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15个月的激烈冲突,备受瞩目的加沙停火协议终于签署。据相关报道,经过埃及、卡塔尔和美国的持续外交努力,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地带的停火事宜达成了关键协议。该停火协议定于1月19日正式生效,并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在第一阶段,持续42天的停战协议将得到严格执行,期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将实现全面停火。以色列军队计划从人口密集的加沙地带全面撤军,并将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作为回应,哈马斯组织亦将释放部分其扣押的以色列人质,以实现双方的交换。此举将使得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能够顺畅地进入加沙地带。
在第二阶段,双方将紧密围绕实现“永久停火”这一核心目标,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判工作,共同探寻并形成一个能够确保长期和平稳定的解决方案。进入第三阶段,除了哈马斯方面作出郑重承诺,归还遇难人质的遗骸外,加沙地带将全面启动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以恢复和提升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然而,一些专家认为现在还不是可以真正放松的时刻。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停火协议并不等同于实现持久和平。以2014年巴以冲突的停火协议为例,这场冲突持续了超过50天,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在联合国和埃及的积极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停火协议。然而,和平并未如预期般到来,由于停火协议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加上双方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冲突不久后再次爆发。
深入分析当前的停火协议,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在第一阶段,实际上双方都处于一种克制状态,表现为一种表面的和平假象。表面上,以色列国防军将从人口密集的加沙地带撤军,并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哈马斯也释放部分以色列人质,作为对等回应。同时,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得以顺利进入,似乎局势将趋于缓和。然而,实际上巴以双方都必须保持高度自制,任何一方若率先采取行动,都将面临严厉的反击。
在第二阶段,双方的忍耐也算是达到了极限,各种情绪将不可避免地爆发出来。换言之,达成“永久停火”的谈判过程可能比实际冲突更为错综复杂,随时存在谈判破裂导致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此外,即便双方达成了协议并作出了承诺,也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后续国际社会的持续监督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该协议将形同虚设。
综合分析,此次停火主要是因为双方需要休整恢复,而非和平诚意。目前,哈马斯面临生存压力,因为外部援助减少,特别是传统支持力量如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遇到困难。此外,叙利亚内战和伊朗的经济制裁中断了支援渠道,迫使哈马斯自力更生。也就是说,哈马斯需要停火协议为自己提供的用以恢复和调整内部分裂的宝贵机会。
对以色列来说亦是如此。在过去的一年中,以色列承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压力,其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遭到了严厉批评,国内民众对当前局势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此外,持续的冲突给以色列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美国作为以色列的长期盟友,在国际事务中提供的支持有所减弱,让以色列意识到必须寻求外交上的平衡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力量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向中国表达了其在巴以冲突解决过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地位。需知,传统上巴以问题的调解多由美国主导。在此次停火协议中,以色列罕见地展现了对中国友好的姿态,这可能意味着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微妙转变,以色列在中美两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以色列正试图通过向中国靠拢,增加其在外交上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