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科研,新突破!

教育   2025-01-15 21:15   北京  

近期

国科大师生团队

在物理学、生物学

化学、考古学等领域成果频出

让我们一起看看

这些科研成果吧!


目录


01 合作完成重子衰变中“李杨”参数的精确测量


02 在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方面取得进展


03 基于磷键作用氘代烷基鏻盐在光促自由基反应中的应用


04 揭示叶蛇纹石脱水对俯冲带速度结构和水迁移的影响


05 参与“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表面铁质病害的多方法分析


06 合作参与西藏温江多出土吐蕃时期釉面砖瓦研究取得进展


07 合作揭示波斯早期蓝地黑花陶瓷制作工艺的流变与社会变迁


08 在环境智能高产稳产作物设计中取得进展


合作完成重子衰变中“李杨”参数的精确测量


国科大与合作团队基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简称“LHCb实验”)主导完成了迄今最精确的重味重子衰变参数测量,为理解重子衰变基本对称性破坏提供了重要实验信息。


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钱文斌和其指导的博士生陈泽文对该研究作出主要贡献。



在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方面取得进展


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凤娇团队提出了侧边离子注入辅助的离子电子混合传输调控策略,构建了放大能力与响应速度协同提升的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该工作通过半导体薄膜的条状微结构化,主动创建侧边离子注入通道,实现垂直和水平方向协调调控的离子-电子耦合传输。此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不同电解质、半导体及薄膜厚度中的普适性,为探索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提供了有效方式。基于此方法构建的器件被成功应用于心电信号的实时监测,实现了信号的响应和信噪比的显著提升,为心电图模式识别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方案。


相关成果以“Lateral intercalation-assisted ionic transport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国科大博士生颜超义为第一作者。



基于磷键作用氘代烷基鏻盐在光促自由基反应中的应用


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陈祥雨团队采用氢-氘交换策略,成功制备了系列氘代烷基鏻盐。作为磷键供体,团队通过磷键诱导的电荷转移复合物策略,在无需光催化剂或过渡金属的条件下实现了系列自由基氘代烷基化反应,解决了以往难以实现d1-烷基化的难题。


相关成果以“dn-Alkyl Phosphonium Iodide Salts as Radical dn-Alkylating Reag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Photoinduced Synthesis of dn-Alkylated Heterocycles”为题发表于CCS Chemistry。国科大特别研究助理刘强、博士生苏小弟、特别研究助理张蓓蓓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国科大副教授陈祥雨和教授汪志祥。



揭示叶蛇纹石脱水对俯冲带速度结构和水迁移的影响


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马麦宁团队根据叶蛇纹石的脱水反应方程式,建立了含滑石蛇纹石化橄榄岩的速度变化模型。该模型表明,叶蛇纹石脱水会削弱俯冲带中的低速异常,尤其是在深部或初始蛇纹石化程度比较高的区域。研究结果显示,叶蛇纹石脱水能大幅减少向俯冲带深部的水迁移量,如马里亚纳海沟和日本东部俯冲带的水迁移。叶蛇纹石脱水模型为全球俯冲带的成分、地震速度结构和水迁移等提供了更为合理的约束。


相关成果以“The effect of antigorite dehydration on velocity structure and water migration in subduction zones”为题发表于Geoscience Frontiers



参与“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表面铁质病害的多方法分析


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团队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对“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表面的铁质病害进行多方法联合分析,揭示海洋出水陶瓷文物的特殊腐蚀环境和面临的保护挑战。


相关成果以“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of Ferruginous Concretions on Ceramics from Nan’ao No. I Shipwreck”为题发表于Studies in Conservation。国科大硕士生张瑞德为第一作者,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张欢为共同第一作者,罗武干、国科大特别研究助理陈典为共同通讯作者。



合作参与西藏温江多出土吐蕃时期釉面砖瓦研究取得进展


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罗武干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采用X射线荧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热膨胀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对温江多遗址出土吐蕃时期的釉面砖瓦开展科技考古研究,为探讨吐蕃时期西藏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成果以“Study on the glazed tiles of the Wenjiangduo site, Tibet, China (7th–9th centuries CE)”为题发表于Archaeometry。国科大出站博士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马丁为第一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席琳、张博,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张娜为共同作者,罗武干为通讯作者。



合作揭示波斯早期蓝地黑花陶瓷制作工艺的流变与社会变迁


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与伊朗伊斯法罕艺术大学合作,对伊斯法罕市Jahan-Nama遗址出土的12件蓝地黑花残片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分析,旨在探索蓝地黑花器从公元12世纪到13、14世纪伊尔汗国时期的技术演变。本研究填补了波斯早期蓝地黑花研究的空白,考察了波斯地区12世纪到伊尔汗国时期蓝地黑花器之间的技术和成分差异,强调了社会政治变化对陶瓷生产的影响,为理解波斯这一时期陶瓷技术和艺术表达的变化提供了新见解。


相关成果以“Characterizing the earliest black and turquoise wares in 12th Century Persia”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国科大博士后Ali Aarab为第一作者,国科大教授杨益民为通讯作者。



在环境智能高产稳产作物设计中取得进展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团队发布了环境智能型高产-稳产作物设计育种新策略CROCS(Climate-responsive optimization of carbon partitioning to sinks),建立了包括顺式调控元件筛选、靶向位点选择、瞬时表达验证、基因编辑器改造、种质测产与性状评价等一系列方法在内的不同作物通用的高产稳产快速育种技术体系,首次在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中同时实现了“顺境增产,逆境稳产”环境智能型作物种质的快速创制,为环境智能型(Climate-smart)高产稳产作物设计作出重大贡献。


相关成果以“Engineering source-sink relations by prime editing confers heat-stress resilience in tomato and rice”为题发表于Cell。国科大博士生娄焕昌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黎舒佳为共同第一作者,许操为通讯作者。



本期科研快报就到这里啦

为国科大师生点赞!

若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报道论文原文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相关链接已提供在文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 

转载来源 / 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编 / 海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
国科大学生会官方平台。全心全意为UCASers推送校园新鲜资讯,提供线上线下贴心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