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钢 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我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
问:你谈到爱因斯坦的思想对你的影响不只限于方法论,还有他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职业等问题。其中很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关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观点:看守灯塔这类职业可使青年科学家“足以糊口”,“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机会有一段时间不受干扰地专心致志于科学问题”。你认为,深刻的学术发展最需要的不是竞争。为什么?我们如今面对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一切都在市场化、产业化和商业化,你却告诉我们学术探讨不是在竞争中取胜!请你把你的观点说得详细一些。
许成钢:爱因斯坦所说的“看灯塔的职业”有利于青年科学家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说到底,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认识世界,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对科学有真正贡献的总是那些特别能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在中国的转轨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学到最好的东西,这时候也往往容易迷信。
在学术领域,简单地把顶尖杂志和一流大学作为竞争或评价的标准,误导了中国的科学研究。
先让我来解释一下市场的作用。市场在哪一类问题上效果特别好,在哪一类问题上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特别好呢?经济学对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得比较清楚。一般来说,市场本身能够产生特别好的效果,需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没有特别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二是没有市场失灵;三是第三者能确认的情况;四是市场参与者都有无限的认知能力。所以,凡是碰到符合上述条件的问题,那么在市场上解决,效果总是很好。
但是,如果我们讨论到研究,包括学术、艺术、思想等这些领域,往往严重违反上面说的这些条件。比如学术,尤其是最有创造性的那些贡献,一定意味着在它刚出来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做出判断,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判断。即便是所谓的专家,绝大多数也没有能力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不能很好地运作。
市场特别重要的运作方式是排序和评比竞赛机制。通过评比和竞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工作有成效的人最高的奖赏和回报。但这往往与最需要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冲突。
什么是可评比、可排序的呢?可评比、可排序就是可以竞争,可以竞争的东西通常是相似的,不相似的东西之间很难竞争和排序,但是“创造性”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要多样化,要差异化。越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是跟别人不相似。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压缩到相似的领域来竞争的话,会引导许多人做相似的、低水平的研究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人家比。
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对自由有压制的社会里,当然会扼杀创造。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对于什么是自由,人们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在竞争特别激烈的情况下,竞争变成限制自由的一个重要机制。因为把研究的目标定在竞争取胜上,就意味着你不是以探索的兴趣决定你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做别人都在做的事,只是争取做得比别人好。
竞争有一个条件:能竞争的东西一定是相似的,不相似意味着没有办法竞争。而创造性正好做的就是不相似的东西,所以创造性很难竞争。因此,当一个机制特别依赖竞争,就一定引导人们去做相似、趋同的东西。所谓的顶尖杂志、顶尖大学等的排序就意味着竞争——论文之间的竞争。
研究领域划分过细的一部分原因是,分得细,人和人之间才能评比。一跨越学科就不能跟别人比了。一旦不能比,你就不参加竞争,不参加竞争就一定输。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当竞争机制在研究领域里变得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它会很严重地伤害创造性。在创造性工作无所谓的社会里,竞争可能会增加效益,让大家努力工作,但这个社会的学术水平会下降,特别单调,没有色彩。
市场价值与科研价值
问:与20世纪前半叶比较,对那些有学术追求的人来说,环境是今不如夕。我特别羡慕哈耶克的那个时代,他常常参加跨学科的沙龙,讨论的都是实在令人着迷的大问题。现在商业化深入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让人的心灵安静。它不仅扼杀天才的产生,还可以把天才断送。
许成钢:商业化和竞争对思想和创造性的破坏可以是根本性的。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学者在年岁很轻的时候,就上了竞争轨道,脑子里的兴奋点永远在竞争,永远在和别人争第一,而不是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不会有了不起的创造。
我们已经反复讲了好几遍,创造和竞争不是一回事。创造是要做不一样的东西,竞争是要做跟人相似的东西,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完美。做得更完美和做得不一样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一旦进入创造性领域就没办法竞争了。当竞争成为所有一切的条件,就扼杀了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青年人被灌注过分渲染的竞争精神,被教育成贪婪地渴望成就,并且以此准备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最大祸害”。他非常憎恨年轻时在德国的教育,这个教育制度特别强调竞争,给学生特别重的压力,他那个时候感到窒息,几乎要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像他这么天才的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也会丧失对科学的兴趣,那可能世界上就没有相对论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他打了个比方,一个年轻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像一头野兽捕获猎物,如果拼命给猛兽喂食,它就不会有兴趣捕获猎物。
实际上,现在学生面对的竞争和压力远比爱因斯坦时代大,所以我觉得他讲的其实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为什么那时候人们做出的科学贡献比现在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市场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交换,所以它的价值一定是别人给的,其动机一定是要想办法让别人给你这个价值。
与此相反,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价值,而是为了获得理解,最终的价值并不需要别人给。概而言之,市场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区别就在于,市场活动总是要让别人驱动,而科学研究是由探索的热情驱动。
问:那会不会造成这样一种悖论,科学研究就成了自娱自乐,而不是造福于人类?
许成钢:科学本身并不总是直接从物质上造福于人类,而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任何做科学研究的人,脑子里要清楚,你对认识世界的贡献最终会帮助大众,有的也可能有物质上的贡献,可是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不总是立刻就能被人接受。更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并立即得到回报。
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世界。科学和市场的目标可以是非常不一致的,甚至可以有冲突。市场要追求大众喜欢的东西,而科学研究追求的是深入和彻底。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一个好的例子是哥白尼,他是冒着生命危险理解世界的。如果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讨好大众,那么科学根本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在市场上运作的东西一定是可以在市场上拿来卖的,大众立即喜欢才有商业价值。好的科学研究成果,虽然最终会对大众有益,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被大众接受。而在市场上,为了追求商业价值,所以要见效快。但是快对科学研究并不总是最重要的。
在现实中,即使发达的市场经济对最深刻的研究结果、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认识其价值。例如,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在活着的时候其价值都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而是在辞世之后才被认识到的。如果这些艺术家追求市场价值,服从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就只好放弃自己追求的美的目标,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有这些艺术瑰宝。比如凡·高(“必记本”注:即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当时荷兰是世界上最富有和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艺术品交易在欧洲已经是洲际范围的了,但是没有人欣赏他的作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市场在这样的领域并不能判断出最好的东西。
如果艺术家、科学家脑子里想的都是商业价值,想的是要立刻出名,要和别人竞赛等,当发现他的东西不被大众接受,没有市场价值时,他就会放弃,就会去做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东西,那么最后剩下的能够被人接受的都是商业性的东西。如果艺术都是商业性的,研究都是立即有实用价值的,那么,像凡·高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和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产生。
实际上,我们人类最伟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最伟大的突破都不是从立即的商业价值引发的。
2024年度高被引学者贾平凹
说了这么多,听上去好像我特别反对竞争,反对排序。如果对科学研究这么不好,为什么竞争在现实中又用得这么多呢?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为什么竞争、排序和评比这么重要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竞争、排序和评比可以为外界提供信息。本来科学研究自身的性质并不是这样的,但由于它面对资源限制,包括学生的质量和物质资源等问题,这时候,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就启动了。
虽然科学研究本身的价值不是为了立即讨大众欢喜,学术机构却需要大众关心,需要金钱,所有这些是属于市场的。怎么能够把人们不熟悉的东西传递到外界?在这个时候,竞争、排序和评比就成为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换句话说,市场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办法,用评比、排序和竞争为学术以外的社会提供信息。其质量是非常低的,经常是不可靠的。而且这样的方式误导人们过于依赖这样的信息,误导年轻一代学生或研究人员。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竞争和评比可能带来对学术研究的伤害,原因在于,我们讨论的不是面对如何把科学研究的信息传递给外部和外行,而是讨论怎样培养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对于打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引导他们该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工作。这时候就要特别小心。因为竞争、排序等实际上是面向外部,而不是面向内部。内部和内行本来不需要凭排序来了解,而是凭借自己对本领域的了解做出独立判断。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如果大家都是一窝蜂去排队,或者研究机构和大学都把排序作为评判研究者唯一的标准和指标,那对科学的发展会非常不利,会严重影响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动力。
问:如果一味地用竞争、排序等方法,会扼杀那些天才的创造性,因此,对于理解世界是最大的伤害?
许成钢:我想说的不止限于最伟大的天才会不会被扼杀的问题。对于任何人,他对科学有强烈的兴趣、他想要从事科学研究,就应该建立起基本的科学探索的价值观。如果他的脑子里没有这个基本价值观,他的价值观就是市场价值,就是为了在市场上竞争能够赢,或为了赚钱,或在什么方面立即得到回报。这样的价值观是很难在科学上做出贡献的。例如,即使只想研究清楚中国某个地区的经济问题,如果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市场上竞争和挣钱,问题是弄不清楚的。在这样的状态下,甚至学习都学不好。价值观到底是为了理解世界,还是在市场上赢,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我想这是很基本的东西。此外,杰出的科学家总是在大批对科学有狂热兴趣的年轻人中产生,必须在年轻的时候使这样的价值观在一部分人中间生根,鼓励、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的兴趣、批判的精神,树立“为了认识世界而不是为了市场价值”的价值观。
总之,深受爱因斯坦学术精神的影响,我认为,最深刻的学术研究的动力是对学术探讨无止境的好奇心,而不是在竞争中取胜。一个普遍的道理是:竞争并非对所有领域都是最重要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最伟大的科学、艺术成就不是受竞争驱使。相反,庸俗化地全面推行市场竞争会误导年轻人。对于提供科研环境的领导者来说,则是:真正的科研环境不是让人怕人懒惰,从而设置各种指标让人卷起来,而是让人静下来,能够让人心无旁骛去做科研。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求知,在“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的腊八过后,读些有意思的书既是抵御庸常、建设自我的最便捷方式,读些有价值的书更是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和理解人生的最有效途径,悦读从一本好书开始吧,更多好书、更多常识、更多交流请下方扫码领取“必记本”知识星球优惠卡,先到先得,先睹为快!
赞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