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是助力乡村发展的“最大增量”。今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一批来自各行各业、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的人才,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当文化特派员与无垠的乡野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即日起,瓶窑发布特推出【文化特派员赋能美丽乡村】,记录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村史是村庄的文化记忆
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
连日来
文化特派员吴云水
走访档案馆等地
查阅大量档案和记录
并深入村巷进行访谈
记录下张堰村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北湖草荡段中苕溪是如何改道】
中苕溪发源于临安,上游高虹镇石门建有水涛庄水库,上游有两源:一为仇溪,源于石门乡木公山;一为猷溪,源于临安与安吉交界的青草湾岗。两溪自高陆会合后,汇石门溪、水涛庄,至高虹雅观以下,汇白水溪,又会横畈溪之水,从黄公堰、绿景塘入余杭区径山境内,经冷水桥冷溪至长西村青芝堰,纳斜坑溪。斜坑溪自径山而下,在桐桥汇入龙潭水库,流经该镇桐桥、平山、西山等村,于榆树村注入中苕溪。又汇入潘板南港,经长乐、麻车头、七里畈草荡、下塘村,过宣杭铁路(以前这里建有滚坝),到现在北湖分洪闸处分出左右二条中苕溪,左边这条直接进入北湖草荡,穿越弯弯曲曲的这片荒芜的草荡,经过杨树湾、钓鱼湾等地,在汤湾渡与从余杭过来的南苕溪汇合。而右边的这条中苕溪是走永建的下木桥与从余杭过来的南苕溪汇合。虽然老底子在现在的北湖分洪闸处分出二条中苕溪,但是都是向东数公里注入南苕溪,二个注入口相距不到一公里。
今天的北湖草荡里,已经难觅昔日中苕溪、杨树湾、钓鱼湾等地的风采,但是依稀可见中苕溪断断续续清澈的河道,成为鸟类、鱼虾的天堂,仿佛向你述说昔日的辉煌。
北湖的冬天
那么是什么时候把流入北湖草荡的中苕溪截流,改成右边一条中苕溪的呢?1970年秋,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余杭县开始全面治理北湖草荡,县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建立北湖草荡围垦指挥部,1971年,余杭县革命委员会组建北湖围垦指挥部,指派余杭县农业局副局长宋竹友同志全面负责,对北湖草荡筑堤围垦,一可以人工调节蓄洪,减轻东苕溪洪水压力,二可阻止农民再行侵占,三可灭除传播血吸虫病之钉螺。1972年,组织13个公社1.2万余人改造北湖草荡,新筑围堤10.09公里,加固老堤4.6公里,堤顶高程9.2-9.5米,宽2-5米,堤坡1:2.0。围区东侧与东苕溪的沈家坝、下木桥相接,经东南向由中苕溪向西南延伸,白龙庙、九庙坝为界,西与杭长铁路相隔,西北与张堰村堤塘为邻,东北侧与北苕溪为界,围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在杭长铁路下游100米处新建溢水闸一座。
同时,在治理北湖草荡宏大的工程中,特别是以粮为纲的年代,一项重要的工程被纳入视线,就是要向草荡要粮田,于是除了北湖草荡围垦以外,还要把流入北湖草荡的中苕溪截流,改成右边往下木桥走的中苕溪。
北湖围垦和截流中苕溪后,草荡内大片的土地被利用起来,新围湖内部分可耕地分给缺粮的百丈、鸬鸟、泰山、太平等乡村耕种,博陆公社也分得200亩土地,办起了农场,国家不征购任务,分洪淹没造成的损失不予补偿。
把文化成果写在乡村大地
让我们期待
和文化特派员一起
见证美丽张堰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