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 靠一部小说《活着》,写尽人间的苦难,行医五年住9平米出租屋,写小说12万字赚1550万元!

文化   2024-11-09 22:06   广东  

         

 

       


 

 

         

 

         

 

         

 

 

       

 

         

 

余华,汉族,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嘉兴人,祖籍山东高唐,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62年,余华迁至嘉兴市海盐县。1973年,开始阅读各类小说,尤爱长篇。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到大字报,对其后续作品的语言暴力有深刻影响。

         

 

   

1977年,高考落榜,进入卫生院担任牙医,后因想进文化馆尝试写作。1983年,发表处女作《第一宿舍》,标志他正式进入文坛。

         

 

1987年,发表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随后进入创作高峰期,陆续发表《一九八六年》等多部中短篇作品, 其中《现实一种》等作品对暴力的渲染震动文坛,自此开始确立其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91年,余华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1992年,发表作品《活着》,在先锋作家中脱颖而出。1995年,发表长篇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再一次震动中国文坛。1998年,开始主写散文和随笔;同年,凭借《活着》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发表长篇作品《兄弟》,引起国内外广泛讨论。此后,陆续发表《第七天》《文城》等作品。2021年至2022年,参加《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在岛屿读书》等节目,在新领域创新和探索。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代表,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运用方式,采用错位时空等手法,用血腥暴力反映人生痛苦。余华发表众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全球出版发售, 凭借这些作品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等奖项。

         

 

         

 

   

         

 

 

       

 

         

 

         

 

从默默无闻的县城牙医,到年收入1550万的顶级作家,余华的人生经历着实让人惊叹,他的人生犹如开挂。

         

 

余华在《活着》中写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有人说余华的文字冷静而又充满力量,就像一把闪烁着银光的手术刀。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每次读他的作品,总是情不自禁想一口气看完全书。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在前半生过得有多幸福,后半生就有多残酷,但又让人无法停下阅读。

         

 

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与其他作家相比,余华并不是高产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有人说他的文字简单,而他自己也笑称这是因为他认识的字并不多。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余华都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余华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余华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1992年春节后,在北京一间平房里,在只有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余华开始创作他的小说《活着》。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美国一首名为《老黑奴》的乡村民谣。

         

 

在创作过程中,余华遇到了困难。这时,妻子陈虹靠近他耳边,劝他尝试用第一人称来书写故事,这样读者会更加容易代入主人公的感受。    

         

 

这句话唤醒了余华的灵感,最终帮助他完成了《活着》。如果不是妻子陈虹的这句话,就没有这本《活着》。

         

 

《活着》刚刚写完不久,导演张艺谋找到了余华。原本,张艺谋是想将《河边的错误》改编成电影的,但是看过《活着》后,他改变了主意。

         

 

第二天,张艺谋就找到余华,告诉他:“我一夜没睡把《活着》看完了,福贵身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你写得真的太棒了。”随即他付了一大笔版权费给余华,金额高达25000元。《活着》电影上映后,立刻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由于电影的火爆,《活着》一书在国内外出版后迅速走红,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此外,它还在1998年获得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该书在国内外斩获数十个大奖,目前销量已超过2000万册,并以每年300万册的速度持续增长。作者余华也凭借《活着》一书一举成名,成为备受瞩目的作家,年收入达到1550万。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的感情,这是最让人震撼的感情,因为他们既相互仇恨又相互感激,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谁也无法抛弃谁。

         

 

这种感情让人体会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让人明白绝望是不存在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体验,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命运一次次撕的粉碎,接踵而至的死亡打击令人喘不过气。

         

 

读《活着》更是一次深刻的体验,芸芸众生,没有谁是容易的,我们都需要跳过命运设置的重重障碍,熬过日复一日的心酸,打败每一次的绝望才能得到反击命运的机会。

         

 

人的一生,始于自己的啼哭,终于他人的悲泣。我们用一辈子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活着,活着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有它的意义。


         

 

 


  

U咖书荟
有品位,有深度,有文艺范 ,的U咖书荟!作为读者的你,可以在线阅读有温度的财经资讯,也可以O2O的形式购买经典的财经书籍,PDF格式的各款电子畅销书,总有一款适合你,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阁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