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单产提升能手
今年,军川农场有限公司川南管理区单产攻关示范田传来好消息,玉米产量突破新高,实现了平均亩产971.79公斤的佳绩。这离不开这块地的承包户刘敏,一位在庄稼地里辛勤耕耘的种粮能手。
种好田多打粮
庄稼人应有的担当。刘敏原来依靠开货车养家糊口。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大量惠农助农政策的落地,他敏锐地意识到种粮农户的春天到了。2013年他果断增加土地承包面积,种植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他从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粮食稳产增产新技术新模式的道路。多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刷新,实现了玉米“吨粮田”的跨越,他自己耕种的土地也已达到330亩。
他积极参加农场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和田间课堂,学习旱田种植管理前沿技术,踊跃报名参加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他经常向农业技术专家们请教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配套,玉豆常年轮作、粪肥抛洒还田、播耕连体、健身促控一体等先进实用技术。他还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将玉米中耕追肥进行了调整,实现分层定位定量精准施肥,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益。
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刘敏带头参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整合辖区内40余台套农机资源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作为旱田家庭农场主,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他所在的旱田家庭农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运行模式。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实现了低价保质;统一经营销售实现了粮食价格卖得更高,效益最大化。为了应对去年春季的春旱气候,他采取了两遍镇压:第一遍镇压在播种前,使垄面更加平整,为一次播种保全苗奠定基础,第二遍镇压在播后,起到封墒保墒的作用,有效应对了极端天气。六月份持续的低温冷凉天气对玉米的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刘敏采取三遍中耕作业:播后3天第一遍中耕起到增温放寒作用,4展叶第二遍中耕起到蓄水保墒作用,7展叶第三遍中耕作业有利地抵抗了不利天气影响。
刘敏更是一位热心人,其他农户向他请教种植管理技术,他总是二话不说,来到地里手把手地教。其他农户有了难处,他也有求必应。今年八月初,张瑜发现地里的玉米叶逐渐发黄,便匆忙来找刘敏帮他查找原因,刘敏初步认定是玉米叶斑病,紧急采购药物,用无人机为张瑜的玉米进行了一喷多促飞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
新农人的时代使命
今年的粮食价格波动明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当周围的人犹豫彷徨之际,刘敏却更加坚定了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他对周围人说,种了几十年的地,土地已经成了命根子,庄稼成了自己的孩子,只要扛得起锄头就不能让地荒了。
“现在种田已不再是施施肥、除除草、灭灭虫那么简单,必须学习运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探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流程,变‘会’种田为‘慧’种田,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谈到种植技术的时候,刘敏深有感触地说。
刘敏只是北大荒一位真诚朴素的农户,但他有着新时代农人应有的担当、责任、使命。在苍茫大地、沃野平畴间,他尽情抒写“三农”事业的光辉篇章,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华大粮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军川农场有限公司
审核:李艳秋
监制:王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