖区内常年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380余人。


奢呆箩苗寨的春天




奢呆箩苗寨由来





周家寨苗族源于黄河流域三大部落之一的蚩尤部落,古称“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后来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战争失利,退居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又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

“三苗”不断遭到征讨,离开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迁移到祖国的西南地区居住。后又迫于腐朽统治阶级的压迫,出现局部性的小迁移。

据奢呆箩苗寨传,其有500多年历史。他们的苗族先祖是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左右,因战乱从纳雁等地迁徙而来,先散居在奢呆箩苗寨西南侧的今大地村六组。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跳花坡,苗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汇聚于摩俄湖北岸咪扎家的跳花坡,唱歌跳舞,过节狂欢。现居住在周家寨奢呆箩的苗族,是从原奢呆箩苗寨迁到新奢呆箩苗寨暨周家寨村一组的,除了原来的住户,大部分都是从毕节、纳雍、赫章等地迁徙而来。周家寨新奢呆罗苗寨李氏谱牒记载,他们是清朝雍正元年(1723)迁来此地,繁荣发展,绵延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民在政治上翻身解放,彻底结束了苦难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下来,繁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重点扶持,苗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发展,开办学校、改善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过去穿的麻布衣服和裤子以及草鞋,住的叉叉房,茅草屋,全部退出历史,现在全部穿上崭新,时尚的衣服,住的是二三层楼的平房或者别墅,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同胞幸福感显著增强。在经济收入上,主要靠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20年全部脱贫,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过上幸福生活。

2023年,奢呆罗苗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如水、电、路、通讯、房屋等都得到彻底改观,柏油路通达苗寨。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长期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教育文化水平不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教育。1959年,国家提出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的方针后,周家寨村(原联合大队)在没有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下,借用二组村民何万才家的房子作为教室,聘用刘俊明、杨从德、殷兴顺为教师,开始接收各民族学生入学,当时招收了第一届学生21人,其中苗族学生8人。1966年,由于学生数的增多,借用民房已不能容纳几个班的学生,时任以德公社团支部书记李群科,通过各方面努力,筹集到资金30元,制作了一批课桌,发动全村村民出物出力,建了一栋六间石木结构的简易学校,并聘请了3名小学毕业生任民办教师,从此,周家寨小学的学生数逐年增加。1992年,全国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及后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苗族同胞子女入学数也逐年增加,入学率达到了80%以上,现在在周家寨小学就读的学生中,苗族儿童占50%以上,154人。苗族村民中,具有小学文化的231人,初中文化89人,高中及中专文化8人,大学毕业女生2人,并且参加了工作。

卫生方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支持,绝大部分苗族人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苗族缺医少药,得不到医治的历史彻底结束。广播电视发展方面,为解决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缺乏,见识不广的问题。2001年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多方筹资,2023年,为苗族发放电视机四次150台,电视普及率达81%。使苗族人民开阔了视野,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周家寨苗族同胞的文化文明,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历史巨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编撰:施昱 肖俊良 王华

资料提供:石前周 李贵云等

摄影:郭君海


总监制 | 张丽
监制 | 丁毅
编审 | 彭玉曦
责编 | 甘婷
编辑 | 岳阳

往期推荐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系列谈⑧严格规范从基层借调干部

2024-11-26

以舞问道 观己求心 | 大型舞剧《王阳明》在六盘水首演获赞

2024-11-26

关于开展2024年贵州省城镇燃气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公告

2024-11-25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上榜~我省这些集体和个人,将获国家卫健委表彰!

2024-11-25


微钟山
负责钟山区各类政务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