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绿地改换新颜,飞羽蹁跹三桥公园

政务   2025-01-25 19:21   江苏  

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撑作用,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合南京市雨花台生态环境局、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成员单位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三桥湿地公园为案例开展城市公园鸟类栖息地提升研究及示范工程。

经过调研研究,此次城市公园鸟类栖息地提升研究及示范工程项目取得以下成效:

01

摸清三桥湿地城市公园

鸟类本底情况





2024年,调查团队记录鸟类多达89种,隶属14目35科。从物种组成上来看,雀形目鸟类最多,共22科61种,占整个调查区鸟类物种总数量的68.5%。非雀形目鸟类共13目13科28种,占调查区鸟类物种总数量的31.5%。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种,包括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黑鸢(Milvus migran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



南京三桥湿地公园有2种鸟类为《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中记载的,分别是凤头鹰、赤腹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26种。我国“三有”保护鸟类85种。此外,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鸟类32种;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以下简称“中澳协定保护”)鸟类6种。记录到中国鸟类特有种4种,为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乌鸫(Turdus mandarinus),黄腹山雀(Pardaliparus venustulus)。公园的代表性鸟种见下图。

三桥湿地公园的代表性鸟种
02

提出城市公园鸟类栖息地

质量提升的策略方法



项目总结了城市公园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的提升改造方法,包括林地提升和水体提升。


提升林地鸟类栖息地质量应首先保证林地斑块的核心区完整,减弱林地边缘效应,其次,应在原场地条件和优化布局的基础上,适度改造,形成结构稳定的二级林地生境,打造针阔叶混交林、打造乔灌木混合林。研究树种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开林窗、疏伐进行林地密度优化,为群落演替、鸟类繁衍和活动提供空间。



水体提升指的是根据水体生境布局,将场地内的不同形态、功能的水域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同时,对已有的水体生境斑块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适当增大面积、建立滨水缓冲带、增加水面植被覆盖率等方法,构建较稳定、适宜的水体生境。

03

制定助力城市公园

科普教育的观鸟路线



城市公园正逐步成为公众科普教育的新舞台。通过多次调查总结,南大环规院团队与公园管理单位合作规划了初步的观鸟路线,旨在让市民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到丰富多彩的鸟类生态,还能在专业解说与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模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这样的设置不仅提升了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也让城市公园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知识与实践的桥梁,让每一次的漫步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为城市的科普教育事业增添了生动而有力的一笔。

三桥湿地观鸟路线图示意


 工作人员在示范项目现场

本次示范项目中,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研究团队以改善鸟类栖息地生境为重点,对三桥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进行评估,为我市在城市绿地植物修复和鸟类保护上提供更加深入和有效的措施借鉴。




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将协同相关单位持续在三桥湿地公园开展鸟类监测,提升鸟类监测能力,并在长江水岸布设鸟类智能识别系统和声纹监测系统,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同时在鸟类调查的基础上,推动公众科普教育、公民科学与救助保护。通过“爱鸟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意识,让市民参与到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通讯员:秦海旭

编辑:孙翠
策划:石勇张健
审核:王振坤、唐伟利
发布:沈茜煜

南京生态环境
来吧!让我们在美丽南京的共建共享中,有你的声音和身影、有你的支持和参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