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渚?是坚硬的石头,是温暖的陶,是精致的玉器,是一粒携着青草香的稻米,亦是一串跳动的音符。
11月25日晚,“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在位于瓶窑的苕溪大剧院隆重上演。跳动的远古初音敲响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序曲。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观众齐聚一堂,聆听水乡泽国的绕梁余音,共享中华五千年之鼓乐和美,再赴万邦相协的和合之约。
作为第二届“良渚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本场音乐会以良渚文明为核心,选取了10部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江南美学特色、多元演奏类型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埙、编钟、编磬等古老乐器的编配,也有钢琴、人声等新元素的加入,通过民族音乐形式和诗情画意的艺术审美,勾勒出极富中华传统美学的意象。
“《良渚年丰》篇章中,我们用了石头、陶罐等农具做乐器,展现良渚时期的农耕文明。在这些原始的节奏里,音乐呈现出了良渚先民祭祀风调雨顺的场景。”本场音乐会总指挥、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介绍道,“从《年丰》到《春江花月夜》《忆江南》,再到《亘古力量》,这场音乐会以时间为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承。”
据悉,本场音乐会的演奏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且富有活力的队伍,由近百名浙江音乐学院的师生组成。其中,不乏有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内外大奖获得者,以及浙派古琴传承人等。“让这样一支年轻且具有生命力的乐队来为古老文明演出,也表现出我们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王甫建表示。
音乐无声,却是一种拉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距离的美好介质。“我只是用耳朵听,但我仿佛看到了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在建造房屋、修筑堤坝的景象,他们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社会。音乐是一座非常伟大的桥梁,5000年的良渚文明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听完整场音乐会后,阿联酋作家阿德尔胡扎姆感慨道。他认为本场音乐会完全符合本届良渚论坛的主题,诠释了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交流,凸显出“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良渚论坛”这一国际对话交流的盛会中,这场演出以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动情述说着5000年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中华“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让丰富多彩的音乐人文交流,推进世界各国向着心相近、民相亲的方向迈进。
内容支持: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