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的留德研究日记
《我的留德研究日记》是由DAAD北京代表处“赴德研究”小组发起的一项活动。我们邀请了一群在“赴德研究”道路上的同伴,他们将与大家分享在德国生活和从事研究的经历,旨在为有意向前往德国研究的同学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接上篇:“日记”分享丨德国生活小事记(上))
4. 我们研究所每年都有搭建巧克力圣诞村的传统。大家约定一个午后聚在厨房茶歇室,将巧克力煮成巧克力浆作为“胶水”,把作为“屋顶”和“墙壁”的巧克力板搭成小屋,再用各种小糖果进行装饰。小小的圣诞村给我一种回家过节的甜蜜蜜的归属感,虽然用不了两周,刚搭好的圣诞村转眼就被这群甜食爱好者夷为平地……
和导师一起搭的圣诞小屋
圣诞村成品!
还记得圣诞季某天走出研究所刚好邂逅了冬季难得一见的粉紫色晚霞。朋友说小时候妈妈总说,圣诞季的晚霞是天使在烤姜饼人呢!
5. 德国人对博士学位的追捧与执念似乎远近闻名,获得博士学位那一刻的仪式感当然必不可少。每当研究所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所里其他感兴趣的学生、导师以及技术人员便会聚在一起分享每个人所了解的这位准博士的工作及生活,根据这些线索手工制作专属这位准博士的学位帽。我也参与了几次博士帽的制作,不得不说对于手工小白的我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哈哈。
一顶半成品博士帽
不止博士帽,大家还会帮忙准备签名卡并集资购买小礼物。而当这位学生合同结束即将离开研究所时,也会准备一些甜点,在所里举办告别派对。大家边吃边聊,好像突然坐上一趟时光列车,飞快地穿梭过这三四年的时光……
告别派对上朋友做的蛋糕
6. 我很喜欢这里大家谈论自己研究课题时眼睛里的光,是一种很真诚的好奇感。不止科研,他们也让我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去年有个硕士生做完毕业论文,在每周定期举办的研究所会议上给大家展示了他精心准备许久的环球骑行计划——利用三年时间环球并回到起点德国;因为出发的时候是27岁,所以希望把这作为自己30岁的生日礼物。这位男生说自己做了几年的大气科学研究,觉得是时候用脚步丈量地球的每寸肌肤,从而更深切地体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为了这个计划他持续几年参与各种适应性训练,也做了很多攻略研究,还专门开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自己的前期准备、攻略分享以及环球骑行记录……最近他骑行到中国啦,希望他一路顺利!
7. 德国给很多人刻板冷漠的印象,但我似乎运气很好,总是遇到特别友善的德国人:刚来德国的第二周周末骑着单车去超市采购,结果发现没有自行车包,我的购物袋无论如何都无法乖巧地固定在后座上,结果一位完全不会英语的阿姨带着我进超市买了纸箱和车绳,亲手帮我把纸箱固定在后座上,由于耗费好多时间最后只能淋雨回家,到现在我都很希望再次在超市的人潮中见到那位阿姨,好好和她说声谢谢……;我的房东大叔在我的上班时间帮我代收了十斤的快递,周末早晨又早早送到我公寓门口,也没按门铃打扰,只是给我发了个消息说“快递在门口了哦!”;有天于利希下了几十年不见的大雪,公交系统直接瘫痪,朋友主动说要开车送我回家,结果大雪导致堵车,送我到家之后平时20分钟的路程他硬是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谢天谢地我活着到家了!”;另一位工作上也没有很多交集的朋友也说:“在生活中有什么问题请主动联系我!我能想象生活在另一个国家有多不容易!”……
大雪天回程路上
和朋友们一起堆了半身高的雪人
我常觉幸运,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另一个国家也收获到了如此多的善意与感动。我不会说生活在德国一切都很完美,毕竟“百分百理想生活”从来就不存在,就像写下这一系列最后一篇日记的此刻,我正在经历一场重感冒和一场心理危机的身心双重挑战。但我对一年前做的来德国读博的决定未曾后悔,我很感激命运给了我体验不同生活的机会,而且这份新生活的质量高于期待值太多。我始终相信,多年以后,在记忆中沉淀下来的总是生活里那些美好的动情的瞬间,而那些挑战与辛苦,则随着时间慢慢内化成人生的智慧,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我们继续感受生活……
作者简介
吴依真
读博所在地:德国于利希
博士所在研究机构:于利希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大气化学
资助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
国内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邮箱:
wuyz20@fudan.edu.cn
在德停留时间:
2023.10-2026.10
爱好:摄影、旅行、阅读、羽毛球、电子琴等
✦
作者往期推荐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在德国研究和奖学金的最新资讯
研究概况|资助项目|科研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