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力量︰吳志良博士回顧澳門記憶五周年

文摘   2024-08-21 17:57   中国澳门  




記憶的力量

吳志良博士細說澳門記憶5周年





澳門基金會開展的 “澳門記憶” 文史網,今年8月迎接開站5周年,稍早前榮獲UNESCO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籌劃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標誌着文史網邁向新里程。


藉此契機,請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分享 “澳門記憶” 的源起與願景。


:: 點擊播放影片 ::




訪問側記

吳志良博士細說澳門記憶5周年


源起

為甚麼要構建澳門記憶平台?

吳志良博士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這要從澳門基金會在上世紀90年代對澳門歷史文化的研究說起——在澳門回歸前的過渡期,基金會開始對澳門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及政制法律等進行系統梳理,舉辦不同的學術研討會,出版多種研究專著;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在學術層面已有相當的成果。下一個階段,我們期待學術研究能從象牙塔走到市民之中,尤其是澳門歷史的研究成果,將有助社會各界對國家、民族、地區的發展脈絡加深了解,從而建立自己與這個地方的情感聯繫、歸屬感和自豪感。



上︰澳基會於1999年出版的《澳門百科全書》是澳門權威性參考書。下︰澳基會赴澳洲參加世界記憶研討會,期間考察當地檔案館


回歸後,澳門基金會參加世界記憶會議時深受啟發,發現許多國家很重視記憶工程,目的是加強民族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澳門雖然是很小的地方,但這裡的歷史有一個很獨特的發展過程,其歷史作用遠遠超出了這個地方的面積和人口。


脈絡

超越澳門地表面積的歷史底蘊

澳門在過去將近五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國對外文化經貿交流的橋樑。我們積累了很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很豐富的人文交流經驗,很難得地還有很和諧的社會氣氛。我們擁有中西並舉、古今同在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流互鑑經驗;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社會環境,逐漸形成了澳門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



上︰議事亭前地的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下︰大三巴哪咤廟酬神,陳顯耀攝 (ID. p0003433, p0003465)


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的城市,其文化有如此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不單單是澳門的驕傲,如果將這個經驗總結得好、推廣開來,對構建人類的共同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有直接的幫助。全球不少地方,因為宗教或經濟的利益,戰爭連綿不斷,各種紛爭無日無之,但澳門歷史上較少這樣的情況,這是澳門很獨特的優勢,是無形的財富。


魅力

深深嵌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價值

澳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既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亦融合了西方的文化;澳門的歷史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和輪廓。那些深深淺淺的歷史軌跡,距離我們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非常近︰每一塊磚頭、每一塊瓦片、每一棵樹木、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都講述了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澳門歷史最大的魅力在於文化,澳門的文化既不抽象也不宏大,而是體現在生活之中,我們的日常飲食和婚喪嫁娶禮節等,皆融合了中西的元素。我們兼容了很多東西,但我們自己作為澳門人,“身在此山中”,未必有那種感覺;外來的人看起來是很特別的,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樸素,這個就是澳門的魅力。



上︰葡籍攝影師 Jorge Veiga Alves 1986年代赴澳工作,90年返回葡國,留澳期間拍攝了大量澳門生活照片(ID.p0020942)。下︰文德泉神父 (Manuel Teixeira) 是澳門著名的歷史學家,李德勝攝(ID.p0014411)


澳門是一個特別的城市,一方面有着濃厚的傳統鄉土文化,同時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亦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很希望把澳門人的感情、這片土地的脈絡,通過 “澳門記憶” 的平台展示出來;讓在澳門來來往往的人們,可以對這片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建立歸屬感。只有這樣,澳門才會慢慢形成我們的共享價值。有云 “此處安心是吾家”,每個人來到澳門,都可以以澳門為家,不少來澳門工作一段時間的人,離開澳門之後,對澳門有一種懷念,有一種留戀在這裡,澳門這個地方是很吸引人的。


契機

乘着數位洪流‧掀起文史熱潮

澳門很小,在地圖上找不到,過往很難引起關注;而現在的網絡世界,不用理會實際面積有多大,實際人口有多少,最重要是將故事講出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澳門記憶” 構建 “雲” 記憶的想法得以實現,我們搜羅了有關澳門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影像,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分類,最終在雲端展示。這不僅是為研究者提供方便的資料庫,更重要的是讓澳門本身擁有的文化價值,這種珍貴的財富在網路上與世界共享,並進一步將之活化。為此,我們提出了共建 ‧ 分享 ‧ 傳承的理念。



上︰澳門基金會開展的 “澳門記憶” 文史網於2019年啟動。下︰澳門記憶文史網 (www.MacauMemory.mo)


“共建” 需要大家一起建設,讓歷史不獨獨屬於學者,而是全民可以參與,甚至澳門以外的人,對澳門關心的人都可以參與。“澳門記憶” 設有其他活動配套,比如歷史圖片公開徵集活動,在徵集過程中有評選和投票,這都是參與。因為只要大家參與了,大家才會覺得這個平台是我們共建的,是我們大家的。根據統計,現在有上百個機構,近200個人向我們提供資料,其中也包括海外的機構。



上︰澳基會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 項目。中/下︰“記憶沙龍”  走進校園和社區老店


我們做了超過150場的 “記憶沙龍”,將澳門歷史帶入社區,走進校園。我們做了差不多200篇專題,6000條貼文,希望活化澳門歷史。“澳門記憶” 文史網現時有三萬多筆數據,龐大的資料庫除非有研究的需要,普羅市民難以一一查閱。要將之活化,按主題講故事,讓 “澳門記憶” 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文史平台。


願景

播下歷史種子‧散發人文光芒

文化的傳承需要青少年的參與。“澳門記憶” 推出 “校園記憶” 子項目,旨在讓學生也能對澳門的歷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這樣的活動既是傳承,也是分享,創造了一個互動的學習環境。



上︰利瑪竇中學校園記憶項目;下︰校園歷史文化培訓計劃


“澳門記憶” 經過五年時間,吸引了大量參與者,現時有70多萬的瀏覽用戶、380萬的瀏覽量,網上遊戲和圖片徵集也廣受歡迎,已經收到7000張舊圖片,相當於每個月有100多張圖片,可見社會的參與度相當高。



上︰澳基會積極與社會各界協作收集澳門歷史文化資源

下︰澳基會於2024年7月榮獲UNESCO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籌劃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


展望未來,希望 “澳門記憶” 能走出澳門,讓更多人認識到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我們很榮幸在今年7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籌劃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我們計劃通過各種媒體和活動,進一步擴大平台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澳門回歸25週年之際,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媒體關注,提升“澳門記憶”的平台作用。祈願 “澳門記憶” 能成為一座燈塔,把澳門文化的光芒照射得更遠。


澳門基金會
澳門基金會旨為促進、發展和研究澳門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以及旨在推廣澳門的各項活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