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清远人“干饭”都用它?

政务   2025-01-03 19:04   广东  


40道工序

32小时浴火

入窑时为泥

出窑时就能变成

“干饭”必备的碗和碟

↓↓↓




三百年炉火传承

在龙颈镇石坎片区,静卧着一片“龙窑群”。据史料记载,石坎片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的瓷泥具有纯度高、白度高、质软、有良好的可塑性、粘结性、耐火性等特点,从而诞生了包含“同心窑” “螺地窑” “石坎窑” 等组成的“石坎龙窑群”,鼎盛时期拥有将近300座龙窑,目前尚存178座,有57座仍投入使用,主要沿石坎河两岸分布。



(同心(新)古窑)

据1995年版《清远县志》记载,石坎龙窑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初年开始烧制生产外形矮而大肚的瓷壶 ,以后逐渐生产扁形大口土碗、土碟、茶杯等。民国十三年开始生产彩瓷花碗,因为价钱实惠、瓷器洁白、美观实用,受到百姓的欢迎,至民国十五年以后达到鼎盛时期,远销省内外以及东南亚国家,石坎陶瓷传统制作的日用瓷当时在广州陶瓷行享有“江西名瓷,清远土碗”的美誉。

(《清远县志》记载的石坎陶瓷内容)




(原清远县瓷厂图)




岁月里匠心情深

刘灶焕是土生土长的石坎人,是“同心窑”第三代传承人,今年64岁的他,做陶瓷已经40多年,“我小时候就在瓷厂玩耍长大的,三四岁的时候爸爸和爷爷带着我到瓷厂去,一边干活一边照顾着我。”刘灶焕说,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长大后也选择了跟着爸爸做陶瓷“继承家业”。

“同心窑”第三代传承人刘灶焕)


坚持古法,恪守本心。这是刘灶焕做陶瓷的信念,也是他做人的信念。每一件陶瓷的诞生,都要经过40道工序和1280℃以上的高温烧制,才能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陶瓷。


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秉承古法,可分六大工序。炼泥,选取瓷石和高岭土,按比例混合,粉碎后制成瓷泥。制坯,将瓷泥放入转盘中,利用手的收放,塑型定坯。画坯,根据市场需求,在瓷坯上手工绘制各式图案。上釉,调配好釉汁,在瓷坯涂覆釉层。先绘画、再上釉是石坎传统的制瓷工艺,即釉下彩技术。烧窑,将瓷坯装进匣钵里,搬入龙窑,明火柴火烧制一天半,期间需要定期观察窑温,火温高低,直接关系到成品的优劣,至为关键。出窑,待窑内瓷器自然冷却,即搬出龙窑分拣、销售。


(画坯)

(石坎陶瓷日用瓷成品)



古老技艺创新发展

石坎龙窑群作为清新区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弘扬了陶瓷文化,在促进石坎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近年来,“同心窑”正在从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的角度将“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创作了一批陶瓷文创产品。


(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陶瓷文创产品)



“同心窑”第四代传承人张艺)

张艺是石坎外嫁女,出生起就随母亲在清远瓷厂长大,深受陶瓷文化熏陶。2019年,张艺回到家乡,拜刘灶焕为师,学习陶瓷制作技艺并创立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希望能打造一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龙窑陶瓷潮流品牌,这个是我们设计的‘竹节杯’,创作理念和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其实我也在思考,怎么样能让这178条龙窑的现状有所调整、有所改变。”张艺希望能以“同心窑”为例,尝试将原来的低值易耗品升级成为日用瓷和艺术瓷去呈现出来,打造石坎陶瓷品牌,一步步推出市场。


(竹节杯)

2022年,“同心(新)古窑”被列为清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清远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石坎陶瓷工作站”被纳入清远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工作站,“石坎陶瓷”被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广东地理标志培育产品”;2024年,“石坎龙窑群”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


刘灶焕说,陶瓷制作技艺是永远实用的,“我希望年轻人能传承好这一项陶瓷制作技艺,将它发扬光大,这是我的心愿。”




清新发布编辑部
记者:邓芷瑜 伍铭军
编辑:邓芷瑜
部分来源: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清新发布
中共清远市清新区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