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传世佳作,全文辞藻华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因滕王李元婴得名。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文章以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为引子,赞美了这一历史古迹的雄伟与辉煌。同时,文中还通过描绘宴会娱游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功名利禄的独特见解,表达了对这些世俗追求的淡泊态度。
《滕王阁序》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46个典故及出处详解:
01龙光射牛斗之墟:
龙光:据《晋书·张华传》记载,晋初时,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牢狱的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这两把剑出土后,牛、斗二星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因此,“龙光”在这里不仅代表了宝剑的光辉,更象征了珍贵、稀有且具有强大力量的事物。王勃借此夸赞洪州地方灵异,有宝物蕴藏。
牛斗之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牛宿和斗宿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它们分别位于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滕王阁序》中,“牛斗之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滕王阁所在地的非凡地位和深厚文化底蕴。
02徐孺下陈蕃之榻:
《后汉书·徐稚传》中记载:“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陈蕃与徐孺子之间的深厚情谊。陈蕃在任豫章太守时,对名士徐孺子非常敬重,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床榻。每当徐孺子来访时,陈蕃就会将床榻放下,与他秉烛夜谈;徐孺子离开后,陈蕃则将床榻悬起,以示对徐孺子的尊重和礼遇。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形容主人对客人尊重礼遇的典故。王勃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杰。
03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典故出自《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东南之美”被用来泛指东南地区的优秀人才或美好事物。具体到《滕王阁序》中,“宾主尽东南之美”即指主人与宾客都是东南地区的杰出人物,集中展现了东南地区的英才风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彰显了宴会的盛况,也体现了王勃对东南地区文化的认同和赞美。
04腾蛟起凤:
此典故出自《西京杂记》,书中说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创作了《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时,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这两个故事都象征着文采飞扬、才思泉涌,因此王勃借用这一典故来赞美孟学士的文学才华。
05孟学士之词宗:
虽然“孟学士之词宗”这一表述在《滕王阁序》中是王勃的原创,但“词宗”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赞誉那些文学造诣深厚、才华横溢的文人。在唐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词宗”这一称谓的出现,既是对这些杰出词人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滕王阁序》中,“孟学士之词宗”这一表述,是对孟学士(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文学才华的高度赞誉。
0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与“清霜”都是古代宝剑的名称,而“王将军”则泛指拥有这些宝剑的将军或武艺高强之人。王勃以此典故来赞美将军的武艺高强和武库的丰富。
“紫电”作为宝剑的名称,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今注·舆服篇》。据记载,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把,其中第二把就名为“紫电”。这把宝剑以其锋利无比、光芒四射而著称,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
“清霜”宝剑的出处则与汉高祖刘邦有关。据《西京杂记》等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有一把宝剑,名为“白蛇剑”或“斩蛇剑”。这把宝剑因刘邦斩白蛇起义而得名,并因其锋利无比、剑刃常莹若霜雪而被称为“清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清霜”作为宝剑的名称在《滕王阁序》中可能是王勃的艺术加工或化用,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记载刘邦的宝剑名为“清霜”。但无论如何,“清霜”宝剑的意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古代兵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帝子”一词通常指古代帝王或神祇之子。在这里,“帝子之长洲”可能是王勃对古代传说中某个帝王之子所居之地的引用或化用。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散佚,具体是哪个帝子、哪个长洲已难以考证。
从地理角度来看,“长洲”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名或地名的一部分,但在《滕王阁序》的语境中,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天人”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天上的神仙或超凡脱俗的人。在这里,“天人之旧馆”意指仙人曾经休养过的宫殿或住所。
王勃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赞美了滕王阁的壮丽和神秘,还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0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闾阎”指代平民居住的房屋或平民。“扑”意为“遍布”、“铺满”。“闾阎扑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居民区密集如地皮都被房屋铺满了一般。“钟鸣鼎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奢侈生活的代名词。这一成语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史记·货殖列传》,其中记录了通过商业活动或其他手段致富的杰出人物,他们最终达到了“鼎食”或“击钟”的富贵境地。
在《滕王阁序》中,“钟鸣鼎食之家”与“闾阎扑地”并列,进一步强调了滕王阁周边不仅有繁华的市集和平民的房屋,还有富贵豪华的住宅,暗示了当地社会阶层的多样性。
0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化用的是南朝梁代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巧妙地将其改写,将原句中的“落花”改为“落霞”,“芝盖”改为“孤鹜”,“杨柳”和“春旗”则融入到了新的景象“秋水”和“长天”之中,从而形成了更加生动、壮丽的秋日江景图。
具体来说,“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描绘的是春日里落花纷飞,与车盖(芝盖,古代车上的华盖)一同飘扬,杨柳依依,与春天的旗帜颜色相融的景象。而王勃的改写,则将这一春日景象转化为了秋日江景,晚霞映照下的孤鹜振翅高飞,与绚烂的落霞交相辉映,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融为一体,水天相接,分不清界限。
这种改写不仅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和美感,还赋予了新的景象和情感色彩,展现了王勃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同时,这句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秋天美景的典范之作,被后世广泛引用和传颂。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此句化用了《列子·汤问》中的意境。在《列子·汤问》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描述了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秦青在送别薛谭时,抚节悲歌,声音振动林木,响遏行云,形容音乐优美至极。这种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歌声的悠扬动听,又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力,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王勃通过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滕王阁宴会上音乐的优美和动听,还借助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
11睢园绿竹:
此典故源自西汉梁孝王刘武的梁园(睢园),园内绿竹茂盛,文人雅士常聚集于此,象征文雅、豪华和盛世之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赞美滕王阁的盛况和与会者的文采。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这里的“兔园”即指梁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描述:“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于竹圃(即睢园),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这进一步印证了梁园中绿竹茂盛的景象。
12气凌彭泽之樽:
此典故源自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辞赋家、散文家。他曾任彭泽令,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愤而辞职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赞美滕王阁宴会上宾客们的豪情壮志和文采飞扬,同时也与陶渊明这样的隐逸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3邺水朱华:
此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公宴诗》。该诗描绘了曹植与兄弟及曹操幕下文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交游时,观赏到邺水旁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并用“朱华冒绿池”来形容荷花的娇艳欲滴和光彩照人。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还反映了曹植及其父兄所代表的建安文学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文采风流。王勃借此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具有很高的文采。
14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借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以文学创作才华著称。谢灵运的诗歌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勃借此典故,将与会文士的才华与谢灵运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才情的极高赞誉。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王勃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展现了他对当时文人学士才华的自信和赞美。
15四美具:
《答卢谌诗》中,刘琨提到“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分别对应着妙音、美食、好文、趣言,这四种美好事物被后人概括为“四美”。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四美具”这一典故,形容宴会中音乐、饮食、文章、言语这四种美好事物都已齐备,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景。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王勃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宴会氛围的深刻把握和赞美。
16二难并: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提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活用,将良辰、美景归为时地方面的条件,赏心、悦目归为人事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二难并”的结论。
二难指的是贤主(即能提供良辰美景等条件的宴会主人)与嘉宾(即能欣赏并享受这些条件的宾客)的难得。在王勃看来,要同时拥有贤主与嘉宾,并能在良辰美景中共同享受赏心乐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17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淮南子·原道训》是高诱所注的一部道家经典,其中对于宇宙的描述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诱在注解中明确提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这句话揭示了“宇”和“宙”的含义:宇指的是空间上的四方上下,即广阔无边的天地;宙则指的是时间上的古往来今,即无尽无休的岁月。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这一典故,以“天高地迥”来描绘天空的高远和大地的辽阔,进而引发对宇宙无穷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18望长安于日下:
《世说新语·排调》:
有说法认为,“望长安于日下”这一典故可能受到了《世说新语·排调》中荀鸣鹤与陆士龙对话的启发。在该对话中,荀鸣鹤自称为“日下荀鸣鹤”,这里的“日下”可能含有京都、朝廷的意味,与长安作为唐朝都城的地位相呼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世说新语》中的这一对话并未直接提及“望长安于日下”,而是王勃可能从中汲取了灵感,将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日近长安远”的典故:
另一个与“望长安于日下”相关的典故是晋明帝与晋元帝关于太阳与长安哪个更远的对话。晋明帝小时候,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更远,他回答说太阳远,因为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但第二天当元帝再次问起时,他却回答太阳近,因为抬头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这一典故被王勃借用,以“日近长安远”来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的遗憾与无奈。虽然《滕王阁序》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对话,但王勃通过“望长安于日下”这一表达,巧妙地传达了类似的情感与意境。
19目吴会于云间:
在《世说新语·排调》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西晋时期两位才子荀隐(荀鸣鹤)和陆云(陆士龙)的故事。这两位才子某日共同拜访了名士张华,张华想让他们做个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以互相认识。于是,陆云先拱手道:“云间陆士龙。”荀隐则作揖答曰:“日下荀鸣鹤。”这里的“云间”和“日下”便成为了他们的雅号,并流传开来。这里的“吴会”指的是吴郡,而“云间”则是对吴郡所在地区的雅称。王勃通过这一表达,不仅描绘了吴郡的繁华与美丽,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繁华都城的向往与憧憬。
20地势极而南溟深:
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描述了一种名为“鲲”的大鸟,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这里的“南冥(溟)”被解释为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原文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地势极而南溟深”中的“南溟”即指《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用来描绘地势的辽远与海洋的深邃,从而进一步衬托出人生的渺小与宇宙的广阔。
21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的典故出自东方朔的《神异经》。在《神异经》中,描述了昆仑有一根铜柱,高耸入云,被称为“天柱”。这一描述象征着天柱的极高与稳固,常被用来形容事物的雄伟与不可动摇。在《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被用来进一步强调宇宙的广阔与无垠。
“北辰”通常指的是北极星,它在夜空中位置恒定,常被古人视为指引方向的标志。在《滕王阁序》中,“北辰远”不仅描绘了北极星的遥远,也隐含了人生目标与理想的遥不可及。这一描绘与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
22怀帝阍而不见:
《楚辞·离骚》:
原文:“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含义:在这句诗中,屈原请求天帝的守门人(帝阍)为他打开天门,他则倚靠在天门旁,期盼着天帝的接见。这里的“帝阍”指的是天帝的守门人,象征着朝廷或君主的门禁。
《史记·贾谊传》:
原文: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含义: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才华出众而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的排挤和诽谤,贾谊被贬到长沙担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但此时的贾谊已经深感怀才不遇,对朝廷的腐败和权贵的排挤感到失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怀帝阍而不见”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通过描绘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但却像屈原一样被朝廷的门禁所阻隔,无法见到君主。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进一步引出了王勃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洞察。
23奉宣室以何年: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其中提到,贾谊年少成名,但因朝中权贵排挤,被贬至长沙担任太傅。四年后,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并在宣室中召见了他,询问鬼神之事。这一事件成为了“奉宣室以何年”这一典故的出处。
“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指的是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通常召见大臣议事之地。而“奉宣室”则意味着得到皇帝的召见和重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贾谊一样得到皇帝召见,施展才华的愿望。然而,“以何年”则透露出他对于何时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深深期盼和不确定性。
2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的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冯唐是西汉代郡人,历经三朝而未被重用。到了汉武帝时期,当朝廷推举贤能之士时,冯唐却因年事已高而不能为官。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冯唐易老”,用以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在《史记·冯唐列传》中,详细记载了冯唐的生平事迹。他曾在汉文帝时为郎中署长,直言进谏,为原云中守魏尚辨冤。汉文帝曾乘车遇到冯唐,并与之谈论赵国将领李齐的才能,同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大将去抵御进犯的匈奴。后来,冯唐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使其认识到法令太苛、赏赐太轻、刑罚太重的问题,并成功为魏尚平反冤狱,使其复任云中守。然而,尽管冯唐才华横溢,却因年事已高而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这一事件被后人概括为“李广难封”,用以比喻功高不爵或命运不佳、壮志难酬。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李广的生平事迹和战功。他曾历经大小七十余场战役,但军功却不多。其中一次,他因诱降并杀害了八百多名羌人降俘而深感遗憾,这也被认为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后来,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李广坚持要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却被暗地里安排为前锋以外的部队。在战斗中,李广因迷路而未能及时与卫青会合,最终含愤自杀。尽管他战功赫赫,但始终未能得到封侯的荣誉。
王勃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和对命运的感慨。他通过描绘冯唐和李广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映射自己的境遇,进一步引出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思考。
2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生平事迹。其中提到,贾谊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深受汉文帝赏识。然而,由于朝中权贵排挤和谗言中伤,贾谊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政治中心。而“非无圣主”则是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意指贾谊被贬并非因为没有圣明的君主,而是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26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了东汉名士梁鸿的生平事迹。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东汉文学家。他博学多才,但性格刚直,不畏权贵。一次,梁鸿因得罪朝廷而被迫流亡,最终携妻儿逃至海滨之地(海曲)隐居。尽管身处逆境,梁鸿依然坚守节操,不仕不禄,以清高自守。而“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一典故,正是对梁鸿这一遭遇的概括和评价。其中,“窜”字表达了被迫流离、避居的意思,“海曲”指的是海滨之地,“岂乏明时”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评价,意味着即便梁鸿个人遭遇不幸,但所处的时代仍然是政治清明的。
2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君子见机: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下》中的“君子见几(机)而作,不俟终日”。原文中的“几”通“机”,意为细微的征兆或先机。指君子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事物发展的微妙变化与机遇,并能够及时采取行动,不拖延。
达人知命:这一思想则与古代哲学中的“乐天知命”相呼应,强调顺应天命、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指通达事理的人能够深刻理解并接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他们不怨天尤人,而是尽人力而不纠结于结果,凡事顺其自然。
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在《后汉书·马援传》中,原文记载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是东汉名将马援所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志向和态度的坚定信念。马援是光武帝刘秀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被封为伏波大将军,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最大的理想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29不坠青云之志:
“不坠青云之志”中的“青云”象征着高远和崇高,而“志”则指的是个人的志向和抱负。整句话的意思是,即使遭遇困境或挫折,也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
虽然“不坠青云之志”这一名句并非直接出自《后汉书》的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但它与《后汉书》中记载的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言论有着紧密的联系。马援曾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人生志向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努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并化用了这一思想,将其表达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此激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志向和追求。
30酌贪泉而觉爽:
这一典故的含义是,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或污浊,有德行的人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正。吴隐之饮贪泉而不变贪,正是对这一含义的生动诠释。它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世说新语·德行》:书中“吴道助、附子兄弟”条注引《晋安帝纪》记载,晋代吴隐之性情纯真,为官清廉,他的俸禄也分给亲族,以至自己冬天无被。桓玄派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广州城外二十里有地名石门,当地有水名贪泉,传说凡饮过此水的人就会变得贪婪无度。吴隐之不信此说,至贪泉时特意酌水而饮,并赋诗明志:“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另有说法为“石门有贪泉,一饮便贪婪。若使夷齐饮,始终心不变。”)吴隐之以实际行动和诗作表达了自己清廉不贪的高尚品质。
《晋书·吴隐之传》:该传记也记载了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内容与《世说新语》大致相同,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典故的真实性。
31处涸辙以犹欢:
在《庄子·外物篇》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庄周家境贫寒,便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虽然答应了庄周的请求,但他说要等到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再借给庄周一大笔钱。庄周听了很生气,他以车辙中的鲋鱼为喻,说鲋鱼急需斗升之水以活命,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死地。这里,“涸辙”指的就是干涸的车辙,而“鲋鱼”则处于这个绝境之中。尽管身处绝境,但鲋鱼(或说庄周以此自喻)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它表达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们也能通过内心的调节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困境,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3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描述了大鹏鸟迁徙的壮观景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凭借扶摇直上的飓风,能够飞越遥远的北海(这里的“北海”并非实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泛指遥远的地方)到达南冥的壮丽场景。其中,“扶摇”形容风力强劲,大鹏借此得以高飞远举。这一典故的含义是,即使目标(如北海)遥远而难以到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努力(如扶摇直上的风力),仍然有可能实现目标。它表达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因目标遥远而放弃努力,而应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在《后汉书·冯异传》中,原文为:“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始时虽然遭受了挫折(如鸟儿垂翅回翔),但最终能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东隅)吃了败仗,但在日落的西边(桑榆)却得到了胜利。其中,“东隅”指日出处,引申为早晨或早年;“桑榆”指日落处,引申为傍晚或晚年。
3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此典故源自东汉时期的孟尝君。孟尝,东汉会稽上虞人,以清廉奉公、广纳宾客著称。他曾为会稽郡户曹史,因处理冤案而名声大噪,后任合浦太守时,也展现了造福一方的才能。然而,尽管孟尝品德高尚、清廉奉公,却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重用。这一典故在《滕王阁序》中被王勃借用,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孟尝君的敬仰。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况,以及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遭遇的挫折,引出这一典故,激励自己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去追求梦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孟尝君这样品德高尚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
3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常驾车任意行走,不设定目的地,直至车辆无法前行,道路尽头,他便会下车痛哭一场,随后返回家中。这种行为被后人称为“穷途哭”,象征着对世事无常、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慨与无奈。阮籍虽然行为猖狂不羁,但他的这种表现并非真正的绝望,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无奈抗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此典故,意在勉励世人即便命运多舛,亦不可自甘堕落,而应保持坚韧不拔之志。
3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此典故,源自《汉书·终军传》。终军,西汉少年英才,曾主动请缨出使南越,表示愿以长缨羁南越王而归,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然而,终军后来在南越国丞相叛乱中被杀,去世时年仅二十余岁。王勃借此典故,表达自己虽与终军年龄相仿,却未能有机会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遗憾。他感叹自己如同终军一样,虽有才华却无路请缨,只能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37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有怀投笔”源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境贫寒,常为官府抄书挣钱养家。他感到大丈夫应有更大的志向,不应长久从事抄写的工作,于是投笔从戎,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后来,他果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被封为定远侯。后人因此把文人从军的行为称为“投笔从戎”。
“慕宗悫之长风”源自《宋书·宗悫传》。宗悫是南朝宋时期的名将,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表示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一志向后来成为了宗悫在军事上勇往直前的象征。成语“乘风破浪”即源自这一典故,现用来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
38奉晨昏于万里:
《礼记·曲礼》中的原文是“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意思是,作为子女的礼节是,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凉爽;晚上要替父母铺好枕席,侍奉他们安睡,早上要问候父母是否安好;在同辈人相处时,不与人争斗。王勃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愿意放弃一生的功名富贵,不远万里去侍奉父亲的决心和孝心。
39非谢家之宝树:
谢家,指的是晋朝时期的谢安、谢玄等谢氏家族成员。谢氏家族在晋朝时期极为兴盛,人才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等人最为著名。据《晋书·谢玄传》记载,谢安曾问其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意思是,希望子孙后代能像芝兰玉树一样,生长在庭院中,寓意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有出息的人才。后来,“芝兰玉树”成为了比喻有出息的子弟的典故。这是王勃的一种自谦之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谢家子弟的敬仰之情。通过这一典故的引用,王勃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谦逊品质,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0接孟氏之芳邻:
此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所编的《列女传·母仪篇》。“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孟轲)的母亲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辞辛劳地三次搬家。第一次,他们住在墓地附近,孟子便模仿大人埋葬和哀哭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搬到市集旁边,但孟子又模仿商人做买卖的游戏;孟母再次觉得环境不佳,便第三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在这里,孟子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开始模仿学生们学习礼仪和学问,孟母这才满意地定居下来。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接孟氏之芳邻”来表达自己虽然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但能够有幸与贤德之士相交往,如同接到了孟母三次迁居后所遇到的好邻居一样。这是王勃对与会嘉宾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贤德之士的仰慕和追求。
4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此典故出自《论语·季氏》。这个典故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子孔鲤之间的一次对话。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小步快走经过,孔子便问他是否学习了《诗经》。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便教导他说:“不学《诗经》,无以言。”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就无法恰当地与人交流。于是,孔鲤退下去认真学习《诗经》。过了几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庭中,孔鲤再次经过,孔子问他是否学习了《礼》。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做人。于是,孔鲤又去学习了《礼》。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借用这一典故,表达的是自己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接受长辈教诲的渴望和珍视。他以孔鲤自比,表示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像孔鲤一样,恭敬地接受长辈的教诲和指导。同时,这也体现了王勃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42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此典故出自《后汉书·李膺传》。据记载,东汉时期的李膺以其高洁的声名和威严的官风闻名于世。他风格独特,为官威明,凡能受到李膺接待的读书人,都感到无比庆幸,并称之为“登龙门”。这里的“龙门”并非实指洛阳城南的伊阙龙门,而是比喻为李膺的府第或接待之处,象征着士人获得荣誉和地位的门槛。王勃用此来表达自己能够参加这次盛会,有幸与众多贤德之士相交往的喜悦心情。既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自己对荣誉和地位的渴望与珍视。
4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此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遭遇。杨意,即杨得意,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官员,他掌管天子猎犬,虽职位不高,但有机会接近皇帝。司马相如有《大人赋》等作品,才华横溢,但起初并未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杨得意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并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之后非常高兴,觉得文章写得飘飘有凌云之气,好像遨游在天地之间一样。
然而,在杨得意推荐之前,司马相如虽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只能自我惋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未遇知音、未得赏识的无奈和叹惋之情。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感叹自己没有遇到像杨得意那样能够推荐自己的伯乐,只能抚弄着自己的凌云之才而自我惋惜。
44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知音难遇、情谊深厚的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而钟子期则对音乐有着非凡的鉴赏力,能够准确理解并欣赏俞伯牙琴音中的意境和情感。两人因音乐结缘,成为知音。据说,俞伯牙在江边弹奏时,琴声时而高亢激昂,如泰山巍峨;时而低回婉转,似江河滔滔。钟子期总能准确地说出俞伯牙心中所想,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勃借用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遇到知音的喜悦之情。
4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已矣:兰亭,位于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是东晋时期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典故出自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宴集,并留下《兰亭集序》这一文学佳作。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成为文坛上的佳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只留下了无尽的回忆。
梓泽丘墟:梓泽,又名金谷园,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私人园林。典故出自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的文人雅集。金谷园以其奢华的建筑、精美的园林艺术以及频繁的文人雅集而著称,成为当时文化生活的缩影。然而,随着石崇的失势和家族的衰败,金谷园也逐渐荒废,最终沦为废墟。
王勃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
46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据《诗品》记载,钟嵘对晋代文学家陆机和潘岳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里的“潘”指的是潘岳(亦称潘安),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出众的美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而“陆”则指的是陆机,他与潘岳同为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作品广受赞誉。王勃借用这一典故来表达对与会嘉宾的赞美和期望。他希望各位嘉宾能够像潘岳和陆机一样,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共同创作出优秀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