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真是大杀器?纯电好还是混动强?我们在广州车展上采访了 50 位观众

汽车   2024-11-17 21:37   广东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Wallace、思为、毓肥

又是一年广州车展。

11 月的广州仍处于三十年来最长的夏天,气温正如今年的中国新造车热度,居高不下。

新能源、新智能,正式成为广州车展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大家用足迹投票,更用订单证明。

今年,电动星球依然在公众日期间,做了大规模的实地采访。周六的我们一共采访了近 50 名观众,看看新的一届车展,大家对中国新造车的新印象。

都说今年是插混大年,观众是否认同油电兼得的动力形态?还是纯电更得赞许?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又是否真的如同车企在舆论场上铺天盖地宣传的那样,成功占领了用户心智?

一年之后的广交会展馆,我们继续听听用户真实的声音。

从 A 区到 D 区


昨天我们在 20.2 馆的楼梯口,看到了两个投票。

调查新能源续航期望值的白板上,票数集中 900km 及以上的三个区间,300km 和 600km 两个区间的票数寥寥无几,而信心值白板上的票数分布情况则截然相反。


这两张图,一方面说明了用户的热情与需求,另一方面,却也说明大众对于新能源车甚至汽车知识的陌生。

有数据显示,国内约 70% 的汽车消费都是「首次消费」,大多数人对汽车并不具备深入的了解。

但无论是热情还是陌生,人流的转变,后则是趋势的转变

广州车展从 2023 到 2024,我们能够感受到随着小米汽车的入场、赛力斯与鸿蒙智行分开两个展台,新势力集中的 D 区的聚集效应愈发明显。

A 区中人流基本集中在传统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等展台,偶有观众与产品顾问攀谈;A 馆的另一个热门品牌,是比亚迪。

对比之下,D 区的人气之高可以一眼看出。比如说全天限流需要排队进入的小米展台、临近 5 点闭馆依然座无虚席的蔚来展台二层待客室,都是 D 区高人气的直接佐证。


更关注的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势力,专业观众们用他们的足迹投出了结果。

买电还是买油?


聊完趋势,回到我们今天的大采访。

第一个要厘清的,自然是买油还是买电。需要解释的话,则是这里的「油电」,更多指向的是插混(含增程)和纯电。

先说大致的印象,油车车主会因南北方、出行距离等缘由,选择下一辆车时,纯电和插混两个回答各自一半;而原本的插混车主,大多会毫不犹豫说出「纯电」两个字。

家里已经有一台混动车的梁先生的答案,或许能代表大多数:「如果是我的话,第一台会选混动,第二台会选纯电。」也有观众持相近的看法,认为家里不能只有一台纯电车,电车更适合做家里的增购车型。

「买个放心」是我们听到选择插混车型的最多理由。

「万一在(高速)路上没电了怎么办」「万一你有辆电车没电了,全部车都要等你」「排队太久了」「充电没有加油快」……即便是询问了解过蔚来、乐道车型——这两个号称能 3 分钟换电的品牌——的观众,也还没能完全消除焦虑,这就更不用说其他车型了。


有不少青睐插混的观众向我们表示,纯电车型属于城市,不能像油车、插混那样适应长途出行,「纯电在城市里开 400 公里和 4 万公里是一样」

但有趣的是,焦虑在围绕纯电的同时,也没有忘了插混。

譬如,有观众就说,因为现阶段买了插混,但电池小、纯电巡航短,充电很麻烦。反正要充电,还不如直接买纯电好了。

再譬如,则是维护和保养。一位说增购「一定要买纯电」的观众就告诉我们,插混还有发动机要保养,总体而言没有纯电那么省心及一步到位

就读新能源汽车方向汽车专业的陈先生,表示他不会考虑插混的理由,就是不放心插混两套系统的后期保养与维修,相较之下,纯电是更有保障的选择。

新与大


无论 A 区还是 D 区,人们对国产新能源车的成长都予以肯定,「感觉国产新能源都行,我都会去看看」,提到 BBA 的新能源车型时,要么担忧「油改电」,要么直言不会考虑。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主流」的今天,在市场与舆论场都放异彩的新能源领域,在车展上自然吸走了大部分注意力。

这不得不提到两届广州车展一个突出的变化——小米汽车的加入

无论是在 A 区还是 D 区,当被问到今天打算来看什么车/对什么车感兴趣时,「小米」和「SU7」是两个最常出现的字眼。

小米可以说是继比亚迪之后,被提及最多的品牌,人们称赞它的理由,从「外形很酷」「长得好看」,到「听说它性能好」以及「雷总做的车」应有尽有。

人流旺盛的小米展台,甚至需要限流来控制展台人数


互联网关注度、展区流量拉满,渗透率也已经稳定超 50%,作为「新主流」的新能源,真的被所有人都接受了吗?不尽然

我们在奇瑞 iCAR 展台前,遇到了李先生。

玩了 20 年改装车的他告诉我们,他举起手机拍 iCAR V23 的原因只是这车好看,说到底电车还是只是代步接或待客户用的,只适合城市使用,「你看自驾去西藏、拉萨的车队,有多少是纯电车队?很少嘛」


对于追求操控、底盘素质的他而言,电车不仅改造空间小,而且「开起来没有乐趣」。下款车不考虑插混的梁先生,也坦言纯电不是他的唯一选择,他还在一直关注油车。

而燃油时代的王者——BBA,依旧拥有坚定的拥护者。


一位观众向着我们的镜头高声表态:「只要油车一天在卖,大家都开油车,因为以后大家都要开电车。插混就是工业垃圾,除了油车和电车。」

于他而言,他「很后悔没开过手动挡」,于是呼吁人们「赶快买油车」。

一位观众坦言,出于安全、品质与底蕴考虑,他还是会去看奔驰的车型,新能源从技术验证、后期维保可靠性等方面,都还没经过时间的检验,还是新事物。

人们对新势力的质疑,大都由「保障」而起

大集团保证是陈先生考虑极氪 001 和腾势的原因,极氪 001 背靠吉利、腾势背靠比亚迪有保障,而譬如蔚小理之类的新势力品牌「比较年轻」,未尽之言,或许是「不放心生存前景」。

这也是这两年车展观众的相似之处。

我们能够在极氪展台前听见年轻男性或举起手机、或手指 001 说出一句情感化的「极氪 001 好酷」,上前询问后得到更理性的原因除了操控,就是「极氪背靠吉利集团」;

也能听到不少观众在被问到更青睐什么品牌时,总是坚定地回答「我的脑海里只有比亚迪」「还是比亚迪」,且不乏本来家里就有比亚迪车型的用户。


担心「新势力倒闭」的评价,我们更多地在 A 区听到,底蕴更强的传统品牌,给予消费者更厚重的安全感。

但这份心情会不会被心仪产品所抵消?又是否会随着新势力的成长而慢慢被消解?

每月、每周更新的各大榜单,在告诉我们答案。

智驾是陌生的


如果说「买油还是买电」这样的争论,各自的支持者还差不多能保持在 1:1,那么有关智驾的采访,则稍微有些「一边倒」。

有 20 位参展观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询问「是否体验过智能驾驶」时,所有人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但要说「是否了解智能驾驶」,有 16 名观众摇了摇头。

「不了解」是指,他们不清楚哪些品牌的车子可以提供相关体验,更不清楚哪家车企的智能驾驶处于领先位置。

至于更深入的问题,比如「端到端」是什么,只有 1 位在小鹏展台闲逛的观众说「印象中有听说过」。

这些「不了解智驾」的观众当中,不乏完全不感兴趣者。

在极氪展台遇到的钟先生表示,他作为燃油车车主,不需要所谓的「高阶智驾」,车子上有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就差不多了。

「在我开高速比较疲倦的时候,这个辅助驾驶可以帮我缓解一下疲劳,到了服务区我再休息。」

既然有用 L2 辅助驾驶的场景,为何又对高阶智驾不感兴趣?

「比如现在广州,哪怕是高速上路况都很复杂,我自己开都心惊肉跳的,交给这个系统自己去开,我不放心。」

归根到底,那些对智驾「不感冒」的现场观众,大多是对当前的高阶智驾抱有「不安全」的印象。网络上的一些事故视频的确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当前 L2 级智驾责任人仍是司机本人也是事实,就因为这一点,有几个受访者认为不敢过分相信智能驾驶。


其中更有一位 14 岁的少年向我们高谈阔论,表示在外国特斯拉的 FSD 也出过不少事故、Robotaxi 经常导致交通瘫痪,现阶段智能驾驶的能力,难以让他信服。

似乎,「信任」依然是智驾普及的头等拦路虎。

智驾又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智驾」一词在受访者中有相当高的「渗透率」。

车企的宣传、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测试视频、身边朋友的分享,都让「智驾」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

在小米展台我们遇到了两位年轻的女观众,他们把小米 SU7 作为参展的第一站。首选小米的原因很简单,「觉得小米 SU7 很好看,这个车很出圈。而且经常能在网上刷到,说这个车的智能驾驶很厉害」。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梁小姐和她的朋友,甚至还没有试驾、试乘过小米 SU7。至于智能驾驶,不说小米 SU7,他们没有体验过任何一个品牌、任何一款车型的智驾功能。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智能驾驶展现出了极强的兴趣。「未来如果买车的话,智驾是一定要有的。」

同时,从访谈中我们认识到,要让消费者认识智驾,还得靠「实际体验」。曾经对智驾能力不太信任的黄先生,在试乘过程中体验了智能驾驶后,看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比较神奇,车子真的能自己在开。销售说如果不是有乘客在,他自己开的时候甚至敢把脚从刹车拿开。」


当然,我们也遇到了智能驾驶的「忠实信徒」。

今年读大四的庄先生告诉我们,体验过智能驾驶后他的认知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今已经是智驾最坚定的支持者。

「你很难想象,如果新买的车子还是老旧的车机会是什么样,一卡一卡的,车机地图也不好用那种。智驾也是这样,要是新买的电车没一点辅助驾驶能力,和老古董没什么区别。」

「好不好用先别说,如果新能源车没有智驾那我觉得别卖了。一汽奥迪的新车都找华为合作搞智驾,这就是一个大趋势。」

针对智驾这项技术,有褒有贬属于正常现象。但也从侧面折射出,整个行业还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品牌和能力的认知,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骨感现实


针对动力模式和智驾这两个大命题,车展上观众的回答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意料。

猛增的市场数据加上车企的主动宣传,我们以为包括增程在内的混动动力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心中的「白月光」;智能驾驶已经作为重点被车企宣传了两三年时间,我们也以为认可智驾、了解智驾,已经成为专业观众的「基本操作」……

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从这样的小样本采访中能见到,更准确的逻辑是:车企无需对纯电动力丧失信心,也不要对智驾能力的宣传过于自信。

在一些观众眼中,「纯电」二字依然自带「高级感」,意味着更高产品力、更强的科技属性。

至于智能驾驶的话题,「不接地气」会是当下车企宣传中最核心的问题。

用「端到端」「门到门」等词语去包装只会让智驾本身变得更抽象、难以理解,而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性上,能够证明自己的车企还不够多。

年底举办的广州车展往往是过去一整年汽车行业发展的缩影。展台上数量激增的混合动力车型、被频频提起的智驾升级,至少从明面上来看,「混动」和「智驾」的确是 2024 一整年最核心的关键词。

一句话总结,在完成这五十人的现场调研后,我们的结论是:混合动力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一统江湖」,智驾距离车企预想中的「摧枯拉朽」也有很长一段距离。

2025 年,围绕「让消费者感知」这个真正命题,车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

电动星球
智能电动汽车的记事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