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表测出学生通用能力高低

教育   教育   2025-01-02 18:30   北京  






通用能力已然成为未来人才的必备能力,不少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作为选才关键指标。高校如何有效评测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情况呢?

 
团队合作、环境适应、批判思维、沟通交流等在内的通用能力(或称为非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培养备受高校和行业重视,美国学院和大学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调查过行业、企业等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对部分非专业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例如,93%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清晰交流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本科专业能力更为重要。
 
从实际培养情况来看,专业或教师通常会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本课程对学生通用能力的期待,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学习目标乃至毕业目标的达成。不过,通用能力的培养通常发生在案例学习、小组协作、实践环节等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环节,如何评价学生通用能力的增长较为困难。围绕这一难题,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化学系(Department of Chemistry)联合该校若干STEM专业负责人及授课教师等,组建了特别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开展增强STEM专业过程技能项目(Improving Process Skills in STEM,以下简称ELIPSS),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评测学生通用能力的方法。

01

能力评判 需认准目标


在工具上,工作小组选择了使用率较高的评价量表(rubrics)评价学生的通用能力。在评价量表的制定过程中,工作小组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包括“评价量表是否能全面评价该通用能力”“评价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效果如何”以及“不同的评价者使用该表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围绕这三个要求,工作小组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义STEM相关课程具有共性、描述具体且可测量的通用能力,“对此,工作小组组织一线授课教师开展研讨,收集STEM领域研究成果,并以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两项能力进行试点。”工作小组负责人之一,化学系伦德思·吉尔(Reynders Gil)教授说道,“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分析、评价以及整合相关信息,并能形成有事实支撑的论点或结论,“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能评价、解释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并能加以利用。例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获得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数据,他们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并得出(独创的)实验结论,这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仅仅是按照‘实验要求’逐步完成并借助数据支撑验证了已然存在的结论,则与批判性思维关联不大。”吉尔教授进一步解释道。

02

反复迭代 完善量表

 
评价量表初版出炉后,工作小组随即展开了两轮审核工作。工作小组首先组建了ELIPSS项目主要协作团队(Primary Collaborative Team)审核评价量表。该团队成员由若干STEM专业的8名教师组成,每名成员均负责过所在学科的研究工作,且具有丰富的主动教学法教学经验。这轮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确定这两项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确保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使用。

第二轮审核则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团队成员率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运用该评价量表,这些教师设计专门的、与评价量表相适应的教学环节或学生学习任务以判断学生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我们要求试点课程至少包括3个以上的专业,且涵盖导论课、中级课程和毕业年级的高阶课程等不同类型。”工作小组表示,试点课程的研究生助教也需要应用评价量表。每学期期末,工作小组会向参与教师(包括助教)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评价量表的使用情况。问卷除了包括“学生的哪些表现可以作为通用能力掌握情况的判断依据?”“能力描述是否有改进空间,以便于教师评价学生能力?”等内容相关的问题外,工作小组会在第二个学期开始了解评价结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改进作用。

此外,工作小组还会在每学期期末组织至少12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过程中如何运用通用能力,以及学生是否认可教师通过评价量表得出的结论。经过3个学期的“实战检验”后,工作小组最终确定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处理两项通用能力的评价量表。

信息处理能力为例,该能力细分为评价能力、解释能力、运用或改造能力(程度)以及运用或改造能力(准确性)。

评价能力

※低级:很难辨别或判定信息或数据对最终结论的支撑程度;

※中级:能够辨别出信息或数据与最终结论的关联所在,但并不全面;

※高级:能够清晰识别信息或数据的特性,准确指出信息或数据对结论的支撑作用。

解释能力

※低级:难以准确解释数据的意义,引用数据或根据数据作出的推论不够严谨;

※中级:能够解释、引用数据并利用数据作出推论,但难以避免出现若干错误;

※高级:能准确解释、引用数据,并能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或共性以作出合理推测或判断。

运用或改造能力(转化程度

※低级:很难将直接得到的数据或信息转化为可用的形式;

※中级:可以将数据或信息部分转化为所需的形式;

※高级:能将获取的数据或信息完全转化为所需的形式。

运用或改造能力(转化准确度

※低级:转化数据或信息时错误较多,转化结果没有说服力;

※中级:能较为准确地转化数据或信息,错误较少或并不严重;

※高级:能非常准确地完成数据或信息的转化工作。

每项具体能力分值在0至5之间,低级为0至2分,中级为2至4分,高级为5分,由评价者根据学生具体表现打分。

03

实战检验 “定位”成长

 
在学校看来,在校生的成长归根到底是能力增值,精确到具体能力的评价结论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在2年多的量表完善过程中,教师、助教和学生都体会到了量表定位‘成长’的作用。”吉尔教授说道,他以自己负责的某门化学学科课程为例,学生人数30余人。在课程初期,他设计了一项案例学习项目,学生需要分组阅读资料并完成实验。利用评价量表,吉尔教授和助教共同对学生进行打分。结果显示,在“信息处理能力”部分,“评价能力”得分最高,90%的学生为5分。学生“解释能力”和“运用或改造能力(转化程度)”掌握较差,半数左右学生得分在2分或3分。在期末时,吉尔教授同样利用评价量表对学生期末项目进行打分,结果显示,“解释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4至5分人数比例共计70%。“运用或改造能力(转化程度)”变化不大。“根据课程初期的评价结果,我(以及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关注以及加强学生薄弱环节,同时学生也会获得一份个人报告。”吉尔教授表示,他提到的学生个人报告不仅有班级甚至往年该课程学生评价结果,如果条件允许(例如学生人数不太多或助教充足等),教师或助教会根据学生各项能力得分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我们发现,学生即使了解自己哪些能力尚待加强,如果缺乏指导也很难在学习中提升这些能力。”麦可思数据同样发现,国内本科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缺乏自学方法和缺少教师教学指导较为常见,连续几年在六成和三成左右。

谈及未来发展,ELIPSS项目某负责人表示,目前的量化表主要由学校内部若干STEM专业制定,为提升通用性,“特别是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上,工作小组将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和行企专家联手,进一步完善各项通用能力的含义与评价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爱荷华大学网站。

《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点击查看报告要点)已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发布。该报告是麦可思基于对高等教育的观察和分析发布的趋势事件报告。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高教动态,与社会分享。


报告领取方式:


如果您是高校工作者,或者是高等教育爱好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领取申请,通过审核即有机会免费获得报告。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含高校),获得授权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回复“蓝皮书”,可获取2024年最新就业蓝皮书数据

麦可思研究
分享就业蓝皮书研究成果,大学生学习及就业、教师教学行为分析,高校质量保障、教学评价、专业(群)建设、招生宣传、人事招聘等实践案例,以及高教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