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王淦昌【中国科讯】

学术   2024-10-25 18:05   北京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孕育铸就。

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以身许国。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21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我们将讲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敬请关注!

1980年,王淦昌在原子能研究所作关于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学术报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愿以身许国】

解放后,王淦昌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近代物理所副所长等。1956年9月,王淦昌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参加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成立大会,之后,他就留在了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后又担任该所副所长一职,直到 1960 年回国。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研究人员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回国前,王淦昌把在苏联的工资——14万卢布(旧币)悉数捐献给国家,交给了中国驻苏大使馆。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回忆说:“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一切的情感和责任都融进了这短短的六个字里面。从此以后,王淦昌化名“王京”。

原子弹研制对我国科技人员是个新课题,要求攻克无数技术难关。要使原子弹发生核爆炸,必须使核裂变材料瞬间从次临界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王淦昌主管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一到九局,王淦昌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开始爆轰实验。王淦昌带领一队人员到河北怀来县燕山山脉,并支起帆布帐篷。当时,正值共和国困难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对于爆轰物理实验研究各方面的工作,王淦昌都极其负责,不满足于听听汇报,总是深入到工作场所查看询问,并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测试。最终,通过上千次爆轰试验,研制调整出了能产生合乎要求的波形和冲击波速度的聚焦元件。

随着工作的进展,北京的实验室和工地的条件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王淦昌又转移到大西北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这里海拔3200米以上,风沙大,高寒缺氧。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王淦昌,他比以前更忙了,有时夜以继日的工作,遇到缺氧反应,就接上氧气袋坚持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里面倾注了王淦昌等无数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为了研制核武器,王淦昌隐姓埋名 17 年,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身许国”的诺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学部分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姚立澄.我愿以身许国——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10周年[J].民主与科学,2017(03):62-66.

3.本刊综合央视国家记忆报道.“我愿以身许国!”——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J].国防科技工业,2022(06):28-30.

4.张莹,孙咏萍.物理学家王淦昌的科学人生[J].物理教师,2020,41(02):78-80+83.



本文来源:中科传播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点击下方微信名>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

2. 科技文献大模型-星火科研助手面向中国科学院用户正式开通使用服务

3. 当不了项目负责人?经费太少?这个政策让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再烦恼!

4.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21位华人学者当选!

5. 年仅33岁,211高校副教授病逝,两个月前才刚刚晋升

6. 26岁破格升任独立PI,最新Nature论文跑赢诺奖实验室!

7. “不发文章、不急职称”,他回国10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8. 做了8年博后还没有稳定工作,学术界“苦力”处境堪忧

9. 博士第三年,中国女孩把“失败”研究送上Nature封面!

10.7年做了3站博后,论文被Nature接收后他马上买票回国


中国科讯
“中国科讯”旨在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通过整合各种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集成学科领域重要科技进展报道以及其他科技情报产品和知识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随时阅读科研文献、便捷获取科技资讯,努力打造“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