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热点 | 从发现到发表仅2年!他感慨:中国的科研“如此高效”【中国科讯】

学术   2024-10-28 17:14   北京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读到苏轼的词时,生物遗传学家丹尼尔·法鲁什(Daniel Falush)找到了知音,这句诗词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21年前,丹尼尔关于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学的研究登上Science。多年来,他一直深耕此领域。


“中国的胃癌发病率较高,能否从细菌基因组学的角度找到原因?”2019年,丹尼尔从伦敦起飞,跨越重洋来到上海,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的研究员。4年间,他组建起一支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团队。


丹尼尔常感叹,在中国做研究“很高效”。10月16日,Nature在线发表了丹尼尔团队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与常见类型不同的幽门螺杆菌“生态种”,它常伴随更严重的胃病。


这一研究,从发现到发表,仅用两年时间。


丹尼尔(左一)与他的团队。



发现独特“生态种”



对大多数病原体来说,人类胃部是个“禁区”,强酸会将它们一一消灭。然而,幽门螺杆菌不仅能在胃酸中生存,还能潜入胃黏膜并迅速繁殖,甚至使胃部的细胞“叛变”,引发持续性炎症,最终成为胃癌的隐秘推手。


更可怕的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往往在童年时发生。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不成熟,细菌更容易“扎根”,导致终生感染。


“自人类诞生以来,幽门螺杆菌就与我们同在,我们想找出其历史的更多细节。”丹尼尔告诉《中国科学报》。


带着这样的“执念”,丹尼尔团队联合瑞典、日本的科学家,着力收集世界各地的幽门螺杆菌样本,甚至前往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采样。从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到“与世隔绝”的美国原住民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汇集了一个相当广泛的全球样本,共包含近7000个幽门螺杆菌基因组。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非常有趣的菌株。此菌株与常见类型不同,存在于北美、西伯利亚、智利的一些土著群体中。他们将其命名为“hardy”,寓意为“耐寒的”。


“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生态种’。”丹尼尔解释道,“生态种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态环境,而在基因上表现出微小差异的种群。”


Nature官网论文截图。


研究人员推测,幽门螺杆菌在人类早期、走出非洲之前就分裂为两种“生态种”,并随着人类的迁徙在全球传播。


随着进一步研究,丹尼尔团队还在老虎、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食肉动物)的胃部发现了hardy菌株的“身影”。


他们大胆提出假设:hardy菌株可能与爱吃肉的饮食习惯相关。证据是hardy菌株发展出了基因的“第二版本”,编码了额外的依赖铁的尿素酶,以帮助它们适应食肉动物更酸的胃。但该假设尚未经过验证。


此外,带有hardy菌株的人通常患有严重的胃病,胃癌发病率很高。“但尚未证实hardy类型有更强的攻击性。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找到答案,并助力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法。”丹尼尔说。



中国科研:“很高效”!



丹尼尔坦言,早先也有学者注意到hardy菌株的存在,但丹尼尔团队不仅发现了这一“生态种”,还详细阐明了其背后的进化历史,“我们提出了完整的进化假说,并用大量的证据加以支持” 


“多年来,我们一直收集并分析幽门螺杆菌的数据,建立起很好的科研声誉。”回忆起过去,丹尼尔的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


2022年10月,团队发现了hardy菌株,大家无不为此感到振奋。经过数月的研究,他们撰写了论文,并将其公布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如今,论文已在Nature上顺利发表。


谈及在中国的科研体验,丹尼尔总结为3个字——“很高效”。来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他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团队。


事实上,在来中国之前,丹尼尔就已经与中国的科研人员有合作,这为他日后组建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他的研究团队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金字塔”结构和国际化。


“我们的团队像一座金字塔。”丹尼尔解释道,除了他本人外,团队还有两个“中坚力量”——青年研究员萨拉·斯文森(Sarah Svensson)和杨超。他们经验丰富,能够独立带领项目,这大大提高了整体效率。其他成员也可以随时和他们讨论。


(从左至右丹尼尔、萨拉、杨超。


国际化同样是团队的一大优势。丹尼尔认为,国际化不仅提升了每个人的英语水平,还有助于大家学习不同的科研风格和思维方式。



“找到内心的自由



丹尼尔对科研的态度直率而笃定。虽然他已经在ScienceNature这样的顶刊上发表了6篇论文,但他不认为顶刊能代表顶尖的研究。他相信,好的科研不一定要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而是要有实质性的贡献。对生物学领域来说,特别关键的是数据分析方法上的创新。


丹尼尔告诉《中国科学报》,有许多外国教授痴迷于“卷”论文数量,但他更在意科研的质量。“不会执着于许多项目,或多多益善地发表论文。我更看重一个好点子、一篇好论文的价值。”丹尼尔微笑着说。


丹尼尔。


除了科研,丹尼尔还很快融入了上海的生活。他成为广场舞圈中的“灵魂舞者”,跳起舞来恣意潇洒,不拘一格。他会拍下自己与中国阿姨们共舞的动图,做成表情包,每当所里有其他研究人员发了论文,就将表情包发在群里,以表庆祝。


丹尼尔跳舞动图。

“Find inner freedom(找到内心的自由)”,这是丹尼尔的座右铭,也贯穿了他的人生选择和科研追求。


“我在英国遇到了各种职业上的挫折,但在中国,我找到了新的机会。”丹尼尔说。每年夏天他会回到英国陪伴家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沉浸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中。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丹尼尔努力保持内心的自由。工作累了,他会暂时放下,“给自己放个假”,睡个懒觉。但即便是在休息时,他的思绪也从未停止。在走路甚至跳舞时,他常常思考不同的科研问题。


丹尼尔对中国充满了热情和好奇,是个“中国通”。他去过中国的6个省份远足,攀登过一座5000米的高峰。“我喜欢中国的乡村,尤其是西部,那里的人们以更传统的方式生活,却更加轻松和奔放。”丹尼尔说。


对于学生,丹尼尔并不强求他们为科研投入过多的时间,他希望学生的动力来自内心。“他们需要做足够的工作才能毕业,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丹尼尔看来,科研的迷人之处在于长期的、逐步深入的探索。


“当你投入得足够深,事情就会开始变得有趣。”他说,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正是如此——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发现都带来新的惊喜。


团队就像大家庭。


在中国的这些年,他发现中国学生做事高效认真,但不太擅长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而西方学生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但可能并不是好的想法。丹尼尔期待,下一代年轻人能够平衡好中西方学生的优缺点。


丹尼尔给学生的建议是:发展自己的兴趣,尤其是参加更多体育锻炼。“我认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有健康的体魄。”有时,丹尼尔会拉着自己的学生去跳舞。


对于中国社会一些不好的现象,丹尼尔也大胆开麦:“比较文化在中国相当普遍,我不喜欢它。它经常让人感到困惑——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在采访的最后,丹尼尔分享了一则轶事: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童年在躲避纳粹迫害中度过。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而是生活在森林里,与大自然和动物为伴。


丹尼尔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他的经历与格罗滕迪克不同,但他也在跨越重洋的科研旅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内心自由”。正是在不断打破外在限制的过程中,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得以产生。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991-z

*文中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源:科学网,作者:王兆昱、江庆龄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点击下方微信名>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

2. 科技文献大模型-星火科研助手面向中国科学院用户正式开通使用服务

3. 当不了项目负责人?经费太少?这个政策让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再烦恼!

4.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21位华人学者当选!

5. 年仅33岁,211高校副教授病逝,两个月前才刚刚晋升

6. 26岁破格升任独立PI,最新Nature论文跑赢诺奖实验室!

7. “不发文章、不急职称”,他回国10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8. 做了8年博后还没有稳定工作,学术界“苦力”处境堪忧

9. 博士第三年,中国女孩把“失败”研究送上Nature封面!

10.7年做了3站博后,论文被Nature接收后他马上买票回国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