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体型偏胖,先了解自己的体质

文摘   2024-08-30 00:01   江西  

(一)

现代生活方式常是“心在动、身在静”,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能量富余,很多人出现了体型偏胖的烦恼,一方面是影响外貌,一方面是影响健康,如果不干预还会进一步出现各种代谢方面的疾病,而有过减重体验的人知道,减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比如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喝水都胖”。西医对于减重的建议是“管住嘴、迈开腿”;中医的思路是从“喝水都胖”的表象中探索本质,改善易胖的体质可以“从根上解决问题”,运用“体质学说”将胖人分类,来“因人制宜”设计减重方案。

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通俗来说就是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中医体质学说将人分为九种体质,即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与体型偏胖相关性较大的是痰湿体质,当痰湿体质兼夹其他类型体质时,我们可形象地将其分类称为白胖子(阳虚体质)、黄胖子(气虚体质)、红胖子(湿热体质)、黑胖子(血瘀体质)。

这里先举例说说“红胖子”,因为湿热体质多性格急躁、易怒,常常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的,所以我们将偏胖人群中属痰湿体质夹杂湿热体质的形象称呼为“红胖子”。“红胖子”的其他特征可以总结为一个“浊”字,如油性皮肤、汗出黄腻、体味重、眼睛发红、口苦口臭、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畅、男性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多色黄等等,是因为湿热交织,所以分泌物、排泄物多浊腻不清爽。湿热体质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加后天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而现代生活中情绪压抑、熬夜、不吃早餐、饮酒都是湿热体质的催化剂。那“红胖子”除了可以找专业医师调理清热利湿,接受中药、针灸等治疗,自己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三餐规律,特别是要吃早餐、少吃宵夜;饮食清淡,勿过甜过油,少吃煎炸烧烤,少吃滋补品,勿大量饮用凉茶;

(2)勿晚睡熬夜,戒烟限酒;

(3)少穿过于紧身的衣裤;

(4)要适当运动出汗,因为出汗可以排湿,夏季不要过度依赖空调;

(5)湿热体质人容易急躁易怒,要学会控制情绪、制怒,尽量少生气,多培养兴趣爱好,减少精神内耗。

(二)
中医运用“体质学说”将胖人分型,来“因人制宜”设计减重方案。中医流行一句话“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常与肥胖和代谢问题相伴。当痰湿体质兼夹其他类型体质时,我们可形象地将其分类称为白胖子(阳虚体质)、黄胖子(气虚体质)、红胖子(湿热体质)、黑胖子(血瘀体质)。前文我们科普过因为湿热体质多性格急躁、易怒,常常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的,所以我们形容痰湿体质兼夹湿热体质为“红胖子”。今天我们来说说“黄胖子”,也就类似生活中我们形容的“黄脸婆”+“虚胖”,气虚体质常因为脾胃气虚,导致水液代谢不畅,所以痰湿体质兼夹气虚体质可表现为“松、黄、软”为特点的肥胖。

气虚体质是由于先天后天的因素导致元气不足,以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如精神不振、不耐劳、气短、动辄汗出等。我们常听到减肥失败者无奈地说“喝水都胖”,常可归类于这种体质类型,因为脾胃气虚,即使进食不多,也存在脸色萎黄、浮肿、腹胀、肌肉松弛无力的问题。调理痰湿体质兼夹气虚体质以改善肥胖问题,除了要祛痰利湿,重点在于要补气,特别是脾胃之气。除了接受专业中医针灸医师调理之外,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些什么呢?

(1)规律进食,保护脾胃功能,少吃冰冻寒凉、油腻,食疗中可适当补气健脾,如党参、白术、山药等。

(2)避免过度耗气,包括避免躯体以及精神的过度疲劳,勿过度思虑,少看“心灵鸡汤”,勿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勿持过高的竞争及忧患意识。

(3)劳逸结合,适当活动,特别是拉伸运动,不能过多睡觉,气虚体质较容易伴生情绪郁闷,勿久居于室内,注意培养爱好及乐观生活态度。

(三)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能量富余带来的肥胖问题成了很多人的困扰。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常与肥胖和代谢问题相伴。什么是体质?中医将人分为九种体质,即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来分类概括个人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中医减肥的优势在于是“因人制宜”、“一人一方”,当痰湿体质兼夹其他类型体质时,我们可形象地将其分类称为白胖子(阳虚体质)、黄胖子(气虚体质)、红胖子(湿热体质)、黑胖子(血瘀体质)。之前我们科普过“红胖子”和“黄胖子”,今天我们来说说“白胖子”,其特点是形体肥胖臃肿,肌肤柔白松软,常见下半身肿胀,精神不振,怕冷,常手脚冰凉,口唇颜色较淡,小便较多,大便较烂。“白胖子”没有“红胖子”的“浊”感,也不像“黑胖子”的“黧黑”感,白白胖胖的相对比较讨喜。调理痰湿体质兼夹阳虚体质以改善肥胖问题,除了要祛痰利湿,重点在于要温阳,除了接受专业中医针灸医师调理之外,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些什么呢?

(1)避免久居于寒冷、阴暗环境,适当多晒太阳,睡前热水泡脚,注意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骶小腹、膝盖足部保暖。

(2)少熬夜,因为熬夜也伤阳气。

(3)饮食规律、热汤热饭,少吃寒凉,不能只吃素食,要保证蛋白摄入;注意控制食盐摄入,否则容易加重下肢肿胀;适当食疗补阳气,如肉桂、黄芪、红枣、龙眼肉、牛肉、羊肉、母鸡、糯米等。

(4)做事顺势而为,如果遇到负面情绪要增加户外运动、多见阳光、修身养性,保护心灵钝感。

聚多荣创小助理
提供全家健康养生解决方案的轻创业平台,践行健康中国2030战略,让创业更简单,让健康进万家,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