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KA 赢家观察【2024年4月】

财富   2024-04-26 09:28   广东  




PART 1.宏观形势

● 3月份内需仍呈偏弱态势,出口由增转降,生产较1-2月份放缓
● 物价水平:3月CPI同比涨幅收窄至0.1%,PPI同比降幅小幅扩大至2.8%

● 货币金融:3月份社融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持续少增,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不足

PART 2.品牌资讯

● LVMH集团: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跌2%,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下降6%,受益于中国游客的贡献以及本国消费释放等因素日本市场增长32%

● Prada集团:依靠稳定的品牌形象及产品风格且高质量的输出,加之业绩低谷期进行产品革新和渠道零售质量改善等措施,Prada和Miumiu近三至五年业绩快速增长

● Gucci:预计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近年来在大众化及入门级产品领域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Gucci的奢侈品牌价值

● 安踏体育:2023年营收增长16.2%至623亿,安踏品牌增长9.3%超300亿,Fila增长16.6%超250亿,迪桑特首次突破50亿

● 利郎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4.8%至35亿,净利润同比增长18.4%至5亿,近三年来推动产品、渠道、品牌“全方位升级”,轻商务系列销售额增长35%

● 报喜鸟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1%至52亿元,旗下有三个品牌的营收超10亿,HAZZYS营收首次超过主品牌

PART 3.零售业态资讯

● 伊势丹将于6月正式退出上海,零售业存量时代如何通过商场环境、体验等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已成为购百商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 2024年一季度开业购物中心34个,购物中心新开业量持续收缩,存量改造项目体量占比达到36%

● 淘宝在App Store上线苹果Vision Pro版本实现3D沉浸式购物,通过AI升级服务成为电商平台除低价之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PART 4.行业简讯


PART.1

宏观形势 

▶ 3月份内需仍呈偏弱态势,出口由增转降,生产较1-2月份放缓

【消费】3月社零同比增长3.1%,较1-2月增速放缓2.4个百分点,延续自去年12月以来的回落态势。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较社零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6.6%。按零售业态分,1-3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5.2%、6.3%、1.1%,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1-3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6%,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1.1%、12.1%、9.7%。


【固定资产投资】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增速较1-2月小幅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0.5%,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同比减少10.4%。分领域来看,1-3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投资增长12.4%,增速放缓2.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5%(增速较1-2加快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5%(降幅较1-2扩大0.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3月份,按美元计,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分别同比下降7.5%和1.9%,其中,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分别下降15.9%、14.9%和6.3%。

【工业生产】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较1-2月下降2.5个百分点,生产放缓。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的行业较1-2月份减少7个其中,纺织业增长2.5%,布的产量减少4.5%(降幅较1-2月份扩大4.3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减少22%(为历史最大降幅)。



▶ 物价水平:3月CPI同比涨幅收窄至0.1%,PPI同比降幅小幅扩大至2.8%

【CPI】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与上月比较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8%。1-3月平均,CPI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份,衣着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6%。

PPI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PPI)下降2.8%,较上月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0.1%。区分主要行业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8.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7.2%,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4.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5%,上述5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扩大。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连续多月上涨,本月涨幅为4.2%。


▶ 货币金融:3月份社融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持续少增,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不足

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少增514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约8000亿元,反应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仍在恢复进程中。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增1186亿元,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不足;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832亿元,与3月房地产销售端未见明显改善相一致。企业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减少1015亿元和4700亿元。

3 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4.8万亿元,同比少增了9100 亿元。居民、 企业和非银机构的存款,都同比少增。3月,M2同比增长8.3%,较上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1%,比上月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宏观形势简评】

3月份经济数据整体延续弱势,需求侧疲软,供给侧放缓,市场提振尚待时日,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3月份,社零增速较1-2月放缓2.4个百分点,在各类零售业态中,百货店零售额1-3月份同比下降2.4%;出口由增转降,3月份同比下降7.5%;投资小幅加快,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1-2月加快0.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依然在筑底。居民端持续缩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不足,显示市场依然缺乏活力。下游需求不足,传导至上游表现为生产趋缓。在供给侧,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2月回落2.5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保持增长的行业较1-2月减少7个。预期二季度随着今年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积极财政政策加快落地,以及房地产市场政策有望进一步深度松绑,市场需求侧活力将有所提升。


PART.2

品牌资讯 

▶ LVMH集团: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跌2%,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下降6%,受益于中国游客的贡献以及本国消费释放等因素日本市场增长32%

在截至3月31日的三个月内,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销售额同比下跌2%至207亿欧元,有机增长3%,低于Visible Alpha普遍分析师预期的211亿欧元,营业利润则未披露具体数据。

按部门分,LV和Dior所在的LVMH时装皮具部门收入下跌2%至104.9亿欧元,有机增幅从上一季度的9%缩窄至2%,低于分析师预测的106.6亿欧元,为近两年来最差表现。上年同期,该部门收入同比大涨18%至逾107亿欧元,历史上首次单季破100亿欧元。

根据LVMH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透露,LV品牌的销售增长略高于部门平均水平,表现依然稳健。Dior品牌已经结束了高增长期,Jean-Jacques Guiony坦言期一季度表现略低于部门平均水平。Celine以及Fendi等奢侈品牌也分别凭借凯旋门系列和Selleria皮具系列在2024年实现良好开局。LVMH另外两大业务也录得有机收入的跌幅。Tiffany和宝格丽所在的珠宝手表部门有机收入下跌2%至24.7亿欧元,酒类业务有机收入跌幅则达到12%,第一季度销售额仅录得14.2亿欧元,是所有部门中表现最差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口红效应以及旅游零售回暖的背景下,LVMH香水美妆业务,以及DFS和丝芙兰所在的精选零售部门却呈现出与整体趋势相反的市场表现,前者销售额上涨3%至21.8亿欧元,有机增幅为7%,后者销售额上涨5%至41.6亿欧元,有机增幅为11%。

按地区分,受益于中国游客的到来以及价格上涨因素,LVMH在日本收入大涨32%,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则均增长2%,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销售额却录得6%的下降。 按市场份额分,美国市场的比重减少至23%,欧洲降低至22%,亚太市场占比为42%,其中有9%来自日本市场,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太地区比重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全球其他地区占比依然维持在13%。LVMH对中国消费者更有信心,Jean-Jacques Guiony表示期内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时尚皮具销售贡献总额大涨10%。谈及中国市场第一季度的表现,Jean-Jacques Guiony认为部分归因于此前的过高基数,诸如春节节点、产品涨价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情况。此外,中国消费者正在海外购买奢侈品。据Jean-Jacques Guiony透露,随着中国消费者在亚洲消费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90%,降至今年一季度的80%,再叠加日本汇率优惠因素,中国消费者的出境消费占比已经大幅回归至37%。LVMH表示,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物行为除了受到疫情后旅游限制放开的影响外,还与集团在本土市场的零售布局规模有限相关。

Federica Levato在展望2024年奢侈品市场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奢侈品行业的坚实基础为奢侈品牌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复原力”,但消费者已经在减少或购买非必需品,只有推动产品与用户体验进一步融合,才能带动产业长期增长。面对无法避免的市场波动,LVMH正试图以多元化战略分散单一风险。今年年初,由LV男装创意总监Pharrell Williams打造的2024春夏系列Speedy P9手袋正式上架发售,高达7万元的起售价引发市场热烈讨论,而去年品牌推出的GO-14手袋起售价也达到3万元门槛。有分析指出,LV此举是旨在为不同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多种价位的选择。富裕消费者既能通过购买Speedy P9彰显身份与财力,大众消费者也能用入门的价格购买新系列中其他版本的Speedy手袋紧跟潮流。

另一方面来看,得益于安静奢华风格的盛行,LVMH旗下奢侈羊绒品牌Loro Piana在第一季度表现亮眼,尽管集团认为该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LVMH显然无意于让所有品牌迎合这一市场潮流,而试图将通过不同风格来吸引不同圈层的消费者。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是LVMH庞大的品牌矩阵规模所带来的优势,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宏观条件下,以不同价格带和产品风格瞄准多样化的消费群体,最大程度降低押注单一人群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随着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的临近,包括LV、Chaumet、Berluti以及酩悦轩尼诗等LVMH旗下品牌将因参与奥运会而迎来集中曝光期,但同时也将因巨大的人流量而面临供应链以及零售方面的挑战。


▶ Prada集团:依靠稳定的品牌形象及产品风格且高质量的输出,加之业绩低谷期进行产品革新和渠道零售质量改善等措施,Prada和Miumiu近三至五年业绩快速增长

Prada集团从2013年收入为35.86亿欧元,到了2023年,集团收入达到47.3亿欧元,接近50亿欧元。虽然十年整体增长不算可观,复合增长率仅为3%,但是在经历了2013年到2019年之间的低谷后,集团业绩和股价表现在近三到五年全面起飞,过去五年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80%。在行业进入寒冬之时,2023年却是Prada集团的丰收年,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7%至47.3亿欧元,利润同比增长25.6%至10.6亿欧元,其中核心品牌Prada营收同比增长12%至34.9亿欧元,Miu Miu成最大黑马,营收同比大涨58%至6.5亿欧元。如果说十年前,Prada集团手里只有核心同名品牌这一张牌,Miu Miu仍是没有存在感的业绩包袱,那么过去三年,该集团最令市场信服的商业故事便是,Miu Miu这张牌被彻底激活如今,该集团一手是超过30亿欧元的Prada品牌,另一手则是有望闯入10亿欧元俱乐部的Miu Miu。进入10亿,是奢侈品市场实质性游戏的一张门票。

如今看来,Prada在低谷期做了对的事情,没有浪费危机。当我们回顾Prada究竟做对了什么时,首先要指出Prada创意方面的强势和连贯性。

无论品牌业绩如何,Miuccia Prada领航的Prada在创意领域几乎无可指摘。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Miuccia Prada从1990年代至今在时装创意领域持续创新,行业地位愈发稳固,成为为数不多至今在任的大师级别设计师。这也是Prada案例不同于许多其他规模化奢侈品牌的关键,更多品牌的业绩表现受到创意总监更替的影响,但是Miuccia Prada三十余年亲手操盘设计,并在创意领域保持高质量连贯输出,为品牌沉淀了足够丰富扎实的品牌资产。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Pradasphere展览呈现了品牌过往的产品档案,就是品牌创意世界的直观体现。

一季又一季在时装T台和广告橱窗中展现创意力进一步塑造了Prada的品牌形象,这种形象与广义文化实现强关联。打文化牌在过去五年成为Prada的品牌标签,包括品牌与艺术家的各式合作项目,Prada基金会的艺术投入,以及在中国市场极为成功的Prada荣宅项目等。业内人士知道,这种合作深度并非来自奢侈品牌本土团队的决策,而是得益于总部团队的整体策略,体现了品牌总部层面对本土化的重视。在去年至今的市场寒冬中,各个奢侈品牌缩减市场营销预算,品牌放弃大而全仅为造势服务的市场营销,愈发重视市场营销的角度,例如Loewe强调工艺性,Louis Vuitton持续强化旅行精神等,这也印证Prada此前明确文化路线的前瞻性

真正落实到生意上,产品和渠道是重要的考量维度。强劲的创意力为Prada的产品力提供了养分,但创意不等于产品,在2013年到2017年间,Prada除了经典手袋之外一直缺乏热门产品,并且市场一度诟病品牌产品质量。但到了2016年,以手袋起家的Prada重回手袋战略,决定对旗下产品实行降价策略,这并不同于如今很多奢侈品牌转型时期和疫情挑战期清一色的逆势涨价策略。当时Prada表示每月都会重新衡量商品售价,控制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差异在10%以内。据法国巴黎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的夏季,Prada销售的手袋平均零售价录得下降,并新增了18%的性价比高的入门手袋款式。另外,Prada还为消费者提供大量选择来定制自己心仪的手袋,一款手袋拥有平均高达29个版本,而其竞争对手LV的在线平台上只有80款手袋,每款手袋平均只有11个版本,Gucci和Burberry的手袋平均也只有14个版本。到2018年左右,Prada依靠对经典尼龙材质的复兴,逐渐实现了产品层面尤其是手袋品类的革新,此后接连推出了热门爆款Cleo等,在产品能力上上升了一个台阶。

此外,渠道改革是Prada最被市场低估的成功因素。2015年和2016年左右是Prada最焦虑的节点,当时集团业绩停滞已经长达两年,品牌此前一直处于零售过度扩张和高曝光的困境中,其中中国市场成为衰退的重灾区。为了改善渠道问题,集团开始减少开店数,关闭不合理店铺,并停止部分批发业务。2019年3月,Prada集团主席Patrizio Bertelli在电话会议中进一步明确,旗下品牌将停止门店季末打折促销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品牌形象,并提高盈利能力。在奥特莱斯的门店发售折扣商品是奢侈品牌提升收入的快捷方式,但这往往会侵蚀品牌自身价值。正价产品销售比率,是奢侈品牌地位的体现,一个简单的例子是LV就从不打折。但正价策略说易行难。总体来看,尽管近年来市场也有对“Prada越来越贵”的抱怨,Prada在正价策略上进行得较为顺利,这或许部分归功于Prada创意风格的稳定性,Gucci和Burberry均经历了创意总监更替,带来了不同创意总监任期内的库存负担和店内产品供应过渡的管理难题。Prada近年来持续减少折扣店铺,推行正价零售战略。在减少折扣店铺的同时,聚焦正价店铺零售的高质量发展是Prada近年来最重要的主题。直至今年,市场认为Prada投资于长期零售的战略显然已见成效。

2022年上任的Prada品牌CEO Gianfranco D’Attis正是来自零售背景,他在最新媒体采访中强调,品牌在零售方面精益求精,对店内同类产品的商业效率非常执着和关注,关键绩效指标和转化率对品牌来说至关重要。要有正确的产品、店内体验和沟通方式,真正做到所有环节步调一致,对客户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此前Prada集团CEO Andrea Guerra也在财报会议上表示,2024年Prada集团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提高品牌吸引力和零售业务水平。去年12月,Prada以4.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大楼。今年3月,Prada集团宣布启动未来五年的10亿欧元投资计划,以改进其零售战略并满足高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Prada集团CEO Patrizio Bertelli表示,未来集团将顺应体验式购物的发展趋势,把包括时尚、食品和艺术品牌在内的各种元素整合到一个零售空间中,为消费者提供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近期Prada刚刚在巴黎圣奥诺雷街门店的三楼开设了私人沙龙,可以为客户提供私密独特的客户体验。至此,Prada品牌的转型之路已经基本清晰,依靠创意的稳定和高质量输出,在低谷期进行产品革新、梳理渠道和零售质量改善,品牌在过去十年完成了内功的重塑。

与此同时,Prada还正在集团范围内进行组织架构的变革,开启接班计划,打破意大利家族企业的惯性,包括从2022年引入职业经理人,任命Andrea Guerra为集团首席执行官,负责辅佐家族二代Lorenzo Bertelli进行管理和运营,现年76岁的Patrizio Bertelli将担任董事长。与此同时,Prada品牌也迎来首位外聘首席执行官Gianfranco D'Attis,Miu Miu品牌由Benedetta Petruzzo继续领导。在创意方面,Prada集团也在平稳过渡,于2020年任命Raf Simons为Prada品牌联合创意总监,Miu Miu则继续由Miuccia Prada本人担任创意总监。

▶ Gucci:预计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近年来在大众化及入门级产品领域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Gucci的奢侈品牌价值

近年来,各家奢侈品涨价都已经成为了常态,奢侈品企业也凭借涨价保持了高速的营收利润增长,然而就在最近著名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股价大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知名奢侈品巨头古驰的销量大跌。

一、古驰销量大跌引发开云股价剧烈波动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320日奢侈品行业巨头、古驰(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开盘不久后股价大跌,跌幅一度扩大至15%,料创史上最大跌幅。这一闪崩震惊了整个市场。业内普遍认为,这一股价表现是由于被视为开云集团顶梁柱的古驰,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竟然出现了急剧下滑,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近20%

开云集团新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的警告。开云集团称,根据目前的趋势,估计集团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将同比下降约10%,这一业绩主要反映了古驰销售额的急剧下降,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开云集团表示,古驰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预计同比下降近20%

奢侈品行业内部企业业绩表现两极分化严重。贝恩咨询的报告显示,2023年,估计有三分之二的品牌实现了增长,2022年则为95%。从股价表现来看,资本市场也认识到行业增速的放缓,对不同奢侈品公司的影响差别也会相当大。

二、奢侈品牌增速放缓  

古驰一度作为奢侈品市场的代表,近期却面临着销量大幅下跌的挑战。即便在奢侈品市场普遍采取提价策略的背景下,古驰的这一举措似乎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驰的困境?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无疑是奢侈品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使得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进而对非必需品的消费更为谨慎。奢侈品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其市场需求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往往首当其冲受到抑制。即使奢侈品企业通过涨价来维持利润空间,但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或未来预期悲观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加剧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和购买犹豫。更何况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的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对奢侈品的消费意愿也随之降低。尽管奢侈品行业试图通过涨价来维持其高端定位,但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一策略往往难以奏效。

其次,频繁涨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开始显现。奢侈品频繁且大幅度的涨价策略,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消费者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这部分消费者尽管对奢侈品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和一定的购买能力,但他们的消费行为并非不受限制。一旦奢侈品价格增长超过了他们的承受阈值,就导致他们在非必需品消费上的预算削减。尤其对于非高收入群体中的潜在奢侈品消费者,每一次的价格上涨都会对他们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原本处于金字塔尖端奢侈品市场的消费者,由于价格上涨会选择向下迁移消费层级,即由购买顶级奢侈品改为选购较为实惠的轻奢品牌,以求在预算范围内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质和时尚感。而原本倾向于购买轻奢品的消费者,则进一步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普通品牌甚至是新兴的设计师品牌或者快时尚品牌,以满足其消费需求和审美品味。此外,持续的价格涨幅也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对奢侈品产生反感情绪。他们认为,奢侈品的价格涨幅远超一般消费品的涨幅,这种不合理的定价策略使得奢侈品变得越来越难以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彻底放弃购买奢侈品,转而寻找其他更为有意义的消费方式。

第三,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更理性消费趋势。消费升级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体现的并非单纯是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和购物清单价格的增长,而是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当消费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时,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价格标签的高低,而是更加看重产品的性能、品质、设计、环保理念以及服务体验等因素。也就是说,真正的消费升级体现在消费者从买得起转变为买得好,愿意为更优质、更符合自己需求和价值观的产品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中国,这种消费升级的现象尤为明显。以往,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和社会地位的表现,即所谓的炫耀性消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消费观念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理性对待消费,追求个性化的高品质生活,而非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去刻意追求高价商品。现今的中国消费者更加注重实际需求与消费效用的匹配,更愿意为具备实质功能、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好产品付费,而非盲目跟风购买超出自身消费能力和实际需求的奢侈品。这种从炫耀性消费向实用主义消费的转变,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的理性回归,也是中国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和多元的重要标志。

第四,古驰自身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古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其品牌形象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产品的稀缺性、独特性和高端定位上。然而,近年来古驰在品牌扩展和产品线开发上似乎过于广泛,涉足了多个日常消费品类,如鞋子、袜子、毛衣,以及香水、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领域,甚至与户外品牌The North Face进行了跨界合作,这些举措虽然有助于品牌渗透到更广泛的市场,但也削弱其原有的奢侈品属性。

一方面,古驰大规模地增加大众化和入门级产品的种类,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从纯粹的奢侈品转向了更加普及化的品牌,降低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性和尊贵感,影响了其作为准一线奢侈品的地位。另一方面,过多的市场化运作和产品泛滥,减弱了品牌的稀缺性和排他性,这对于奢侈品市场而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因为奢侈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难以获得性和专属性。

因此,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仅依靠涨价策略并不能挽救古驰以及其他奢侈品企业的销量下滑问题。奢侈品行业需要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品质,重塑品牌价值,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古驰则需要真正弄懂这些。


▶ 安踏体育:2023年营收增长16.2%至623亿,安踏品牌增长9.3%超300亿,Fila增长16.6%超250亿,迪桑特首次突破50亿


截至去年1231日,安踏集团股东应占利润大幅增长34.9%102.36亿元,收入增长16.2%623.56亿元,超过了耐克中国2023财年的74.02亿美元,是后者收入规模约1.2倍,也大幅超越李宁与阿迪达斯中国的成绩。

按品牌分,主品牌安踏收入增长9.3%至人民币303.06亿元,FILA收入增长16.6%251.03亿元,其他全部品牌收入增长57.7%69.47亿元,增速较2018~2021有所放缓。

安踏品牌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零售市场复苏,以及品牌在中国市场持续进行的DTC模式转型。2023年,安踏品牌DTC营收增长24%170亿元,批发渠道下跌24%34亿元。自安踏品牌宣布DTC转型以来,已完成在全国24个区域线下布局,国内外共有7053家门店,其中中国内地市场共计5400家门店。DTC模式下直营店铺占比44%,余下56%由加盟商按安踏标准运营,并已直接或间接控股46%加盟商。安踏品牌还加紧对创新店型进行落地,为不同商圈匹配Sneakerverse白标店、冠军店等新零售店型。

去年,安踏品牌明确了大众定位、专业突破、品牌向上战略,在自研科技方面发力。得益于此,安踏冠军系列户外产品热销,专业竞速跑鞋C家族全年225次登上马拉松领奖台,市场份额稳居国产品牌第一,有效强化了安踏跑步心智。在营销上,安踏则与NBA巨星欧文、埃塞俄比亚长跑之王凯内尼萨·贝克勒、谷爱凌、武大靖等体育明星加速合作,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安踏品牌旗下的童装业务还在去年推出新系列安踏少年,逐步开拓女童运动市场,拓展户外运动领域。目前,在2300家安踏儿童门店中,有64%为直营门店。

另一核心品牌FILA也在去年录得强劲表现,收入进一步突破250亿元大关。在顶级商品、顶级品牌、顶级渠道战略领导下,FILA正在全渠道提升品牌市场定位,并强化其高端运动时尚品牌的市场认知。值得关注的是,FILA鞋品类期内获得突破,鞋类流水突破100亿,专业运动鞋占比提升5%

其他全部品牌板块营收大涨57.7%,主要得益于旗下高端专业运动品牌迪桑特DESCENTE,该品牌在2023年首次突破人民币50亿元营收,贡献其他全部品牌板块72%的营收。在其他全部品牌板块,安踏强化差异化政策,意图复制始祖鸟的成功模式,聚焦差异化的户外运动场景。其中,迪桑特定位为高端高质感的运动品牌,通过精准聚焦滑雪、铁人三项和高尔夫三大精英人群运动,加速开店渗透高端场景。KOLON可隆则定位户外生活方式品牌,主攻露营、徒步和城市户外人群。此外,集团于2023年收购的MAIA ACTIVE定位为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运动服饰品牌,补齐女性市场战略版图。


▶ 利郎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4.8%至35亿,净利润同比增长18.4%至5亿,近三年来推动产品、渠道、品牌“全方位升级”,轻商务系列销售额增长35%

利郎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4.8%至35.4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18.4%至5.304亿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利郎2023年的盈利质量显著提升:毛利同比增长20.2%至17.068亿元,毛利率提高2.2个百分点至48.2%,已经接近50%,创造了上市以来最高的年度毛利率;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7.6%至6.106亿元,经营利润率提高0.4个百分点至17.2%,为三年以来新高经营性现金流高达11亿元(是净利润的2倍多),相比2022年的6.54亿元接近翻倍

经过三年的系统性改革,利郎已经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顺利完成了“全方位升级”,由内而外成为了一家更健康、更强大的中国时尚企业。展望2024年,集团明确两大最新策略:“多品牌”“国际化”表示将寻求与国际品牌在国内合作,同时将利郎品牌推向国际市场,迎接更多新的机遇。

2023年,利郎集团推进“全方位升级”取得成果,主要体现为:

品牌:青年商务系列销售大涨35%,“高端化”推动毛利率提升

渠道:销售渠道三年改革完成,自营比例大幅提高

产品:加大原创研发投入,「极致单品」推动售罄率提升

门店:务实稳健地优化零售网络,门店净增51家

Ø青年商务系列销售大涨35%,“高端化”推动毛利率提升

目前,利郎公司旗下有两个品牌系列:LILANZ 主系列利郎LESS IS MORE 青年商务系列以下简称「青年商务系列」或「轻商务」)。其中,主系列主要针对25至45岁的消费者,在传统的三四线城市深受欢迎,并将逐步在一二线市场增加布局;轻商务针对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主打20至30岁的都市青年。轻商务方面,年内持续扩大店铺网络,优化店铺位置及改善店铺空间的利用,江苏、青岛和武汉的门市完成整改,此外在高端系列销售占比提升下,单店销售额、平均单价等均见提升,利郎 LESS IS MORE 青年商务系列销售额比上年大幅增长35.2%。主系列方面,由于分销商需要消化2022年的库存,令2023年的订货增长受到一定的压抑,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0.7%。

归功于毛利较高的青年商务系列年内销售明显增长,占总销售额比重增加,利郎公司2023年的毛利率得以创下历史新高。

Ø销售渠道三年改革完成,自营比例大幅提高

青年商务系列和集团的电商平台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转为自营,LILANZ主系列于2021年引入代销模式。到2023年,集团历时三年的渠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利郎共拥有四个销售渠道:主系列的分销及代销模式、青年商务系列的自营模式、自营的电商平台。

财报显示,2023年四大渠道均实现盈利,并成功提升店效及盈利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集团自营的电商平台在2023年实现了17.6%增长,高于整体营收的增幅。

2024年,集团计划通过抖音直播等新零售业务,结合在线上和线下店铺的互补优势,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力求新零售业务在2024年同比增长20%,整体销售增长15%。

Ø加大原创研发投入,「极致单品」推动售罄率提升

根据财报,目前利郎集团研发部门团队共有约350人,全方位覆盖产品设计、物料开发、样板制作等各个环节。研发支出达1.15亿元,和同类企业相比保持在较高水准。2023年销售产品中,原创比例约75%。其中,应用由集团开发的独有面料的产品比例约50%。同样保持在较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利郎年内推出多个“极致单品”爆款,例如,拒水羽绒2.0,获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颁发“拒水性能最高的羽绒服”“世界卓越的超强保暖科技拒水羽绒服”双项认证。拒水羽绒一上市,受到广大消费者关注,带动集团整体羽绒销售较去年增长30%以上爆款的接连涌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品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库存管理,主系列和青年商务系列店铺的售罄率均有所提升。根据财报,集团2023年全年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减少到170天(2022年:195天,2023上半年:211天),总存货结余减少5940万元至8.26亿元。

对于2024年,集团表示,在产品定位方面,集团将继续执行“优质优价”的策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衣着的追求。随着集团库存管理能力的提升,淡季库存进一步降低,集团加强推出新品,将提升售价较高的新品占比,继而增加平均售价及整体产品的盈利能力。

Ø务实稳健地优化零售网络,门店净增51家

截至2023年12月底,集团于全国共有2695家零售店,年内净增加51家。其中,主系列共2393家,净开8家,轻商务系列共302家,其中296家自营,净开43家,新增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及西北地区。

截至2023年12月底,零售门店总店铺面积约为42.95万平方米(2022年12月31日:40.37万平方米),较去年底增加6.4%。以此计算,截至2023年底,单店平均面积为159.4平方米,而2022年底为152.7平方米,单店面积同比增长4.4%。而2021年底为147.8平方米,疫情前的2019年约为144.4平方米。利郎持续推进大店策略。集团表示,2023年务实地优化零售网络,关闭若干经营效益未如理想的店铺,考虑到优质商场中位置优越的铺位供应有限,集团开店速度有所放缓。

对于2024年,集团计划净增加100-200家门店,以扩大零售规模和提高营运效率。新店选址仍以省会和地级市的优质购物中心为首选,同时将增加在奥特莱斯开店,作为清理库存的渠道。此外,集团将完成400家门店的第七代装修工程,通过年轻时尚的装修风格提升品牌形象和购物环境。



▶ 报喜鸟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1%至52亿元,旗下有三个品牌的营收超10亿,HAZZYS营收首次超过主品牌

报喜鸟集团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1.8%至52.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52.1%至6.98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财报中指出,过去三年,实现营收复合增速 11.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 24.0%。

报喜鸟品牌的创立可以追溯至1996年,主营业务为品牌服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温州永嘉、上海松江、安徽合肥建立了三大生产基地,产品品类涵盖西服、西裤、衬衫、夹克、羊毛衫、POLO 衫、羽绒服、速干衣、休闲裤、皮鞋皮具等全品类服饰。

报喜鸟服装主业上坚持多品牌化发展,目前旗下拥有:

自有品牌:包括报喜鸟、意大利衬衫品牌 Camicissima(恺米切)、职业装团购品牌宝鸟、专业高级定制品牌所罗、中高档英伦高尔夫风男装亨利·格兰、意大利轻奢男装品牌东博利尼;合作品牌:包括高端校服团购品牌衣俪特,合作方为株式会社荧止衣俪特;被授权品牌:HAZZYS(哈吉斯),授权方为 LF CORP.(前身为 LG服装集团);Lafuma(乐飞叶),授权方为勒夫马商贸(北京)有限公司。

分品牌看:

报喜鸟品牌营收同比增长17.2%至17.3亿元;

HAZZYS营收同比增长24.1%至17.6亿元,超越了主品牌;

宝鸟营收同比增长15.9%至10.4亿元,目前集团旗下已有三个超10亿营收规模的品牌;

乐飞叶营收同比增长40.5%至2.62亿元,是增速最高的品牌;

恺米切、东博利尼合计实现营收1.79亿元,同比增长30.1%。

集团表示,未来将坚持多品牌、全渠道发展,坚持成熟品牌(报喜鸟、哈吉斯、宝鸟、所罗)稳健发展、成长品牌(恺米切、乐飞叶)快速发展、培育品牌(亨利格兰、TB、衣俪特)低成本试错、小步快走的品牌策略。


【品牌资讯简评】

Prada集团近一至三年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其中,2023年Prada品牌营收同比增长12%,Miumiu品牌营收同比增长5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Gucci业绩呈现疲软态势,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6%,预期2024年一季度同比下降20%。业绩趋势的背后是Prada与Gucci运营策略的差异,Prada在近三至五年向消费者稳定且高质量地输出品牌形象及产品风格,在2013~2019年的业绩低谷期进行产品革新、打造手袋爆款产品以及改善零售渠道质量,步调一致地提升了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力,不断强化对顾客的影响力。Gucci近年来在大众化及入门级产品领域的广泛拓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奢侈品牌价值和稀缺属性,使消费者对Gucci的认知从纯粹的奢侈品牌转向了更加普及化的品牌,品牌形象的下降较大程度影响了顾客对Gucci的持续关注和认可。


PART.3

零售业态资讯
▶ 伊势丹将于6月正式退出上海,零售业存量时代如何通过商场环境、体验等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已成为购百商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据时尚商业快讯,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于近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通知,因租约到期,将于今年6月30日正式终止营业,相关会员积分及礼购卡等将在终止日次日自动失效。作为中国高端零售行业的启蒙者之一,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伊势丹百货抓住了行业空白和消费热潮,凭借来自欧美和日本的高端商品,从上海华亭伊势丹开始,在十几年间进入天津、沈阳、成都、济南等城市,成为行业标杆型百货公司。但自2007年济南伊势丹百货停业以来,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开始下滑,位于上海、沈阳、成都的门店先后关停。去年12月,三越伊势丹控股还表示计划在2024年关停天津伊势丹百货和天津滨海新区伊势丹百货。

随着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的终止运营,最鼎盛时在中国拥有近10家百货公司的伊势丹,如今只剩下位于天津的仁恒伊势丹百货一家门店。同样身为日资百货的高岛屋以及伊藤洋华堂等也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高岛屋曾在2019年宣布退出中国,后虽因市场不舍情绪得到支持而继续营运,却仍表现不佳。伊藤洋华堂也在近几年频频关店,其原本在开在北京的十多家店目前仅剩一家。

节节败退的不止是日资百货,还有本土老牌百货。随着大量知名百货的歇业闭店,市场上不乏认为百货业态或将成为历史的观点。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35家百货门店关闭。联商网数据则显示,2023年全国范围内又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仅在中国商业标杆城市上海,近两年宣布闭店的就有经营了30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开业26年的上海置地广场,以及诞生于1952年、营业时间长达72年的上海六百等。深有意味的是,上述百货公司均在闭店前迎来了其近几年客流量的最高峰。今年2月还有市场传闻称,曾于2017年成为银泰集团控股股东的阿里巴巴集团正有意出售相关业务,目前阿里巴巴已与多家公司接洽以评估他们对收购银泰的兴趣。即便是2023年净利润增幅预计高达233%至300%的百货公司王府井集团,其营业增长也主要受益于对奥特莱斯和购物中心业态的布局。

与百货公司闭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购物中心全面飘红的业绩。即便在行业整体趋势放缓的情况下,头部商业地产集团仍然在2023年录得可观增长,例如恒隆地产与太古地产。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导致百货行业没落的直接原因,是购物中心的崛起,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市场消费形态的转变。同为商场,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重“商”,后者重“场”。

在物资较为匮乏的时代,以销售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百货公司得益于种类繁多的商品选择,一度占领中国零售市场。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商品逐渐从稀缺变为过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购物选择,百货公司的原用核心功能被完全替代。而自本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购物中心,则将核心竞争力从商品,转变为场地。相较于百货公司从商品销售中赚取利润,购物中心则将自身定位为场所的提供者,通过向品牌方收取租金获得营业收入。

这背后的逻辑是,购物中心通过品牌招商、促销手段以及营销活动等种种方式,吸引更多人流量,从而为入驻该购物中心的品牌带去业绩增长。换而言之,购物中心考量的重点不再是商品,而是消费者,更具体地说,是消费者的体验。因此,在商品过剩,消费者开始为环境、体验乃至于情感价值买单的背景下,不仅作为单纯的购物目的地,还提供了综合情绪娱乐体验的购物中心,逐渐成为近十年线下零售业态的主流。

一边是顺应零售体验升级趋势的购物中心扩建,一边则是黯然退场的商圈元老百货,百货思维被中国市场边缘化似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百货的边缘化实际上并未让现有的购物中心渔翁得利,市场竞争仍在加剧。尽管三年来市场遭受疫情挑战,但全国每年仍在开设大量商场,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新开业购物中心项目达400个左右。十年前摆在百货公司面前的挑战是商品过剩,十年后摆在购物中心面前的难题则是场所过剩。

为了争夺规模没有明显增长的消费者,购物中心不断追求更新的零售体验。有观点认为,原本被冷落的百货思维,或许是购物中心打破市场僵局的关键。首先,当市场回归常态化增长,相较于逛而不买的客流量,越来越多品牌讲求交易和转化,从对销售规模的增长转向对盈利能力的侧重上。其次,随着中国消费者在理性消费习惯下愈发务实,价格敏感的特性也逐渐显现,百货公司在商品销售和运营上的长处使其重新占据上风。

百货制度的优势在于品牌的齐全程度和货权,以及由这种绝对控制力产生的折扣活动力度。促销力度带来的强劲销售与盈利能力使其在消费端有条件提供更独家的产品,进而提升百货商场在商户面前的话语权,最终建立了正向良性循环。北京SKP正是凭借这一点坐上全球店王的宝座。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SKP去年销售额为26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239亿元增长10.8%,以百货公司的业态连续12年打败一众购物中心,蝉联国内收入最高的购物商场。赢商大数据显示,目前北京SKP共引进超700个品牌,是目前在北京乃至国内高端商场中,奢侈品牌集中度最高的一家商场。同时,北京SKP还通过自有买手团队为其自营买手店SKP SELECT采购多家还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设计师品牌,并通过品牌首发款、限量款来建立其在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除此以外,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北京SKP店庆及其背后的会员制度,不但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务实的心理,也加深了客群粘性,有效提高了提袋率和复购率。

当零售行业进入存量时代,消费热情整体下滑,基本功变得愈发重要,原本聚焦于体验创新的购物中心也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品牌组合、会员运营和文化影响力的精细化运营促成交易和销售。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的界限正变得模糊。归根结底要回到消费者需求上去,体验决定高度,商品则是基础。


▶ 2024年一季度开业购物中心34个,购物中心新开业量持续收缩,存量改造项目体量占比达到36%

2024年第一季度收官,商业地产市场乍暖还寒。一季度开业项目34个,市场进入新周期。据赢商大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1-3月)全国开业购物中心34个,商业总体量约284万平方米。同比2023年一季度,数量、体量双双均下跌近三成。


其中,1月是每年的开业高峰,2月、3月是开业低谷,这一趋势基本上保持不变。今年1月开出31个项目,2月恰逢春节假期,仅1个项目,3月开业2个项目。

(数据说明:1、统计范围为全国368个城市(不含港澳台)管辖行政区内,商业建筑面积3万方及以上的购物中心、独立百货;2、统计时间截止至2024年4月8日)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多个项目延期开业,对比今年1月初统计的2024年拟开业项目数据,原计划1-3月开业的项目共44个,当前已有超2成延期。同时,一季度开业项目中存量改造项目占比显著提升,占比由往期的15%以下飙升至20%以上,其中数量占比高达20.59%,体量占比更是达到36.30%。

今年一季度开业量同比再现大幅收缩,有市场观望情绪的影响,更是商业地产市场进入新周期的表现,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由一季度开业数据可以看到,商业地产市场进入的新局面——市场结构调整,购物中心新增量下行,存量改造项目日益增多、商业项目形态越发多元化。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运营商,当及时调整策略,顺周期而行。

华北区占比步步提升,北京跻身城市开业量榜首

在新开业项目大区分布中,华东区的榜首地位经久不变,常居第二位的华南区,地位偶有动摇。今年一季度华北区与华南区新开业项目数量并肩,均为7个,但体量上华北区超出华南区近20万平方米,达到61万平方米。其实自去年以来,华北区新开业量明显活跃,占比步步提升。

城市方面,北京一城贡献了4个项目,跻身城市开业量榜首。4个项目分别为:北京北辰荟、北京采育绿地缤纷荟、北京京盛时代购物中心、北京顶层华夏荟,不过均为5万平方米以下的小体量社区型商业。此外,南京迎来2个项目开业,分别为南京IFC、南京Vanli巧刻广场,前者也是1季度开业的焦点项目。其余城市开业量均为1个项目。

商业项目形态多元化:不止购物中心,还有更多特色商业

商业项目形态越来越不拘泥于购物中心,在购物中心之外的一批商业项目不可忽视。在上述统计数据(≥3万㎡购物中心、独立百货)的项目类型之外,一季度还有近10个特色商业迎来开业,有街区、非标、文旅等多种商业形态,此外还有多个3万平方米以下的小MALL。例如,北京三里屯慢行友好街区、苏州观前街·开元里、贵阳云岩太平、武汉保元里、哈尔滨城屿in象(金鼎文化广场原关东古巷和山水书城区域)均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以延续老街人文风貌、城市文化特色为主。

存量改造:大体量老商场焕新,国资物业加速盘活

一季度共7个存量改造购物中心,1月份占4个,2月、3月总共新开业的3个项目全部为存量改造项目。从改造性质看,主要是老旧商场改造升级,另外也有烂尾项目盘活,即石家庄北国未来城。这批改造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体量大,3个体量在20万+平方米以上(武汉中商世界里销品茂22.35万㎡、沈阳SUPER时尚奥莱25万㎡、石家庄北国未来城22.9万㎡);1个10万+平方米(重庆忠县万达广场,13.6万平方米)。另一个看点是,存量改造项目国资成分浓厚。武汉中商世界里销品茂、重庆忠县万达广场、天津泰达荟-京东mall、石家庄北国未来城均为国企/央企物业。



▶ 淘宝在App Store上线苹果Vision Pro版本实现3D沉浸式购物,通过AI升级服务成为电商平台除低价之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Ø淘宝上线苹果Vision Pro版本

近日,淘宝在App Store上线了Vision Pro版本。Vision Pro是苹果今年正式在美国开售的首款头显设备,目前还未在中国市场上市。不过这款产品所展现的虚拟现实、3D空间交互等新奇体验,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抢购。

通过Vision Pro,用户可以同时看到虚拟内容和外部现实环境,只需通过眼神和简单的手势(如捏合手指)即可进行交互,进一步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体验。今年3月,苹果推出了Vision Pro应用商店的网页版,已有多款应用开始上线Vision Pro。除了上述提到的淘宝,阿里旗下高德地图也于近日上线Vision Pro版本。只不过从目前网友的使用反馈来看,高德在Vision Pro的应用适配效果并不好,仍然更多局限于2D视觉效果,甚至有网友吐槽:“就一iPad版兼容应用。”相比之下,淘宝Vision Pro版本的3D效果更加令人眼前一亮。

根据多位博主体验来看,淘宝和Vision Pro的结合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极致化的裸眼3D购物体验。不同于以往在手机界面呈现的3D视觉体验,借助苹果Vision Pro,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虚拟商品“呈现”在自己面前,可以自行放大缩小查看商品细节,甚至可以选择1:1比例模拟物品在真实世界的大小。

以一台冰箱为例,用户佩戴Vision Pro时可以手动将冰箱拖拽到现实客厅,1:1模式下就像面对一台真实放置的冰箱实体,用户还可以打开冰箱门,观看内部细节。Vision Pro会自动识别到平面之后,让商品吸附在平面上,用户也可以手动旋转商品,查看任意角度。商品还自带真实世界的光影效果,充分模拟现实环境。此外,淘宝Vision Pro版支持同时展示多个商品,方便用户进行比较,还可以直观地看到物品的长宽高数据。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应用搜索物品并识别物品的形状和大小。

不过从博主体验来看,淘宝Vision Pro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图片搜索不够精准、支持3D查看的商品还不够丰富、页面适配等。近期,苹果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Vision Pro将于今年年内在中国市场上市。预计到时会有更多用户体验到淘宝Vision Pro的3D购物体验。

Ø技术探索的核心是用户体验

事实上,国内电商平台早就在探索3D购物。2022年手机天猫就已经推出了3D购物体验社区;2023年6月手机天猫推出3D内容阵地“猫享大陆”、 3D泰国馆等。

这种3D购物往往围绕元宇宙场景、AR技术展开,适用于试穿、试戴等场景,但由于硬件问题更多局限于手机页面。这种购物体验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目前在手机天猫APP、淘宝APP甚至几乎找不到关于3D购物的信息露出。

苹果Vision Pro的出现,不仅代表着虚拟空间设备的一大升级,也为3D购物想象力的展开提供了硬件基础。这种将商品直接投影到现实中查看的方式,为用户带来了更加“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相比于从前,这种改变极具颠覆性和科技感。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这种体验客观依赖于苹果Vision Pro,目前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使用,仍然还只是富人手中的“玩具”而已。

淘宝Vision Pro版的出现是密切围绕用户体验的创新尝试。虽然当下仍依赖于硬件设备,但也为今后的业务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

试想一下,未来一个人在家就能沉浸式“逛街”,商家再也不能用“实物和商品不符”为借口,大件小件商品尺寸一目了然,终于可以安心下单支付,坐等商品送货上门。

3D购物技术主要侧重于商品展示的用户视觉体验升级,2023年之前行业都比较热衷于元宇宙、3D购物等概念探索。但是,2023年生成式AI技术的爆火,为电商行业服务升级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考。AI搜索、AI主播、AI客服等新形式正在各个方面重塑用户体验。马云在最近刚刚发布的帖子中就提到,“三、五年的时间跨度对于互联网领域而言,犹如一个世纪之久,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I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不仅仅是阿里,京东、抖音等国内互联网大厂都对AI抱有高度期待。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淘宝天猫集团自研大模型“淘宝星辰”官网即将对外开放。该大模型支持生成创作、知识问答、决策规划、代码能力,将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的AI支持。

4月初,京东对发品环节中的AI算法能力进行升级,并优化了交互界面,推出了图片智能发品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AI数字人开启直播带货,亮相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如今AI主播已经逐渐融入电商平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AI新时代的到来,正在为行业带来了更多改变。

Ø电商平台正在寻找新出路

当前电商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是流量焦虑。过去一年,电商平台陷入价格战,试图通过“最低价”吸引更多用户,但狂卷低价只能刺激一时的销量和流量增长,并不利于平台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低价之外,电商平台正在寻找新出路。近日淘宝、京东相继宣布加码内容电商。淘宝计划今年新增百亿现金、千亿流量,助力主播、达人、机构、品牌、商家等生态伙伴一起实现翻倍增长。京东也官宣了10亿元现金和10亿流量,加码内容生态计划。

同时,各大电商平台也在加码短剧赛道。有别于长篇影视剧,短剧结合了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和影视剧的内容优势,进一步开辟出了新的内容流量入口。除了内容,电商平台也在抓紧提升平台服务。除了年初淘宝、京东等平台相继效仿拼多多开通“仅退款”相关服务,最近电商平台又开始全力发展新疆包邮的相关服务升级。

AI电商更是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功能使用上仍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淘天集团已经在AI应用上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淘宝问问、绘蛙等,但实际使用效果似乎并不是特别理想。曾有不少网友反馈淘宝问问字太多了,功能很鸡肋。出海掘金也是近年来电商平台发力的重要方向。AI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助推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目前拼多多Temu、抖音TikTok Shop、阿里速卖通等正在海外市场挖掘新的流量密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商平台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下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是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

【零售业态资讯简评】

在存量时代,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零售业态,都在通过提升“场”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体验而抢占份额。百货业态因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能够为消费者集中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选择而一度占领中国零售市场,随着商品从稀缺转向过剩,以提供购物体验见长的购物中心业态逐步崛起。近年来,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在提升“场”的竞争力的策略上逐步趋同,本质都是基于顾客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的变化提升购物体验。线上业态亦是如此,除了低价策略,各类线上平台都在借助AI等新技术提升顾客购买体验,例如淘宝在App Store上线苹果Vision Pro版本实现3D沉浸式购物。对于品牌而言,一是需要更好地融入零售业态的“外场”,二是打造好品牌门店的“内场”,重点在“内场”提升购物体验,促进转化。


PART.4

行业简讯


1)CK母公司PVH预计一季度销售额将下降11% 

PVH公司4月1日发布预测预计第一季度收入将比去年同期下跌11%,2024年收入将同比下跌6%至7%。分析师预测,其第一季度收入为20.8亿美元,2024年为91.5亿美元。CK母公司PVH 4月2日股价下跌23%至每股109美元,市值蒸发约19亿美元。

2)太平鸟集团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3%至18亿元

一季度,太平鸟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06亿元,同比下降12.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26.92%;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下降39.22%。公司近八成收入来自PEACEBIRD品牌,从一季度各品牌表现来看,女装品牌下滑程度较男装和童装更为剧烈,PEACEBIRD女装和LEDiN乐町少女装收入分别同比下滑了12.98%和37.50%,同时毛利率还分别减少了7.38个百分点、9.64个百分点。

3)都市丽人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8%至27亿元,将瞄准大众市场大规模拓展线下渠道

都市丽人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8.36%至27.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64%至4248.3万元,毛利率提升约1个百分点。与2021年相比,公司库存成本减少3亿元。郑耀南回归经营一线后,此前想要时尚化、高端化的都市丽人,转而将战略重点放在大众市场,并主打高性价比产品,119元至199元价格区间的产品,是都市丽人未来核心竞争力。渠道下沉,成为都市丽人攻占大众市场的重要一步。郑耀南在业绩会上指出,都市丽人还有1000个区县空白市场,希望未来都市丽人在每县都要有2到3家店。大县开到8家,中等县城5家,小县2到3家。

4)申洲国际2023年收入同比下跌10%,主要受欧美运动品牌客户去库存影响订单下降

申洲国际2023 年收入同比下跌10%至250亿元。其中受欧美运动品牌客户去库存影响,销量同比下跌14%至15%,美元单价同比增长1%,人民币汇率下行致人民币单价同比增长5%。按品牌看,欧美运动品牌Nike、adidas、Puma的收入占比分别同比跌11%24%28%优衣库零售表现相对较好,其收入占比同比增长3%。按地区看,中国收入同比增长1%表现好于其他地区,欧美收入分别同比下跌19%、20%,收入贡献合计下跌4%。

5)定位通勤男装的GXG母公司慕尚集团2023年收入微增0.1%至23亿元

GXG母公司慕尚集团发布定位通勤男装后的首份财报,其2023年收入增长0.1%至23.2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95.7%至3720万元,毛利率同比增长约3个百分点至52.0%。其中,GXG收入同比增长7.2%至20.17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至54.1%,创下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gxg jeans收入同比下跌17.1%至1.81亿元,gxg kids收入同比下跌55.3%至8901万元,Mode Commuter收入同比增长11.7%至3717万元。

6)迪卡侬2023年利润接近10亿欧元

法国运动集团迪卡侬2023财年业绩报告显示,集团销售额增长1.15%至156亿欧元,净利润增长0.9%至9.31亿欧元。其中,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0.7百分点至17.4%,业绩表现稳健。在全球高通胀环境下,消费者支出放缓的环境下,集团通过大幅削减优化产品组合,更换Logo调整品牌定位,得以保证业绩稳健。3月份迪卡侬发布最新战略,正式开启专业化定位升级,摆脱廉价运动零售商形象,聚焦九大专业运动和四个专业品牌,该品牌还将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和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

7)美国高尔夫服饰品牌Keypote将进军中国市场

美国高尔夫服饰品牌Keypote已在天猫开设旗舰店,其服饰类产品定价1000元至3000元,帽子、袜子和毛巾等配饰定价300元到800元。Keypote此前在2024上海秋冬时装周期间开设快闪店,未来计划将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高尔夫俱乐部销售。Keypote诞生于美国休斯顿,旨在将高尔夫运动与时尚的结合,满足消费者的多场景穿搭需求。

8)美国户外运动品牌KEEN华南首店在深圳正式开业

4月11日,美国户外运动品牌「KEEN」华南首店在深圳万象天地正式开业。2023年12月15日,「KEEN」在上海环贸iapm开出中国内地首家正式门店,之后不断加速开店。除华南首店外,丹尼斯大卫城官方公众号显示,华中首店也已开业。同时,广州天环也已落地门店围挡。公开资料显示,「KEEN」于2003年由Martin Keen创立。Martin Keen本人是一名帆船爱好者,因此「KEEN」最早推出的产品是能保护脚趾的涉水凉鞋Newport。之后,品牌还陆续推出了适用于山地、溪流等更多户外场景的鞋履。

9)韩国一季度对中国化妆品出口额超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韩国化妆品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21.7%至23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成为韩国化妆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出口额达6.1亿美元,占比约26.5%。美国紧随其后,出口额为3.8亿美元,日本为2.4亿美元,越南为1.5亿美元。韩国化妆品的海外销售额在2021年达到92.2亿美元的年度最高水平,但2022年下跌至79.8亿美元,2023年又恢复至84.9亿美元。

10)泡泡玛特2023年营收利润均创历史新高,港澳台及海外业务突破10亿元大关

泡泡玛特2023全营收同比增长36.5%至63.01亿元人民币,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经营利润同比大涨128.8%至10.89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27.5%至10.82亿元人民币,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内地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5.6%至58.1亿元,港澳台及海外业务表现更为亮眼,营收达到10.66亿元,同比大涨134.9%,收入占比达到16.9%,这也是该业务首次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大关。

11)美国版lululemon将关闭所有线下门店

美国新锐运动瑜伽服品牌Outdoor Voices,将于本周日关闭所有线下门店,只保留线上销售渠道。作为代表性的DTC运动品牌,Outdoor Voices在美国有16个门店,覆盖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主要城市。

12)淘宝品牌CHICJOC在深圳、广州开设两家新门店

淘宝品牌CHICJOC日前向华南挺进,其围挡已出现在深圳万象天地和广州天环中心,官方预告将于近期开业。据了解,自2022年5月开出线下首店后,CHICJOC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出20家门店,除杭州有两家店外,均为一城一店。CHICJOC此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进驻的均是高端购物中心,同时也在布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已在温州、常州、南昌、贵阳、太原、哈尔滨、石家庄、沧州等地开出门店。

13)中国中免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4%至675亿;2024年一季度营收下滑9.45%

免税龙头中国中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08%至67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46%至67.14亿元。2023年,中国中免在海南省拥有6家离岛免税店,包括目前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即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免实现营业收入约188.07亿元,同比减少9.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08亿元,同比增加0.33%。

14)百联股份2023年百货、购物中心、奥莱业态营收分别增长11%、23%、41%

根据百联股份发布的2023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5.19亿元;归母净利润3.9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1.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33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三大核心业态均实现营收同比大幅增长的成果: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分别实现营收18.39亿元、15.41亿元和13.69亿元,同比大增11.11%、23.70%和41.50%。

15)京东MALL与兆泰集团签约门店落地北京大红门商圈

京东MALL近日与北京兆泰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北京京东MALL将落户丰台区海户屯地区。目前,海户屯项目已经进入紧张的装修和布局阶段,落地后将为北京消费者打造必逛、必玩、必打卡的消费新地标。京东MALL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京东家电家居在线下零售的重要布局,京东MALL足迹已遍布重庆、沈阳、西安、石家庄、合肥、东莞、昆明、武汉等省会及重点城市。2024年,京东MALL将在全国新开10家门店,通过加快线下布局,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16)天猫一季度新入驻商家同比增长60%

猫公布2024年第一季开店数据显示:新入驻商家同比增长60%,全球大牌、新锐品牌加速入驻天猫。其中,运动户外、智能家居、养生保健、精致养宠、潮流服饰、精细护肤等成为今年热门赛道,新商数量同比增长100%。天猫作为品牌经营和商家创牌的首选阵地,第一季度新入驻商家中涌现出大量“尖子生”,新商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150%,开店三个月内,销售破百万的新商家超过200家。

17)拼多多2023年收入增长90%至2476亿元,净利润增长90%600亿元

拼多多2023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猛涨123%至889亿元,当季净利润同比猛涨146%至233亿元,这是拼多多自2021年以来首次实现收入利润均突破三位数增长。2023年全年收入同比大涨90%至2476.4亿元,净利润同比大涨90%至600.2亿元。自其全球业务Temu 2022年9月上线以来,已经进入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透露,今年Temu业务目标是600亿元。

18)美团2023年营收增长25.8%至2767亿元,净利润139亿

2023年全年,美团营收2767亿元,同比增长25.8%;净利润139亿元,而2022年亏损67亿元;经调净利润为232.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8.3亿元。其中,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收入同比增长28.7%至2069亿美元经营溢利同比增长31.2%至387亿元,经营利润率由2022年的18.4%提高至18.7%。美团新业务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18.0%至698亿元经营亏损同比收窄至202亿元,经营亏损率继续改善至28.9%。

19)小红书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

据外媒报道,小红书在2023年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达5亿美金。具体来看,小红书2023年总营收为37亿美元,较2022年的20亿美元增长85%;净利润为5亿美元,2022年同期则为亏损2亿美元,同比扭亏。

20)Champion作价10亿美元被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BG集团收购

据时尚商业快讯,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同意以略高于10亿美元的价格从HanesBrands手中收购运动服饰品牌Champion,在持续数周的竞标中胜出,虽然目前双方尚未签署正式协议,但消息人士称下周可能会签署书面协议。此外,Delta Galil、Sycamore Partners、G-III和WHP Global也对收购Champion表示出了兴趣。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随着美国数千家门店关闭,擅长“抄底”的ABG集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ABG集团就将美国服饰老牌Brooks Brothers、Forever 21和Barneys百货收入囊中。去年6月,ABG集团还完成对百年雨靴品牌Hunter的收购,交易估值约1亿英镑。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轻奢品牌管理集团——


赢家时尚集团
赢家时尚控股集团(3709.HK),目前集团旗下有Koradior、La Koradior、ELSEWHERE、NAERSI、NAERSILING、NEXY.CO、CADIDL、FUUNNY FEELLN八个自主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