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2024年十大小说揭晓

文摘   2025-01-26 08:19   内蒙古  

亚洲周刊选出2024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王安忆以《儿女风云录》夺魁,再现上海叙事魅力。中国大陆作家叶兆言、张楚、马伯庸、邱华栋、吕新,新加坡作家谢裕民、台湾作家朱嘉汉、大马作家马尼尼为,以及香港作家黄敏华等回望过去、审视当下,总结历史智慧,让昨日、今日与明日有机互动。


▲ 王安忆


2024年是华语文学的丰年。
重量级作家佳作频出,将历史的碎片凝结成新的心灵版图。当科技与AI的浪潮汹涌之际,作家们却不约而同立足当下,总结历史的智慧,潜心深入时代肌理,挖掘不断超越前进的文化密码,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创作出反映时代、超越时代的作品,让昨日、今日与明日形成有机的互动。从两岸三地到新加坡与大马,随着华语作家们的生命轨迹流徙于世界各地的,还有文字灵感与共同的语言,在文学世界建立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不忘来路,方得始终」当为2024年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的关键词。
继《一个字,千把刀》后,王安忆携《儿女风云录》再次强势登顶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榜首,以个人命运、城市命运与时代命运的联属,交织出独属于上海这座城的交响乐。叶兆言的《璩家花园》是他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处理三代人的悲欣交集,举重若轻,书写出1954至2019年中国的时代印迹。《我的游离性遗忘》是新加坡作家谢裕民「建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流转于殖民、种族、意识形态间,召唤新加坡国族被阉割的文化基因。

七零后作家张楚的《云落》则着眼于曾一度被忽略的县城文学,从一位下岗女工的经历出发,打造出热烈鲜活的一座县城「博物馆」。马伯庸的《食南之徒》与邱华栋的《空城纪》皆属历史小说,二位作家亦皆极尽考据之工,文本细节根植于真实历史,绵密扎实,又不失丰沛想象。但《食南之徒》借力美食与悬疑探索南越(岭南),扣人心弦,《空城纪》以设置独特的「石榴籽结构」书写西域,各有千秋。

台湾作家朱嘉汉以《金月莲》书写跨日治时代、白色恐怖时期直到解严后的台湾社会,家族血脉与亲缘的力量凝聚动荡中的守望相助。《深山》将先锋文学与乡村文学巧妙结合,从隐喻中脱胎山村寓言。马尼尼为的《故乡无用》与黄敏华的《再回到这里来》同样是女性作家的故乡书写。马尼尼为生于马来西亚,迁居台湾已超廿年,香港作家黄敏华则在九七移民潮中远赴加拿大,数十年后从异乡演绎故乡故事,带着时间与距离造就的陌生感重现自己眼中曾经最熟悉的地方。

1
儿女风云录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2004年进入复旦大学任教,2024年六月荣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茅盾文学奖、上海文学艺术奖、施耐庵文学奖、红楼梦奖首奖等。着有《长恨歌》、《发廊情话》、《一个字,千把刀》、《红豆生南国》等,曾担任电影《第一炉香》编剧。


自《考工记》后,王安忆重返擅长赛道,《儿女风云录》以更加稳健、凌厉的笔触,将七八十年的颠沛娓娓道来,于细微处照见阔大时代。


小说围绕上海老爷叔「瑟」的式微人生展开。幼年的小瑟出身富门,少年时家道中落,只身北上舞蹈学校,吃尽大漠风沙。人到中年时,妻离子散,再次只身一人进入另一重舞蹈的世界,沦落至舞厅谋生。大半生过去,瑟与父母远赴美国,孤悬海外。瑟的一生在时代洪流中漂荡,从样板戏到拉丁舞,从上海到香港再到旧金山,他身处喧嚣红尘,但又总是孤身一人。

《儿女风云录》的叙事多线索并进,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进行了全新诠释的同时,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时代的变迁。小瑟与阿郭的爱情、与柯柯的友情、与家族长辈的关系,以及他们在不同城市的生活,呈现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王安忆的语言细密扎实,在把握时代的同时也极重视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从下乡插队到改革开放,从上海的弄堂到香港的繁华,再到旧金山的异乡风情,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时代与个体、生存与命运,小人物瑟在历史的洪流中求生求存,作家对于不同时代的节点上反思跃然纸上。


2

璩家花园

叶兆言,195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其祖父为中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着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等,曾获全国优秀小说中篇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文学艺术奖、汪曾祺文学奖等。



同样寄情长三角地区、同样谱写平民故事,叶兆言的《璩家花园》则落脚于南京一座老宅、两个家庭、三代人。

这是叶兆言最长的一部小说,初心则是献给女儿:「我想把这本书留给女儿。希望有一天她会为此骄傲,自己的父亲竟然写了这样的一本书。」围绕着璩家花园这一地理空间,三代人的命运起伏和凡俗日常徐徐展开,进而书写出新中国七十余载的平民史诗。

小说从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璩家花园」发散开来,从1954年开始,一直写到2019年,涵盖了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经商、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时刻。小说每一章分别聚焦于某年的某个重大事件,如天井偷爬祖宗阁、江慕莲逝世、璩有民被划为右派遭批斗、天井与阿四的结合、阿五不辞而别、李择佳终老以及璩达高考等。

特别的是,小说中情节的流转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安排各章,叶兆言在线性阅读顺序里巧妙设置了跳跃的时间,使得小说走势自然灵活却并不显杂乱,反而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将历史与个人、真爱与虚妄、沉沦与救渡等主题皆收入囊中。

3

我的游离性遗忘

谢裕民,1959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揭阳。曾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曾获新加坡青年艺术家奖、新加坡文学奖小说奖、东南亚文学奖。他曾任《新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现为《联合早报》副刊组资深高级编辑。出版作品有《建国》、《重构南洋图像》、《放逐与追逐》等,是新加坡中生代最负盛名的华人作家。


所谓「游离性遗忘」是指因遭遇巨大创伤后患者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在小说中,造就这种「游离性遗忘」的创伤,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是整个新加坡左二代群体的成长困境。

「缩阳的左翼父亲失踪/不举的儿子在大英帝国女儿牵引下康复/一个文化阳萎故事」,本书的腰封上印下精妙的总结。故事的最初是一场性骚扰的指控。

一新加坡左派分子的儿子在大学教书,因触碰女学生肢体而遭致停职调查。而他在幼童阶段曾目睹「女人以筷子夹着男人的小鸡」的惊骇阴影,成了他在青春期跟异性交往挫败的根源。父亲出走从此未归,舅舅代替父亲的角色与孤儿寡母组成家庭,主角走访泰南和平村,拜访已远走他乡的前马共成员——寻找马共父亲成为小说主题线索。

连同《建国》与《不确定的国家》,《我的游离性遗忘》构成了谢裕民的新加坡「建国三部曲」。小说涉及不同时空下的殖民、种族与意识形态,交织后相互渗透,在新加坡独立建国、计划发展、快速成长的光辉岁月中,「左翼」的文化基因被忽视、遗忘。因此「备忘与被忘」是这部小说原本的标题。

作者采用你、我、他三种叙事视角,穿梭于主人翁的现实与记忆之间,用118节长短不一的叙事片断构成14个篇章,丰富了叙事层次。

4

云落

张楚,1974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中篇小说集《七根孔雀羽毛》、《中年妇女恋爱史》、《风中事》等。曾获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郁达夫小说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孙犁文学奖与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与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并称为河北文坛「河北四侠」。


于草木中识乾坤,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零后作家张楚在《云落》中绘制出了一幅「中国县城的《清明上河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县城是二者典型特征交集,彷佛中国社会从乡村迈向城市瞬间的定格。


一座中国北方的小县城,一位智慧又坚韧的女性,《云落》的架设单纯亦繁复。


主人公万樱是一个下岗女工,曾在「常家饺子铺」工作,后身兼多职,包括按摩师、私人保姆、民宿管家以及窗帘店员工等。职业使她得以接触到云落县里各色各样的人,进而牵连、交织起各个人物之间的故事,让她成为「一条通往云落的秘密隧道」。年少时被继父觊觎,成年后遭遇冷暴力丈夫,她照顾了植物人丈夫六年,苏醒后的丈夫却执意要离婚。正是这样一位脆弱得令人怜惜的平凡女性,胸怀中亦有玫瑰,她不屈从于命运带来的困苦,以水一般的澎湃接纳、包容一切。

「读懂了县城就是读懂了中国」,张楚用大量微末、扎实的细节将一座虚构的县城支撑得真实饱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张楚展现出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成长,进而照见一个中国北方县城的发展史、变革史。


5

食南之徒

马伯庸,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毕业于新西兰怀卡多大学经管系,着有《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作品,多部小说获改为影视作品。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茅盾新人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与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被称为「文学鬼才」,作品涵盖历史、科幻、影视评论等多方面领域。


「美食」与「政治」,两个元素看似毫不搭界,却在「马亲王」马伯庸的笔下却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马伯庸的文字向来嬉笑怒骂,但又极重考据,在历史之外,对美食的极致刻画竟也成为本书的巨大亮点。历史小说《食南之徒》以西汉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唐蒙的视角,展现了南越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斗争。他懒散、贪吃,却在探索岭南风味之时,因一味酱料被卷入南北对峙、种族争斗、国策兴废的波谲云诡之中,一出宫廷谋杀案的帷幕徐徐揭开。

「大时代×小人物」是马伯庸的拿手好戏。

小说灵感源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短短百余字,马伯庸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记载的语焉不详处生发出一则扣人心弦故事。美食的愉悦中和了历史和政治的厚重,让《史记》在千百年后焕发不一样的生机,也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可能性。唐蒙的贪吃和不羁让他无法成为一个「完美主人公」,但作者同时赋予他冷静机智,在层层反转和解密之间让读者欲罢不能!

6

空城纪

邱华栋,1969年出生于新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青年文学》杂志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着有《夜晚的诺言》等十二部长篇小说、《手上的星光》等三十二部中篇小说与一百六十余篇短篇小说。曾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山花》小说奖等。


同样作为历史小说,《空城纪》落脚于西域,以诗意的语言和绚烂的想象带领读者回到渺远的西部,重寻龟兹、尼雅、楼兰、敦煌等西域古城的历史传奇。出生于新疆天山脚下的作家邱华栋花费六年时间,潜心打造一部无论从体量、深度、广度都饱含分量的鸿篇历史巨著,堪称描写西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式历史小说。

邱华栋强调,此「空城纪」非彼「空城计」,这个「纪」是纪传体的纪,关于时间——汉唐盛代跨越至今的漫长千年。小说从弟史公主第一人称视角写起,六章篇名分别按照数字顺序依次为「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迭」、「于阗六部」、「敦煌七窟」,串联起六座西域古城。邱华栋将书中六章设计为石榴的六个子房,其中又有三十个相对独立短篇,能以任何顺序阅读,即为「石榴籽结构」,让这部「大部头」作品读起来更自由,也更有趣味性。

穿越千年西域风沙,邱华栋带领读者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真实之间阅读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六座古城的兴衰变迁,用文字为砖瓦重建起历史深处中的西域。


7

金月莲

朱嘉汉,1983年生。曾就读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班,现为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同时也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进修推广部教文学与写作,被中国台湾作家骆以军誉为「新一代文坛小说怪物」。有小说《礼物》、《里面的里面》、《醉舟》、《金月莲》,文论《夜读巴塔耶》、《在最好的情况下》,曾任电影《余烬》共同编剧。


作者朱嘉汉自述:「《金月莲》是我长期受到马奎斯、福克纳、鲁西迪等小说家滋养的致敬。以小说书写一个家族在时代中的浮沉,述说着他们如何爱与记忆,把摇摇欲坠船,重新系在一起。」

继上一部长篇《里面的里面》之后,朱嘉汉用《金月莲》回应:一个中国台湾家族,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四散。

《金月莲》的时空背景跨日治时代、白色恐怖时期直到解严后的中国台湾社会变迁。阿金、月娥与惜莲的人物命运彼此交连,在历史造就的宿命中相聚。除了以自己外公为原型的阿金外,月娥、惜莲等女性角色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构成。

朱嘉汉认为,在大历史的视角中,女性的声音从来都被埋没,但当我们回溯自己的个人家族历史、询问「我是怎样而来」的时候,「女性所下的决定或者是她们所过的生活其实是个关键」。

8

深山

吕新,1963年生于山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那是个幽幽的湖》,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与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并称「先锋五虎将」。着有《抚摸》、《成为往事》、《草青》、《白杨木的春天》等,曾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一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具有深厚本土体验与文化体验,擅长诗化小说写作。


作为最早将先锋小说带入乡土叙事的作家,吕新用长篇小说《深山》赋予晋北太行山脉深处山村以独特的文学先锋性,献礼故乡。

小说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晋北山村为背景,通过四个主要人物以及众多村民的「画外音」,描绘晋北太行山壑里生命的群像。群山环绕着山村,也环绕住了无数的秘密。突然在戏台上暴毙的演员「二灯」,探索哥哥死亡真相的「五灯」,对一切事情感到好奇的瘦小男孩「耗子」,远嫁而来从头到尾都不曾有名字出现的「她」,曾走出山村的知识青年杜林……

吕新通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完成了一次满怀真诚与悲悯的精神还乡之旅。吕新走出大山、回望大山、书写大山,开辟出一块独具中国民族性的时空土壤,有不少评论已将《深山》视作中国版《尤利西斯》。

深山,是寓言,也是隐喻。当知识分子不再处于时代的中心,他能否在深山中思考如常?


9

故乡无用

马尼尼为,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人,大马华人移民第三代,十九岁赴台攻读美术专业,而后长居于台北。三十岁后开始创作,着有《猫面具》、《抵达之谜》、《我的美术系少年》、「隐晦家庭三部曲」《海的旅馆》、《老人脸猫》、《after》等。曾获「台湾Openbook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奖」、钟肇政文学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奖等。


这是马尼尼为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二次书写故乡。从事写作十年、推出廿余本着作以来,马尼尼为在创作《故乡无用》时「生平第一次体会当作家的感受」,甚至《故乡无用》创作期间是她体验过最美好的生活。

但马尼尼为自述,写作初衷来自愤怒与「恨」。她从马来西亚去到台湾读书、嫁人,在台北生活二十余载,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然而「其实一个人的恨有多深,爱也有多深」,这种「爱」也从《故乡无用》中透出。

作者以马来西亚为背景,以「无用」为核心。故事从一座庙的大火延烧,讲述上个世纪中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家族的故事,包括卖咖啡养活一家十四口儿女的外公,持续生病高烧的阿姨,以及那些没有发达、迷信、病怪、自杀的无用的同村人等。家族中,那些没有学历、艰苦谋生、病了疯了、永无发达之日者被视为「无用之人」,而他们出生、成长的马来西亚因此成为了「无用之地」。

马尼尼为的文字自由、充满诗性,极具风格化,鲜明华美,又充满神秘魔幻。作家刘克襄点出:「作者擅长意象精巧、文字简洁短促的写作手法,我将其称为『小刀式的书写』,非常精准与利落,文字充满张力。」


10

再回到这里来—进城·回归·预言

黄敏华,香港作家,成长于六七十年代,岭南大学翻译学士,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硕士,移居加拿大多年。曾任记者、编辑、中学写作导师,曾一度因结婚生子放弃写作。着有小说《给我一道裂缝》、《见字请回家》、《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记》等,曾获第二十四届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亚军、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度文学及小说出版奖。


出走多年,已经移居加拿大的香港作家黄敏华再写香港故事,借由文字穿越时空,回到九七年之前的香港。继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记》后,黄敏华推出「寻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这里来——进城.回归.预言》,书写那似亲近而遥远的九十年代香港。

《再回到这里来》的故事便是由加拿大返回香港。加国出生的女儿带着失踪母亲的旧手提电脑回到香港,企图修复这部收藏了母亲大学时期日记的计算机,日记中九七前后的香港与刚搬到屯门、尚未升格的岭南大学以及母亲的青涩爱恋,遥远而美好。

而无论是小说中岭南大学就读的经历,还是加拿大出生的女儿,还是九十年代香港的种种流行文化现象,都洽合黄敏华本人的经历。多年前的离开,多年来的分别,更让黄敏华思考「香港人是什么」以及「香港的故事怎样说」。黄敏华自言:「写完这个之后,觉得好像时空倒流,仿如自己真的可以再活一次。」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写手
最靠谱的征文投稿信息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