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校在两件事上感觉像是着了魔

学术   2025-01-21 22:49   陕西  

在当下的高校之中,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迷雾。

一方面,科研经费的追逐仿佛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诸多高校在这股洪流中摇摆,似乎将经费多少视为了衡量自身价值的天平。这天平之上,金钱的分量似乎愈发沉重,而那些本应被珍视的学术精神与纯粹追求,却在不经意间被悄然搁置。

另一方面,人才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仿佛将人才引进与评定作为了高校发展的唯一命脉,倾尽全力,不遗余。

在人才认定上,存在着一种颇为狭隘的认知。博士,本应是知识的传承者与探索者,但在某些高校眼中,却似乎被排除在“人才”的范畴之外。唯有那些头顶各类光环、身披各种人才头衔者,方能被冠以“人才”之名。

而社会,也在无形之中迎合着这种风气,众多部门纷纷设立五花八门的人才头衔,一年到头,申请与答辩的场景此起彼伏。成功获评者,便能享受到职称晋升、收入增长等诸多好处,风光无限;而那些未能获评者,次年只得继续踏上这条漫漫申请路(可能更多的是连自己所在部门都过不去的申请者)。

学校更是会想尽各种办法,促使教师们参与申请。至于申请成功的秘诀,似乎也早已被众人熟知,无外乎是不断撰写论文、申请项目、四处奔走拉关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如此一来,教学领域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教师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与人才申请的漩涡之中,用于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时间与精力便相应减少。名师的培养与涌现,也因此面临着重重阻碍。那些本应站在讲台上,用知识与智慧启迪学生心灵的名师们,如今却在科研与人才的浪潮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这股人才评比之风,何时才能停歇?它如同一场无休止的狂欢,将高校的宁静与纯粹搅得一片喧嚣。在这场狂欢中,人们似乎忘记了,高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非追逐名利的竞技场。我们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回归到那个以学术为本、以育人为重的高校时代。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高校在这条追逐科研经费与人才头衔的路上越走越远,却不知,这条路上是否真的通向了学术的高峰与教育的彼岸。或许,是时候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这条道路,寻找那条真正适合高校发展的康庄大道。

转自昆虫投稿


赞 赏

主编:范思哲 责任编辑:刘灿
出品:师说工作室
 商务合作:sxskyxxb(微信)

向上滑动阅览

阮炜:大学官场化的危害比学术造假还严重

郑永年:中国知识界进入一个悲歌时代

厦大教授宣布退出学界!

反思:博士生为什么纷纷逃离科研?

周雪光 :为什么会有“导师崇拜”“学术造神”?

重要启示,终于找到核心期刊退稿的理由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最新投稿方式公布

犀利总结:做学问的20大迷思

核心期刊主编:如何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朱天飚:割据化、山头化学术渐拾总体性视野!

中国首位现代意义教育部长,早已道出好教育真谛

邓晓芒: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惊叹!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北大教授: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

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给新任部长提五点期盼

彭德怀自述抗美援朝经历

为了方便广大学者交流,我们按照学科分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敦煌学、训诂学、语言学、艺术学、阐释学等20余个学科交流群,成员来源涵盖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日韩、欧美等全球高校的华人学者和硕博研究生。
进群方式:进群者请备注如下信息(格式为学校+专业+姓名+省份,注明省份可同时拉入本省市学术交流群),先加小编微信号(jkang5666),小编根据学科、专业拉入相应学术交流群,非诚勿扰。

学术派
与学术前沿同步,做最具创新的学问人。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着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本号“专注为学者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