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壁镇党委书记 毛彦广:
近年来,雄壁镇历届党委政府锚定产业转型目标,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久久为功的恒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因地制宜,以强化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加快转型为主线,发展特色产业3.8万余亩,初步形成了以工业大麻等为主的药材种植带,以苹果、人参果、木梨、雪桃等为主的水果种植带,以万寿菊为主的花卉种植带,以油麦菜、娃娃菜、香菇等为主的蔬菜种植带,逐步实现了从“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的转型,昔日的“乌金之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雄壁镇位于师宗县西北部,地处泸西、陆良和罗平三县交界处,全镇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南北横跨83公里,辖14个村(社区),71个村(居)民小组,共有1.61万户6.14万人,是师宗唯一的产煤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素有“滇东乌金之乡”的美誉。
良好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独一无二的煤炭产业,为雄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社会发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高、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的矛盾、供需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煤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为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煤矿转型升级,发改、财政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的一系列文件,煤炭产业发展迈入新的篇章,2000年以来,因煤矿转型升级、淘汰小、弱煤矿等宏观政策调控下,陆续关停煤矿40余对,劳力过剩、群众就业、增收矛盾十分突出,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由最多时2万余人下降至1300余人。
农业产业低端粗放自由。长期以来,雄壁镇农业产业均以玉米、马铃薯等传统种植产业和粗放畜牧业为主,农业经营主体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生产经营性收入不稳定,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人均不足2500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雄壁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时间短,地形多为山地,表土流失严重,涵水能力差,由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缺口,浇灌用水主要靠到水源地用车拉、人挑的方式取水,既增大了种植成本,又难以保证作物产量。
生态治理的任务艰巨。雄壁镇是全国61个重点产煤地区之一,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总体起步晚,底子薄、产能不高。煤矸石厂、砂石厂、洗煤厂等工贸企业,既成规模的几乎为零。长期粗放开采、过度开发,矿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治理成本高。
原本条件优渥的雄壁,人均收入降至万元以下,贫困人口达4000多户18000余人,成为师宗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近年来,雄壁镇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路上不等不靠,锚定“打造高原特色种植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示范引领带动、要素保障驱动、多元融合拉动“四轮驱动”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地下开挖”到“从地上开花”的转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前瞻谋划与干在当下有机统一。镇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省委工作部署、市委工作要求和县委具体安排,牢牢抓住“产业—增收—致富”这一重点,立足气候优势、地域交通优势,主动思变谋变求变,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保障。紧紧围绕推进蔬菜、花卉、水果等产业,整合各方资金改善道路、水利设施,建设花池、冷库、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2019年以来,全镇平整土地1200余亩,建设产业道路20余公里、大棚680余亩、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5万米。建设万寿菊花池8座,方便群众生产交易。建设6个总方量为3000m³的冷库,帮助果农菜农延长供应时间,实现错峰销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坚持“有中育新”与“无中生有”两路并进。以“聚”发力,打造“优 ,质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大户引领、示范带动,持续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扩大秋马铃薯、秋荞、烤烟三个产业规模,使原有的传统农业种植规模从“小而散”向“广而聚”集群化发展,不断扶持壮大传统产业,户均实现增收1万余元。向“新”而行,按照“宜果则果、宜蔬则蔬、宜花则花”的思路,不断拓宽村集体与农民的增收渠道。品牌化牵引擦亮水果名片,先后发展木梨、人参果、雨柱桃子、法召苹果的等水果产业,1200余户群众、860余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获益,户均增收4600余元。组织化牵引发展万寿菊产业,带动农民发展万寿菊1.7万余亩,村集体年收取推广费、花池租用费达200余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村有示范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党员干部作示范。深入实施“人才驻乡、能人回乡、乡贤助乡”工程,把一批高学历、懂经营、善管理、能力强的年轻人选为村干部。2021年换届以来,回引20余名乡贤能人到村任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引领带动发展,大舍村党总支书记带头示范种植工业辣椒200亩,推广种植工业大麻、万寿菊1000余亩,带动大舍村委会43户均增收3700余元。
“头雁矩阵”作引领。加大村(社区)后备力量储备,吸引92名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创业,落实“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发挥智囊团作用助力产业发展。针对群众顾虑多、不敢干的问题,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先行先试。下鸭子塘村46户党员户、致富带头人带头试种万寿菊800余亩,当年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为群众发展产业促增收开好头、带好路。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农户由被动变主动。2024年,仅下鸭子塘村就发展万寿菊2800余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龙头企业作带动。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力于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和功能食品,不断做精做细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探索雪桃深加工路子,雪桃酿酒、雪桃罐头、冻干果脯等让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产品减损增效、保值增值,推动地方“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师宗致信魔芋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烘干线6条,精粉线10条,实现日加工400吨,年产值7000余万元;云南伊尔玛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生产线1条6机组,日产魔芋和板栗食品57.6万袋(包),年产值9000余万元,该公司魔芋制品远销上海、河南、四川等地,2025年计划分三期投入500万元更新设备,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
完善机制促落地。运用“四联合四协同”工作机制(镇县联合、协同谋划项目;镇村联合,协同攻坚项目;村队联合,协同发展项目;社企联合,协同实施项目)作为谋项目、干项目、抓项目的具体抓手,积极帮助企业、合作社、农民把方向、解难题、维权益,从制度上有序有效推进各类产业项目建设落地。下鸭子塘村60亩木梨基地项目仅用15天便完成主体建设,投资110万元的人参果交易市场从项目洽谈到建成运营120天;伊尔玛食品有限公司从项目洽谈到建成投产150天;瓦鲁蔬菜基地从项目洽谈到建成生产180天。
强化作风抓落实。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和“三法三化”要求,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把说了算、定了办、办必成的作风贯穿到工作全过程。领导干部带头,压实联村工作组、各村(社)工作职责,将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的工作要求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班子成员、联村组长带头每月与村(社)专题研究产业发展至少一次并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将产业发展、工作推动落实情况作为评先评优、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推动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工作,2023年工作措施不力,产业发展滞后的1名村(社)党总支书记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档次。
科技赋能提质效。雄壁镇把万寿菊、人参果、魔芋、桃子种植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从扶持基地、培育大户、带动群众等方面入手,与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全面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以良种为抓手,加强新品种引进,因地制宜选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魔云1号、2号等品种,引进石林人参果种植专家团队,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把脉会诊”,集中培育种苗50万株,为推动全域丰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合理轮作,守住红线。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兼顾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采取“万寿菊、人参果+小麦、秋荞、冬早洋芋”轮作模式,轮作大春粮食作物4.93万余亩,既保障粮食生产,又增加群众收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人才赋能,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和公司专家团队等技术人员力量,聚焦解决群众在万寿菊种植中存在的枯叶病、病毒病等技术难题,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指导15期1700余人次,推动人才沉到产业一线、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服务落到田间地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宣传等活动,持续提高群众对万寿菊产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农旅融合,多元发展。坚持以旅兴农、农旅融合,探索“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集休闲、赏花、采摘、餐饮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雨柱村桃子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桃’你喜欢”秋桃采摘节活动,逐步打响“雨柱雪桃”品牌,充分发挥品种多样、上市周期长的优势,引八方宾客从杨春三月至金秋十月,到雨柱赏桃花、品桃子、喝桃酒;整合下鸭子塘花海、桥宇、水库等旅游资源,推进“花旅”融合发展,把“赏万寿菊、摘生态果、钓野生鱼、尝黑山羊、品农家菜”结合起来,打造集产业发展、休闲观光、生态采摘等多功能为一体、辐射周边的生态休闲旅居目的地,让桃农、花农吃上“旅游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雄壁镇推动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发展、品牌化运营,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扎实走好山区强村富民之路的生动实践。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走好产业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红色引擎”。雄壁镇坚持党建引领,把建强组织堡垒作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党组织引领作用,培养一支能够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明白人、带头人”队伍,同时充分激发致富带头人积极作用,催生多种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和鼓励群众、种养大户及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合理流转,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在发展万寿菊产业前期,下鸭子塘村群众对万寿菊产业发展的前景并不看好,部分群众产生了抵触情绪。村党总支决定用集体经济连片流转群众土地,无偿提供给种植大户建设示范基地,第一年试种后,万寿菊亩产达到3.7吨,均价达1300元/吨。基地试种成效让群众看到了万寿菊产业的潜力,农户由被动变主动,种植户数和规模不断攀升,种植户数从2019年的46户增至2024年的1200余户,种植规模从2019年的1000亩增至2024年的1.7万亩。
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必须以富民产业为依托,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破解乡村产业“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发展瓶颈。雄壁镇始终把产业支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发扬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在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初期,敢破敢立,鼓励各党支部先行先试,尝试西红柿、竹菌等蔬菜种植转型,试图让地面的“菜篮子经济”代替地底的“乌金经济”,但最终还是输在“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等短板上,蔬菜成不了“型”,产业转不了“型”。痛定思痛,雄壁镇党委把选准、选好、选优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来解决,主动联系农业部门、专家针对雄壁气候、土壤、资源等优势,“一村一方案”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学习木梨、苹果、人参果等种植技术,引进云南博浩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师宗致信魔芋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提供种植技术、人才支持。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采取公司带党组织、合作社带村组、大户带农户,农户自动跟进的“三带一跟进”模式,促进花卉、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多赢”格局。
改革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雄壁镇积极与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做好服务工作,开展多元化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魔芋产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致信魔芋有限公司在良种、良法方面的优势,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魔云1号、2号新品种,试种后均产可达2.5吨。在人参果种植方面,与大理天联生物科技有限开展合作交流,建立研究基地,引进石林人参果种植专家团队,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把脉会诊”,集中培育种苗50万株,良种覆盖面达到100%,人参果品质在周边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在发展桃产业过程中,雄壁镇引导种桃农户组团发展,积极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滇东”桃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用好用活主流媒体、抖音短视频、农产品交易会、客商实地观摩等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连续举办3届雨柱桃子采摘节,邀请电商企业和网络达人,帮助果农打通网络销售渠道。
从全国大背景看,2013年前后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中央及时提出了化解过剩产能的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被重点关注。从师宗实际情况看,师宗县将特色种植列为全县“十亿级”培育项目,纳入“2+5+3”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师宗县打造特色种植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将雄壁镇纳入“三区三业九带”主导产业集群连片规模布局。每年统筹55%以上的涉农整合资金用于特色种植业发展。从雄壁镇自身看,2014年以来,受煤矿转型升级、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而煤炭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生态恶化等系列遗留问题却逐步突显,严重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雄壁镇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认真分析市场规律,准确把握政策机遇,综合考虑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锚定建成“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目标定位,积极引导农户在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上做优特色产业发展,先后争取沪滇协作项目建设法召苹果基地、雨柱桃子基地和下鸭子塘乡村振兴示范村,争取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万寿菊产业发展项目、雄壁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累计争取沪滇项目协作资金1055万元,衔接资金项目511万元。
特色农业要“特”在效益、“特”在互惠共赢,必须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享受就业、分红等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众收入有保障,雄壁镇始终以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实践“党总支+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公司+基地+群众”等合作模式,从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方面构建利益联结体系,把群众牢牢嵌入人参果、蔬菜、苹果、雪桃、万寿菊、魔芋等产业链上,努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就近就业促增收,充分发挥企业、产业基地就业带动作用,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组建村级劳务队到煤矿企业、人参果基地、蔬菜基地和魔芋加工厂、畜禽养殖厂就近务工。魔芋加工厂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月均工资4500元;瓦鲁蔬菜基地每天用工需求120个,日工资120-150元;雨柱桃子产业每年吸纳监测对象、脱贫人口等劳动力2000余人,带动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畜禽养殖厂每年提供工作岗位300个,月均工资4000元。集体经济有盼头,按照“宜果则果、宜蔬则蔬、宜花则花”的思路,品牌化、组织化牵引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2024年以来,雄壁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至50万元之间(小黑纳、独龙、束岗),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大舍、下鸭子塘、雄壁社区)。
▍来源:雄壁镇党委
▍责编:黎 坦
推荐阅读
•县委召开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研究部署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