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艺新风|陶海峰:我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了

文化   2024-12-11 12:39   浙江  

定期推送城内城外文艺资讯、解读城内城外文艺政策。

开栏语

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和使命任务,绍兴市文联以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推动文艺人才的薪火相传、代际赓续,经过几年时间培养,新时代文艺越军已初具规模、初成气候,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文艺名家。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2024年,绍兴市文联、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越艺新风》专栏,通过50期人物通讯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文艺越军矢志不渝攀登文艺高峰、孜孜不倦埋首创作创新、德艺双馨抒写人生价值的灿烂风景。

我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了

——记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陶海峰


结缘艺术 

1977年,陶海峰出生于绍兴嵊州,小时候的他便展现出对文学、绘画的兴趣。在迷恋泥塑之前,陶海峰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研习雕刻艺术上。上世纪80年代,我市从事根雕创作的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让陶海峰与根雕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陶海峰17岁那年,在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中,他第一次见到了根雕作品。“看着一件件根雕,心里很是震撼。”陶海峰回忆,也正是这次的“怦然心动”,让他与根雕结缘。当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嵊州工艺美术学校,从此走上了漫长且艰辛的根雕艺术求学路。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寻找材料、苦练技艺、忍受寂寞……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事情,陶海峰却甘之如饴,一心沉浸其中。这份热爱,也最终转化为一件件作品,《济公》《长眉罗汉》都在嵊县职高学生技能作品评比中获木雕一等奖。

因为深厚的根雕功底,1998年起陶海峰被一些知名企业邀请担任设计总监。2008年、2009年,由他设计的《和谐》《祥和》《牛转乾坤》在数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定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国礼”,受到各国政要的青睐。

10余年从事与艺术相关工作的经历,让陶海峰在实践中对美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对造型和立体美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丰富了灵感。“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匠人。”陶海峰说。

拜师学艺 

平日里,陶海峰把阅读作为放空心灵、充实自我的途径。书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陶海峰随机应变、开阔视野,作品得以不断创新;书中的“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让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技艺得以不断优化。

读书,让陶海峰能更理性地思考。他发现每个优秀的大师,在雕刻之前,都会捏一个泥塑小样,这是作品成型前的原创,小小一块泥巴,却能塑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足见其极强的可塑性。

带着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陶海峰想要拜名师、埋头苦学成就自己。2018年陶海峰入驻嵊州文创园,在那里有幸认识了嵊州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宓风光,2019年正式拜宓风光为师。

 宓风光被誉为“浙江泥人”创始人,人称“泥人宓”。可以说,在嵊州,他的名字如同一个文化符号。“根雕艺术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宓老师带着我走入泥塑的世界,让我领略了从技术转化为艺术的过程。”陶海峰说。

作品《华夏精神》

带着师长的期许,陶海峰开始大胆尝试,他将宓风光泥塑中的粗犷、浑厚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吸收绘画大写意的手法,造型变形夸张。色彩上,陶海峰尤其重视彩绘技法,通过浓彩重描为原本土里土气的作品披上一件件五彩斑斓的外衣。

在日复一日的淬炼打磨中,陶海峰把自己“沉”了下来,认真地回归到美术的基础上。他去描摹,去观察人物的神韵、线条、着色等等,从有意去塑造,到用心去理解,陶海峰慢慢从局限的观念里走了出来。

追寻美和力量 

一边观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之后,陶海峰的创作灵感迎来了“井喷”。

作品《仗剑驱邪恶》是陶海峰用半个月时间创作的。作品高35厘米,宽38厘米,呈金字塔式的稳固造型,充满张力,陶海峰撷取了“驱恶捉鬼大神”钟馗面对妖魔魅魉兴风作浪、拔剑而起的姿态。钟馗嗜酒,陶海峰将钟馗这一性格体现在创作中,钟馗酒醉神志醒,借酒添神威,右手仗利剑,左手握酒杯,右脚蹬酒坛,“奋八九尺猛兽身躯,吐三千丈凌云志气”,轰然跃起,给人一种正义压倒邪恶,驱尽人世间邪、恶、丑的精神力量。

作品《广陵散》是陶海峰通读嵇康生平事迹与乐曲《广陵散》的情况下构思而成。陶海峰有意拉长了嵇康人物的上身,让头颅高高仰起,面视苍天,双眼发出炯炯光芒,似向蓝天诉说自己的心声。而双手则弹奏着激越的琴声,让《广陵散》中聂政刺韩王的激昂慷慨,通过双指的弹奏而升华成一种气势与力量,通过身躯传达到头部,表达了嵇康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

作品《中国力量》

如今,以内蒙古壮汉搏克为题材的《中国力量》、以毛泽东笔下几位“风流人物”为创作主体的《华夏精神》,都融入了他最新的创作手法,并分别获得了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金奖。

泥塑,吃力却并不讨好,用现在的话来说“难引流、难变现”,但在陶海峰看来,这门艺术蕴含着源于泥土的质朴,源于生活的本然,源于生命的天真,结合了美、力量和无穷的变化。“现在看来,我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了。”陶海峰说。













出品: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投稿邮箱:736640915@qq.com

文艺绍兴
呈现一个文艺的绍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