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冷空气还在持续影响江苏
连续两天的最高气温都只有个位数
体感寒冷,需要注意保暖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道坎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就诊的人数会明显升高。研究发现,气温每降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当气温降到12℃以下,更要警惕心脑血管病发作。由于脑血管病的某些发病症状,与身体应对寒冷的反应类似,很容易因误判而错过最佳诊治时机。生活中,当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以下症状,需要警惕是脑血管疾病的信号。天冷时,血管会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四肢供血减少,身体就会出现四肢寒冷与麻木感。但随着机体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血供改善,症状也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如果症状长时间不缓解,应警惕脑血管疾病风险。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疾病,致使肢体无力或活动障碍。寒冷还可使血液更黏稠,从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阻塞脑血管,可导致脑卒中。血管自然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寒冷还会使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导致肾上腺素等上升,刺激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加快;人的活动减少、久坐时长增加,使出汗减少,血液中的钠含量相对增加,吸引水分留在血管中,导致血容量上升,这些都会使血压升高。另外,冬季人从温暖的室内突然到寒冷的室外,也可对血压产生影响,诱发脑出血。
血清素是一种可改善情绪的神经递质,随着日照减少,人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抑制脑内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合成。冬季人们社交和户外活动减少,也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这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室内外温差较大,易导致头部血管收缩或舒张;人们寒冷时倾向摄入高热量食物,可导致血脂升高,这些因素都可导致头痛,而频繁头痛就要警惕是脑血管疾病的信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预防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就是调整不好的习惯,预防血管在寒冷刺激之下,变脆甚至裂开。
外出前要根据室外温度选择适宜厚度的衣物,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夜间睡觉保持头部和脚部温暖,预防感冒。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适量多吃新鲜蔬果、豆类等,不抽烟饮酒,保持大便通畅。最好能在早起后喝一杯水,平时不要等到口干后再喝水。可在室内慢跑、打羽毛球等;老年人应避免过早在户外锻炼,秋冬季清晨湿度大、温度低,容易受凉进而诱发脑血管疾病。针对病因进行二级预防,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降压药等,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晨起避免突然做大幅度动作。有脑梗塞、脑出血家族史的人,应每年体检一次。若出现眩晕、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或口齿不清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来源:生命时报、江苏气象
编辑:林洋
校对:周序
审核:杨易霖
总编:陆艾涢
【早读】女子视力仅剩0.1!很多人都在用,医生:严重可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