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实验·明德】 探寻辽金文化奥秘 项目学习赋能未来——“我是博物馆小研究员”项目启动课

文摘   2025-01-21 16:36   辽宁  

      近日,“我是博物馆小研究员”项目式学习活动在沈阳市实验学校进行,四年级、七年级约150名学生开启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之旅。此次活动依托辽博“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由小学部梁丹副校长(顶岗培养)牵头,团队成员包括中小学历史、道德与法治、科学学科教师。1月,师生携手完成多节别开生面的入项课,开启知识融合的学习新篇。

      本次项目式学习以“辽金时期交聘互市对于‘衣食住行’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为核心问题,通过四个分解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即辽金时期民族融合中的茶文化发展、交聘互市后服饰纹样的变化、交流互聘对餐具发展的影响以及辽金时期生活器物制造的科学依据。团队教师们围绕这四个分解问题展开相应的入项启动课,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契机。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李煜爽带领七年级学生聚焦辽金时期的茶文化发展,围绕“如何制作反映辽金茶文化发展的宣传册”核心驱动问题展开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讨论宣传册制作方向与任务,迅速组建茶文化小组,明确各岗位分工,为后续深入探究辽金茶文化及相关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索热情。

      旭东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李晓约向七年级学生介绍辽金时期交聘互市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辽金时期交聘互市对餐具变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会对人们的生活餐具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个小问题的探究,并自己讨论,挑选具体的任务,如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图片或实物、制作展示报告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郑淇月带领四年级学生聚焦于“交聘互市后辽金人民服饰纹样产生的变化”展开了探索之旅。课上学生们先观察辽金时期各民族服饰纹样的图片,自主思考交聘互市是如何影响服饰纹样变化的。而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体现研究重点和研究策略。点燃了学生对辽金服饰纹样变化研究的热情,更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赵迪带领四年级学生以“辽金时期生活器物制造应用中有哪些科学依据”为核心问题开展学习。课上,赵老师抛出了四个子问题:辽金时期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器物是选择怎样的材质?设计出什么样的结构?有怎样的用途?所涉及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辽金时期的生产技术与社会发展形成科学的认识视角,体会技术生产交融和对生活的促进。

      此次入项课开启了辽金文化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征程,而探索之路永不止步。相信在接下来的研学实践里,学生们将带着在入项课程中收获的知识与热情,继续深入挖掘辽金文化的魅力,在跨学科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思维,去发现历史文化的更多精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供稿:郑淇月

视频提供:赵慧莹

责任编辑:周   晗

网络编辑:周圣瑜

信息审核:杨   军

信息终审:佟   妍


沈阳市实验学校
沈阳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1958年,现有10个校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