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85名校本硕,曾写诗、画画的不靠谱工科生。硕士毕业斩获20多个offer(含十余个大地产管培生),但选择追寻儿时的梦想。前帝都TOP建筑设计院TOP部门结构工程师,先后参与设计多个地标建筑,2022冬奥会主设,圆梦亦算无憾;现已转行,互联网创业中+野生不着调作家。仅以此打油诗作为在知乎的开场白,欢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记得几年前,前领导(设计大师,顶级大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行业形势下,做建筑设计尤其是结构设计,没有百分百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是原话。有句话说得好,纵然道路曲折、荆棘密布,真正的强者也会坚持追梦。如此看来,我还是当不起热爱这两个字。很多网友不理解,为何我走到了建筑设计行业的顶尖设计院头部部门,设计了高大上的地标建筑,年近不惑却舍弃8年的工作经验选择了转行到一个几乎不相关的行业从零开始。(实际上,整个建筑行业的上下游,除了监理和供应商,其他的诸如地产、总包、科研、设计或长或短我都有过工作经历,也曾在一级开发商实习过,关于经历为何这么“丰富”我准备回头再写一篇,且听下回分解。)我之所以从设计院转行,主要因素不是收入,转行前我收入在本行业来说并不低。说实话,虽然身在帝都压力山大,但如果能让我一直踏踏实实的做设计,一年有20W甚至再少点我也能接受,毕竟是情怀所系、追随半生。之所以离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身体撑不住了。众所周知,设计院加班甚至通宵是家常便饭,996都算得上是福报,赶上变态的项目917甚至住在单位也不是新鲜事。年轻时还好,通宵打个盹就可以接着干。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实在吃不消,而不加班就意味着产值下滑,必然影响收入甚至与团队“脱节”被边缘化。长期的久坐、熬夜甚至偶尔通宵(这就难免吃个夜宵或零食),体重、血脂、胆固醇、腰椎颈椎、膝盖包括心脏功能,都会直接受到影响,我逐渐感到体力不支甚至已经开始出现病症。友情提示:各位同仁千万不要轻视,长期久坐熬夜带来的身体问题一旦出现,就绝对不会是小问题。第二,精神压力巨大。地产公司本质上是金融,尤其是高负债的公司,就伴随着高压力、高周转,这类甲方的项目周期必定是非常变态的,能如期完成图纸就已经谢天谢地。同时,地产公司的图纸往往会改来改去以及各种优化,印象中最夸张的一个项目,甲方设计部提的修改意见先后有70来次,改到最后自己都不确定哪一版本是最终的了;公建项目多数是“三边工程”,不确定因素多且难度较大、持续周期长,非常耗费心力和时间。遇到某些着急要业绩的领导,一个红头文件拍下来,几十万平米的复杂建筑可能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周期不到两个月。不用怀疑,这事我遇到过,最后图纸都是软件生成刷图层。然后现场热火朝天地施工,这边胆战心惊的检查、手忙脚乱地修改,单本专业的设计变更多达将近两百个。现在不管是地产项目还是公建项目,图纸刚刚完成可能就拿去施工了,“三校两审”几乎不复存在,给设计者留的“排雷”时间几乎为零。同时,设计院内部各专业交流不畅、互相甩锅,加上骨干设计师大批流出、年轻刚入行的设计师又心不在焉,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简直处处是雷、天天补锅。“终身负责制”如影随形,但“个人承诺制”“取消外审”又步步紧逼,试问安全谁来保证?我等收入微薄、地位低下的画图草民的承诺,能保证动不动投资额高达几十亿项目的安全?结构工程师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保证结构的安全,还是当替死鬼背锅?第三,自尊心受到践踏。很多老设计师都记得,十几年前设计院地位高高在上,业主拿着现金现场排队等图的光辉历史,每每谈及都是面露红光,让年轻人无限向往。如今的设计院呢?设计费年年下降居然有无节操的项目一平米8块甚至5块钱,甲方白嫖图纸、现场盯图、随时出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支票、承兑汇票、白条也是漫天飞舞,甚至都有设计院上赶着白干,因为想成为某大地产的“合作设计院”。甲方一个三本刚毕业的小屁孩,就敢面对面质疑老八校毕业工作30多年的高工一注的设计水平,让后者敢怒不敢言。设计师但凡对甲方态度稍有不敬或者出图不够“及时”,就被甲方重点关照设计院踢除团队或扣罚奖金。更有甚者,曾经某前10地产将设计出图节点无理由提前一周,导致乙方某知名甲级设计院未能及时出图,因此甲方扣罚设计院设计费20W。后来第二版出图时,甲方认为设计院出图速度和质量还可以,又拿出10W现金奖励整个设计团队,然后让从项目总到设计师每个人举着现金拍照留念+集体拍照留念,还必须面露微笑。请问这是奖励还是施舍?!别提尊严,还能要点脸吗?!醒醒吧,奴隶们!!第四,工作与理想渐行渐远。以本人为例,曾经我的理想是成为结构大师,最起码也混个业内知名专家。所以,刚做设计头几年买了一大堆各种结构经典书籍,准备在空余时间学习精进。然而,数年下来,我发现别提这些书,连起码的规范图集有时候都懒得翻看,因为压根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想的最多的是睡觉。每天反反复复80%以上的时间都在建模型、对条件、改图纸以及跟其他专业撕逼、菜鸡互啄,这远远偏离了初衷。结构设计师,应该是在不断学习研究精进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以找到更经济、合理以及精巧的结构体系,而不是日复一日的画梁板配筋图、楼梯详图这些大专生都可以做的工作。第五,影响家庭幸福指数。经常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了,睡前还念叨着要听爸爸讲故事;经常到了周末,我去单位加班,孩子只能跟老人在家玩,而其他的小伙伴可能跟爸爸妈妈逛公园或去博物馆;经常在家庭需要稍大经济支出时,感到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经常在朋友问周末聚聚是否有时间时,无奈的回答这个得当天才能知道,怕临时加班;甚至有几次,梦到自己设计的项目出了安全问题半夜惊醒,害的爱人也睡不踏实。我也曾知道,某位帝都大设计院年轻设计师在爷爷临终弥留之际,单位不批准他回家奔丧,因为他手头有个项目马上出图。试问,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第六,判断建筑行业长期下行趋势。从供需关系上分析,我个人认为建筑行业以及大的土建行业已经到了行业尾声,最近几年将会是一片红海,遍地倒闭裁员降薪。这个下滑周期将会很久很久,而我们的工作时间还有很长很长,现实的经济压力让人熬不起。用一位网友的话讲,我们的职业生涯,可能无法跨越行业的低谷。相关分析如下:当前建筑业设计院地位与十几年前比一落千丈,各种裁员降薪加班猝死等负面新闻频出。同时,各大地产频频爆雷裁员倒闭,施工单位纷纷“提桶跑路”,其本质原因都是一致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以前供不应求,如今供远大于求。如今一个区区两百万的合同,参加竞标的设计院多达上百家,其竞争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另外,本人所在前部门在国内已属行业顶级,据说今年业务也不多。供需关系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商品本身的价值是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商品的价格只由供需关系决定。07年,城镇化率44.9%,勘察设计从业人数117万;21年,城镇化率64.72%,勘察设计从业人数440W。即便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已经很高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富程度不同,我认为达到80%有点难,即便可以那这个过程也是比较漫长的,实现起来不会像过去十来年这么迅猛。再者,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农业社会,农民很难脱离土地,很多农民在城市买了房子但实际并没有居住。所以,我们的城镇化率统计数据跟实际城市住房可容纳人口相比应该是保守了。这意味着什么?由于我们惊人的的基建狂魔速度和中国人见利扎堆一窝蜂的传统,十几年来,设计人员数量暴涨了300%,而建筑市场缩小了至少60%以上!供需比至少是07年的10倍!连我们的宣传也说我们用了二十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个世纪的基础建设。是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令整个世界都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个弊端,过快的建设速度透支了我们这代土建人甚至更多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的职业生涯。
很多人以为,行业是有周期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而已,可能耐心熬几年就好了。但是,钢筋混凝土不是豆腐青菜容易变质,仅其设计使用年限至少达50年。除非继续大面积拆除老旧小区,而老旧小区往往又是各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如今的房价导致大量的老旧小区拆迁成本过高,根本拆不动。所以,每个行业都有周期,但不同的是有些行业周期长有些行业周期短。我们很不幸,行业周期几乎是最长的,你还能等到下一次大土建的涨潮期吗?个人判断,在未来起码十年之内,建筑行业甚至扩大点说整个大土建行业(包括铁路、桥梁、隧道、市政、水利、港口、工业建筑等)是震荡下行的(道路除外,开车的都懂),也就是说局部会反弹但整体向下的趋势是不变的。不排除其中有些行业的下滑周期可能会晚几年才会开始,但它终将会到来。这是由这些行业劳动产品的特性决定的,即其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且基本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建筑红利(因为只有建筑业蓬勃发展,才能有海量的资金去投资这些领域)。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市场存量逐年减少且投入建设的资金逐渐减少,但竞争者却越来越多。除非,行业设置职称、职业资格等淘汰退出机制,否则未来甲级院、高工、一注可能只是个称谓而已。一个行业快饱和时,就会陷入长期的恶性竞争,激烈搏杀、一片红海。任何个人都是无法与时代和行业的洪流相抗衡的。在未来几年之内,建筑业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淘汰将是空前惨烈的,设计院及设计师至少要淘汰掉一大半,才可以在目前严重萎缩的市场余量中觅食苟活,其他行业同仁也可以参照思考本行业。同时,职称、证书也将变得贬值。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设计院的设计师普遍都是中级以上职称,某些大院可能都是高级职称(因为几乎没有新人进入,所以助理工程师很少),高工一注甚至某些小领导重返设计岗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可以这么说,未来几年,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设计行业发生什么都不是新鲜事。一个人的发展要顺势而为,千万不要跟行业大形势较劲。在夕阳行业,事倍功半;在朝阳行业,事半功倍。选对方向,比努力重要的多。第七,发现了新的idea。某次偶然的机会,本人发现了一个可能的市场空白,目前正在跟两位合伙人一起尝试,目前还处于拿着PPT到处忽悠钱的阶段~~哈哈,希望有好的结果吧。-------联系我们-------
邮箱:caogenshuili@126.com 微信:cgsl123
文章部分或全部转载自网络,仅在于传递更多水利见闻,如涉版权,烦请联系,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