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德国丨填坑与成长:我的五年德国科研历程

文摘   2024-09-03 12: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小编有话说:


这里是《亲历德国·我的科研故事》专栏。


对本专栏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来稿。


作者简介

陈怡,于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下,在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ASIC AI加速器。

再过一个月,我就来德国整整5年了。和很多人不一样,我来德国的开头并不美丽。我甚至花费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来德国后的第一件大事——换导师。由于前期申请缺乏足够的调研,就申请了一个自己并未接触过的领域的导师。来到德国后,第一天去实验室,了解到未来可能的科研方向,当时就后悔自己选错了方向,同时也确定了自己需要换个导师的决心。但人总是需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而买单,换导师的经过并没有很顺利,或者说挺不顺利的。那段时间也是自己首次在德国经历最难的事情,但这似乎仅仅只是个开始。


后来遇到了疫情,在家里办公一年多,科研并没有太大的进展。还在两年后,申请更换科研方向,因为前面研究的方向太大,也没有获得相应足够的指导,此外,这个方向对于自己当时的学术水平,也很难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很难发表论文。最后,就在两年后,和导师提出了更换研究方向的请求。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在来德国后的第四年才成功发表,也是第一次获得导师的认可,获得第一个投递论文的机会,庆幸它成功被接收。这篇论文是我整个博士生涯的转折点,在经历了四年毫无所出的煎熬以及突破重重困难后的重生。它不仅仅为我接下来的二篇论文埋下了伏笔,同时,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成长起来。具备了相应独立科研的能力,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


当然,整个博士生涯是很煎熬的,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夜晚,都在担忧着何时可以毕业。旅行就是我发泄情绪最好的方式。每次旅行回来,自己都比过去变得更勇敢,更敢于去提出要求以及思考出更好的研究方法。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景色,尝试不一样的美食,让我的心也变得更加宽容起来,对待失败也会更加的从容,也更加的具有韧性。

梵蒂冈


总之,我的整个德国留学的科研经历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相反一路都是坑,自己一直在填坑。它虽然是困难的,但它同时也是独特的,因为这段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也找寻到了生活的意义。


科隆动物园

美食

您如果也有故事,记得来投稿哦!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在德国研究和奖学金的最新资讯

研究概况|资助项目|科研职位

赴德研究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官方信息平台,提供关于在德国读博及研究的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