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南京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紧扣民生工作主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围绕“五个友好”,积极推进各自牵头承办的重点民生项目,推动儿童友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成绩单速览
持续加强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9年级学生开展脊柱健康筛查,分类别进行干预;创建50所儿童友好学校,新增26家普惠托育机构,建设55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
(相关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妇联)
开展40期儿童公益研学活动,开办205个爱心暑托班,建设101间梦想小屋。
(相关单位:团市委)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线上推送45期包含亲子沟通、安全教育、家长素养等科学家教指导内容的空中课堂,线下开展35次家教指导巡讲。
(相关单位:市妇联)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304场,深耕环境教育品牌,主题实践精彩纷呈,让儿童触手可及生态环境的美好。
(相关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
发改评论
儿童友好 未来可期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98亿儿童,其中6成生活在城市。城市是儿童生活的重要载体,儿童友好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2023年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以来,南京市先行先试,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积极描绘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图。
比如,不断满足“一米视角”的新需求,创新打造全市养育照护服务网络,率先构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命名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小西湖社区等110家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
又如,持续倾听“一米视角”的新想法,开展极美南京“小小民生观察员”社会实践活动,征集建议案2435份,推动优秀建议案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帮助儿童建议落地实现。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我市江宁区竹蜻蜓儿童优化街区典型先进经验被向全国推广。这是对南京既有探索的最直观认可。
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南京,“儿童友好”正成为南京最具温度的城市名片之一,丰富了南京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人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进入减量时代,以往依靠劳动力自发转移实现城市快速扩张的基础条件已不复存在。这一人口维度的时代巨变,倒逼我们深化对南京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人口发展的这些趋势性特征,南京也有体现。2023年南京市出生人数5.41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8‰;人口自然增长0.5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2‰。2023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中,一方面,0—14岁人口为115.8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1%;另一方面,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2%(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52.87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6.01%),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少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两相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对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不可小视。
从城市竞争来看,人力资本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已有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对儿童投资是人力资本最有效的投资,具有强社会正外部性和“乘数效应”。加大对少年儿童的投资力度,能在未来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儿童公共服务的提升改善,进而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二者间的良性互动。
健康、教育、文明等人口素质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中优先保障儿童成长发展所需的养育、教育、健康、文体等需要,创造适宜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的友好环境,提高儿童科学文化素质,是确保儿童拥有幸福美满童年和良好人生开端的必然要求。此外,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也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升市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进程中,我们须形成如下新共识:投资儿童,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南京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作者:社会发展处 殷京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及其他公众平台,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私信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