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赋能美丽乡村|寻觅庄村渡

文摘   2024-11-21 18:43   浙江  




开栏语

优秀人才是助力乡村发展的“最大增量”。今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一批来自各行各业、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的人才,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当文化特派员与无垠的乡野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即日起,瓶窑发布特推出【文化特派员赋能美丽乡村】,记录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村史是村庄的文化记忆

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

连日来

文化特派员吴云水

走访档案馆等地

查阅大量档案和记录

并深入村巷进行访谈

记录下张堰村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跟着文化特派员

寻觅庄村渡


瓶窑人都知道在崇化村大滩南侧南苕溪有个汤湾渡,从这里西渡可以进入北湖草荡,而庄村渡的“来世今生”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庄村是老底子北湖公社圣堂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现在的西安寺村庄村南侧紧挨着北苕溪。对于北苕溪的描述,《余杭水利志》记载:“北苕溪由百丈溪、鸬鸟溪、太平溪至双溪汇合而成,流经潘板、北湖,至瓶窑龙舌嘴注入东苕溪。”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双溪尽处凡至径山者停舟于此。”清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载:“独松关分水岭,北苕溪自此发源。”

北苕溪流经庄村这段,河面比较开阔,在经济实力和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大桥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从前,北苕溪基本以木桥、堰坝或者摆渡船作为过河的载体。

溪北边的庄村、西安寺、阮家畈、圣堂、南山等地的老百姓要往南进入北湖草荡、张堰等地必须要越过这条北苕溪。同样,来自南边的长乐,仇山,潘板,李家村等地老百姓沿着北苕溪南岸走到这里,也必须往北渡过这条溪,再往刘家畈,横山庙、龙舌嘴方向去瓶窑老街赶集。因此,庄村渡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至于是什么年代开始有的,目前没有史料记载可以查阅。但是,普遍认为,庄村渡应该已出现上千年。有人认为庄村渡的历史要比汤湾渡要早,理由是庄村渡服务覆盖的村庄范围要远远大于汤湾渡,南来北往过庄村渡的人要前往瓶窑老街赶集,赶集交易活动的频率就高,人员往来也密集。

万守祥是张堰村人,是一位退休老师,今年80岁了,小时候曾居住在北苕溪庄村渡南岸北湖草荡里。他记忆力非常好,对50多年前的庄村渡情况仍记忆犹新——

大概在140多年前,万守祥的祖辈从河南罗山县南迁,经过数月颠沛流离最终安顿在现在的庄村闸南边的北湖草荡内,用现在的话讲那里是“抛荒之地”。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三水都汇于此,但因还没有北湖围堤,洪水常常侵扰北湖草荡,这里是水患之地,无法居住。但是,外地人到生地不熟的地方,有个地方歇脚便很满足了。民国五年《测量北湖报告书》记载:“祗以年久失修,淤成平陆。客民筑坝占垦,庐舍桑麻,俨成村落。”

外迁而来的客民在草荡内筑起了土墩泥坝,搭建草棚,耕种桑麻谋生,和万守祥女太公和爷爷一同居住在庄村闸南边北湖草荡内的还有李姓、来姓、罗姓、项姓等10多户人家,因而“俨成村落”。从草荡西南方向有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而来,往“村落”东北方向流入北苕溪,如果再往北走,就要越过北苕溪,就要借用庄村渡摆渡过去。

一代一代摆渡人传下来,后传到了万守祥的外公手里。万守祥外公为人正直,不怕累、不怕苦,为人和善,南来北往的人都认识他。碰到洪涝灾害和风雪特殊天气,他也照常出工,因此,大家都夸奖这个“摆渡佬”好样的。摆渡辛苦,但是却几乎没有人用现金铜板付费,难得遇到有钱人,放几枚铜板,大部分还是赊账到年底上门收取。

每到年底,寒风刺骨,万守祥的外公就挑着箩筐挨家挨户去收摆渡费,东家一升白米,西家几斤年糕,从庄村家里出发一直往西到李家村、仇山、潘板等地去收摆渡费。数十家、上百家走下来,一担箩筐装满了大米年糕,实在挑不动了,就叫万守祥的爸爸去挑回来,万守祥说:“那个时候我爸年轻,身强力壮,不一会儿就把二、三百斤的粮食挑回家,一担过年的大米年糕挑回家,全家人开心的不得了,忙着张罗过年。”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集体时代,在庄村渡口往西边100多米的地方,北湖公社开始选址修建大桥,才结束世世代代依靠摆渡出行的历史。


把文化成果写在乡村大地

让我们期待

和文化特派员一起

见证美丽张堰村的成长





●新征程,新时代,再赶考|看瓶窑未来五年越来越好

●凝心聚力创佳绩|瓶窑镇2023年工作回顾

●踔厉笃行新征程|瓶窑镇2024年工作聚焦


瓶窑发布
传播瓶窑,聚集正能量,共建美好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