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9岁的赖特在芝加哥谢尔曼酒店举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发布会,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惊世之作——伊利诺伊大厦。这座大厦高度1600米,共528层。
▲ 赖特 ©网络
该项目设计灵感源自于赖特早在1930年代提出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概念,旨在通过高效的建筑形式,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赖特将其命名为“伊利诺伊”,寓意着这座建筑将成为伊利诺伊州乃至整个美国的骄傲。
▲ 建筑效果 ©David Romero
在发布会现场,赖特展开了一幅长达7.6米的设计图,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图中,伊利诺伊大厦如同一棵巨大的树,楼体中央是一个深深嵌入地下的混凝土核心筒,从核心筒伸出四根钢结构悬臂,楼板就架设在这些悬臂之上。这种结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有效抵抗风力,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赖特还计划在大厦内部设置76部电梯,以满足13万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同时配备了15000个停车位,总面积达到了五角大楼的3倍,帝国大厦的7倍。
▲ 项目概览 ©David Romero
然而,尽管伊利诺伊大厦的设计蓝图令人震撼,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这一梦想却并非易事。首先,电梯空间的问题成为了最大的技术障碍。为了能够将大量的人员运送到不同的楼层,必须建造数量众多的电梯,而这几乎要占用掉所有较低楼层的可用空间。赖特虽然提出了“核动力电梯”的设想,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这一想法显然过于超前,难以实现。
▲ 远景效果 ©David Romero
其次,高层的用水和污水处理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要将水运送至如此之高的地方,需要极高的水压,并且还需要搭建复杂的管道系统来输送生活用水和废水。
▲ 俯视效果 ©David Romero
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大厦空间,还会增加建筑的运营成本。此外,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紧急情况下,如何确保大量人员的迅速疏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在当时,伊利诺伊大厦的建造计划很难变成现实。
但是赖特的这一梦想虽然短暂,却照亮了人类对建筑高度的无尽追求,伊利诺伊大厦的设计理念对后世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仰视视角效果 ©David Romero
▲ 底层效果 ©David Romero
▲ 正面效果 ©David Romero
特别是其核心筒结构,几乎承载了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所有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核心。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够为建筑内部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典范。现如今,大家认为还能建成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编辑:吾君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且不侵犯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本篇文章来源于世界建筑设计联盟。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未经授权请勿以此版本转载。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如果本篇文章足够精彩,欢迎【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