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赏诗词 | 三百年未解!绍兴古寺“无尘”之谜

文化   2024-12-31 17:14   浙江  

定期推送城内城外文艺资讯、解读城内城外文艺政策。


             匕

钟自万松阴里出,人随一雁影边来。

元璟《十月朔入会稽平阳寺参寒泉老人》赏析

黄浙云

, 阝               

                              廴              匚

释元璟(1665-约1735),字借山,号红椒上人,又号晚香老人,浙江平湖人。童年失亲后入平湖化成庵为僧,成年后在会稽(今绍兴)受法于平阳寺天岳本昼门下,乃清初临济宗释道忞的法孙。元璟悟性空灵,儒释兼通,具有典型的文人感倾向。生平交游广泛,与朱彝尊、汪琬、王士祯、毛奇龄、查慎行等当时名流都与之有过往来,再加上他才情清俊,刻苦勤勉,深受上述名流欣赏。

元璟一生游踪甚广,遍及半个天下。居杭州时,曾结西溪吟社,所与酬倡者,皆一代胜流,耳濡目染,落笔自能远俗。康熙四十二年(1703),元璟以诗受知于康熙帝,后诏居京师十余年。放归后,圆寂于故里平湖。其诗的诗体屡变,但以清雅为宗,时有秀句,著有《完玉堂集》十卷,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月朔入会稽平阳寺参寒泉老人

清·元璟

双眼平生隘八垓,江东法社半蒿莱。

波光清泛耶溪曲,山色奇争委宛开。

钟自万松阴里出,人随一雁影边来。

须知水乳相投合,缒石磨砖挽不回。

平阳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的平阳村,即若耶溪源头的化鹿山下,相传为南北朝时期陶弘景隐居之地,此地原建有平阳道观,又名“兴福观”,久而废之。康熙四年(1664年),高僧释道忞(俗姓林,字木陈,别号山翁,法号道忞)于兴福观遗址上建寺,初名兴福平阳寺,并主平阳寺。寺院规模宏大,主体殿宇多达六进,加上侧室数百间,构成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体。寺院在鼎盛时期僧人有千人之众,被称为江南一大名刹。相传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时,清圣祖康熙南巡到平阳寺,赐额“传灯志”,所以平阳寺又名“传灯寺”。平阳寺旧时藏有高僧弘觉禅师血书的《法华经》、康熙皇帝南巡时赠与弘觉禅师的黄钵一只及千佛袈沙一件,人称平阳寺“三宝”。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杜伟任浙东行署专员,将“平阳三宝”移至天台国清寺收藏。平阳寺因岁月推移,风雨侵袭,殿宇大多毁损,仅存藏经楼一幢及侧厢屋数间。

平阳寺内的无尘现象被称为天下之最,今藏经楼足以为证。平阳寺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筑是藏经楼,楼内简样的梁柱始终洁净、有尘无埃;顶椽和屋梁没有虫蛀痕迹,真如方才擦洗一般。据说藏经楼建成三百多年以来,掸帚洗擦,仍无灰尘,实属世界奇观,中外名士闻此奇观慕名而来者为数甚众。1971年,当时南斯拉夫文化代表专到此考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单位多次作过专题报道,然尚无人对此之因下过定论。而民间广为流传则说是顺治皇帝隐居平阳寺为僧时,曾放一颗吸尘珠放尘纳垢的缘故,据史籍记载,平阳寺自释道忞后,由天岳禅师继方丈席,声振海内,万方敬仰。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本诗题目中的寒泉老人是诗人元璟的恩师。元璟在行脚吴越的十年间,受法于平阳寺天岳门下。天岳(1621-1705),字本昼,号寒泉子,是释道忞的入室弟子,临济宗第三十二世。其人佛理深厚,精通百家,又喜吟咏,是当时著名的诗僧。元璟由自身的经历结合到平阳寺过程中所见的山水风景,同时融入了其对禅宗智慧的独到理解,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精神之悟融为一体,清雅中又含深刻的哲理。

首联 “双眼平生隘八垓,江东法社半蒿莱。”中的 “双眼平生隘八垓”说的是诗人这些年走过了不少地方,眼界得到了很大拓展,但终究是有局限性,很难到达八方的极限,“隘八垓”形容了诗人内心的局促与不安。后面一句“江东法社半蒿莱”则暗示了诗人在世俗与佛法之间寻求平衡与解脱的意愿。这里的“半蒿莱”形象地描绘了江东法社的荒凉与萧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与对世俗的疏离。 

颔联“波光清泛耶溪曲,山色奇争委宛开。”的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在去平阳寺的路上对若耶溪和宛委山的生动描写。平阳寺位于若耶溪的源头,当时由绍兴城入平水一带几乎走的都是若耶溪这条水路。诗人也应是乘舟沿若耶溪从绍兴城一路往南,途径宛委山,到平阳寺。这一联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这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了水波与山色的独特魅力,也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会稽山一带山水的由衷喜爱。 

颈联“钟自万松阴里出,人随一雁影边来。”的这两句中,“万松阴里”体现的是当时平阳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被长满松树的群山所包围。他在未到平阳寺的时候就听到寺中的钟声自万松阴中悠扬而出,这里的钟声不仅增添了古寺的幽静氛围,还寓意着佛法的指引与启示,也体现了诗人对高深佛法的向往。“人随一雁影边来”字面意思是他随着南飞的一只大雁相同路径来到平阳寺,因为平阳寺正位于绍兴城往南的方向,当时的时间从本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是在十月初一,也是秋季大雁南飞的时候。这里的“一雁影”既象征着孤独与漂泊,又寓意着修行之路的艰辛与执着。这一联上下两句通过一闻一见的描写,也形象地描写了诗人这位修行者在自然界的启示下,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平静与真谛。

尾联的“须知水乳相投合,缒石磨砖挽不回。”的这两句中,诗人一方面写的是平阳寺寒泉老人与他的这份师徒关系就像水乳交融般密切;另一方面诗人以水乳交融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佛法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后一句“缒石磨砖挽不回”更是强调了这种融合就是“缒石磨砖”之力也是无法被改变的,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真理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对自然法则不可违逆的认识。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平阳寺在清朝时曾驻过两代国师、沐浴过三朝皇恩。抗日战争爆发后,平阳寺主要建筑遭致破坏。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平阳寺停止宗教活动,寺屋改建民房或被平阳村茶厂占用,寺内所有经书和文物基本失散。1953年部分殿堂已陆续倾斜倒塌。1956年台风卷席平阳寺,仅存藏经楼及侧厢数间。1958年,大炼钢铁时,寺内千人锅及铸有经文重约三吨的大钟遭毁。1988年,仅存的藏经楼及部分厢房募资重修。增添佛像,初具佛教寺院的格局,宗教活动开始正常展开。1992年9月28日,经批准,平阳寺为县级佛教开放寺院。此后,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现在的寺院更显得庄严肃穆,雅观有致。

近几年,平阳寺的禅文化与当地的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僧人饮茶,于茶中强调自身领悟,茶中有道,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创造了饮茶的意境,产生了禅茶文化,于是就形成了“禅茶平阳”的特色文化宣传品牌。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也于2021年初搬迁至平阳村的平阳寺附近,不久后,位于该服务中心内的绍兴首个越茶博物馆正式开馆,更为当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设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山雾缈,水库波粼;禅音袅袅,茶语悠悠。冬日的暖阳里,到此品茶一番,便尽将心中尘埃荡涤。


讲解人——黄浙云

90后,绍兴柯桥平水人,中共党员,经济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绍兴市诗词与楹联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爱好传统诗词写作、书法及诗词鉴赏。

出品: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内容来源:绍兴市诗词与楹联协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736640915@qq.com

文艺绍兴
呈现一个文艺的绍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