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太空实验室,求索天地间【中国科讯】

学术   2024-11-11 07:05   北京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吗?”

“就在我头顶。”

2023年9月21日,在“天宫课堂”第四课上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

指着身边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说

与此同时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

正在电视台“天宫课堂”的直播现场

给孩子们深入讲解国家太空实验室里的高科技


张璐等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

属于最了解太空实验的一群人

他们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诞生

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


建立国家太空实验室

是中国早在30多年前就已明确的目标

1992年,我国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明确“三步走”的战略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

也是工程“三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

一直努力的方向


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之初

国家就把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的重任

交付给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研制体系

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中

在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应用新技术等领域

组织开展了6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全新研制了600余台套有效载荷

取得了一批具备国际水准和国内开创性的成果

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水平整体跃升


进入空间站规划及建造阶段

中国科学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

前瞻制定了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战略

规划并完成近30个重大研究设施攻关研制


2022年11月3日

“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

成为了一座国家太空实验室

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

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


空间站水生生态系统研究。


高精度时频系统、高微重力实验柜等设施国际首创

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生命生态实验柜、

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等实验设施

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空间站正在成为我国当前

覆盖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持能力最强

且成为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

“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14个科学实验柜

它们共同的研制难点之一是“小”

相当于要把在地面上一整间屋子里的实验装置

塞进不到两立方米的柜子里

难点之二是实验柜要既轻便又牢固

用最小的重量搭载最多的科学载荷

难点之三是要有科学前瞻性

满足后续十年的科学实验需求


空间站科学实验柜及其分布情况。


每一个科学实验柜都相当于一个综合性实验室

而柜子只有“方寸”大小

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办法

通过多次“材料优选、轻量化设计、

仿真分析、力学试验验证”

实验柜在柜体主结构不到100公斤的情况下

承重能力达到500公斤

载荷承载比比国际空间站实验柜高出两倍以上


但14个实验柜,也各有各的研制难点

高精度时频实验柜作为空间站中

最复杂的实验柜之一

在该研制项目立项后的一段时间

研制工作一直推进缓慢

到2019年,中国科学院整合全院资源

成立工程攻关组

自此之后

高精度时频实验柜的研制进入快车道

通过强强联合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建成了

目前世界上在轨设计指标最高的空间时间频率系统


2020年国庆节前夕,张璐团队与实验柜合影。


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最直接的回报

2024年5月1日凌晨

神舟十七号乘组回到地球的几个小时后

20多位科学家在空间应用中心的大厅里

满怀期待地等待着

总重量约31.5公斤

32种生命实验样品以及18种材料样品

经过拆包、称重、检测

连夜回到科学家手中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的样品。


这些实验样品被科学家亲切地称为“太空特产”

之后

这些“太空特产”被科学家带回各自的实验室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

航天员先后乘坐6艘载人飞船

为科学家们带回了6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


空间站返回的水稻实验样品。


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

国内外百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

科学家基于空间站返回样品

已经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

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这其中的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

都离不开太空实验室里

一个个科学实验柜的支撑

尽管成果丰硕

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科研团队

仍没有停下脚步


他们还在做三件重要的事

一是每年滚动实施科学实验项目

二是规划新装置、新实验平台

三是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

不断获取应用效益


本文来源:科学网,记者:倪思洁 高雅丽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点击下方微信名>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

2. 科技文献大模型-星火科研助手面向中国科学院用户正式开通使用服务

3. 当不了项目负责人?经费太少?这个政策让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再烦恼!

4.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21位华人学者当选!

5. 年仅33岁,211高校副教授病逝,两个月前才刚刚晋升

6. 26岁破格升任独立PI,最新Nature论文跑赢诺奖实验室!

7. “不发文章、不急职称”,他回国10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8. 做了8年博后还没有稳定工作,学术界“苦力”处境堪忧

9. 博士第三年,中国女孩把“失败”研究送上Nature封面!

10.7年做了3站博后,论文被Nature接收后他马上买票回国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