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小城人文景致變遷 十一月“記憶沙龍”座無虛席

文摘   2024-11-11 18:01   中国澳门  



記|憶|沙|龍    公|眾|講|座


11月9日“記憶沙龍”場次嘉賓與參與者合影

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主辦之“記憶沙龍”十一月公眾講座分別於週六、日(9及10日)在澳門基金會教科文中心及利瑪竇中學順利舉行。


兩場沙龍分別以“Searching for Macau”“時光倒流70年──那些茨林圍的人與事”為題,從光影和口述歷史視角,細看小城人文景致變遷,探索澳門多元文化和諧共生之美。



11月10日“記憶沙龍”場次嘉賓與參與者合影



11月沙龍

第一場 講座回顧


葡籍攝影師Jorge Veiga Alves主講“Searching for Macau”


葡籍攝影師Jorge Veiga Alves與聽眾分享了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他在澳門工作的經歷,以及如何將膠片相片轉換為數碼相片的過程。


講座中他從衣食住行等不同生活模式面貌視角,透過相片展現了80年代與回歸後澳門的不同景象,並從景物中探尋澳門的中西文化特色,他指,這些具有時代特徵的照片在網絡上分享後,得到澳門本地居民的關注和評論,令他倍感欣慰。他憶起每當拍攝街頭人物和風景時,被攝者的友好和寬容的態度令他難忘。講座期間多位聽眾積極提問,氣氛熱絡。





“記憶沙龍” 講座座無虛席



第二場 講座回顧

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理事長陳婷婷主講“時光倒流70年——那些茨林圍的人與事”



圍和里是澳門華人的傳統街區,位於大三巴後方的茨林圍是全澳最大及最後一個圍村,是昔日聖保祿學院的一部分。


講者從茨林圍口述歷史研究出發,加深大眾對澳門圍里文化的認知,以衣食住行,玩樂、節慶及工作為切入點,帶領與會者層層探索茨林圍的昔日社區風貌和文化內涵,並思考圍里保育的議題。講座結合導賞活動,參加者穿梭於茨林圍古井、古樹、古圍牆和磚瓦之間,由資深居民口述70年來發展變化,回顧昔日茨林圍生活的風俗民情,感受圍村承載的老澳門人情味。






資深居民帶領參加者回顧茨林圍生活的風俗民情








 有關記憶沙龍

澳門記憶以網站為基地,開展多項線上線下活動,以鮮活的方式向市民大眾普及澳門歷史文化。早在2019年項目啟動初期,曾配合展覽舉辦講座;翌年組織澳門文史工作者形成講者隊伍,開拓校園專場;及至2021年,正式推出 “記憶沙龍” 講座品牌。


至今,澳門記憶已舉辦114場校園專場、3場大學專場、41場市民公開場及3場社服機構特別場講座,合共161場累計超過13,600人次參與。未來,我們將持續組織本澳文史工作者走進校園及社區,為市民帶來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的 “記憶沙龍”。








記憶沙龍

及實地考察





澳門基金會
澳門基金會旨為促進、發展和研究澳門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以及旨在推廣澳門的各項活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