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文摘   2022-03-04 15:28  

【重庆日报】温铁军: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文章转载自“重庆日报”2022年3月2日





编者按:2月26日下午3点,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等机构共同举办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活动在重庆日报“乡村振兴大讲堂”线上开讲。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从稳住农业基本盘、数字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观点独特、角度新颖的讲解,300万人线上观看了讲座。我们摘录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录播视频


保持稳定根本在于坚持“三新”


“稳”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总基调。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呼应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思想。


求稳,必须守好两个底线,一是必须保证粮食安全,二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保持稳定,守住底线,根本在于坚持“三新”,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三农”工作来说,我认为新发展阶段就是国内大循环,新发展理念就是“两山论”,新发展格局就是城乡融合。


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在稳住“三农”工作时没能很好地坚持“三新”,还是采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的老方式,以至于很多矛盾不能很好解决。


新发展理念和旧的理念有所不同,比如,现在我们面对的外部的不确定性,其实主要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而全球化挑战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全球过剩,全球过剩又主要是近20年来,西方主要国家通过增发大量货币,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中央在面对这些全球过剩的挑战时,开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因此,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就要把握好“稳”的基本原则,守住守好两条底线的硬任务,坚持“三新”。


坚决守住守好两条底线


守住守好粮食安全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确保粮食安全?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坚持党政同责。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党委一把手负责,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承担起国家粮食生产的具体任务。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的事,而是必须坚持举国体制,要强调耕地保护和处理好土地结构变化、人口种粮结构变化以及明确粮食安全生产各环节的主体责任等。


比如,从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完成了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身份转变——种粮的变成吃粮的,养猪的变成吃猪肉的。农村群众生活方式完全市场化,平时主要从商店购入食品,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激增的内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家家户户基本要留一定的自存粮,国家粮食安全的仓储体系也没那么大的压力,足够应对粮食安全的变化。所以我们说粮食安全要靠大家,而不仅仅是只靠国家。当然加强粮食大省粮食大县的投入、耕地的保护、种子的培育研发、农业科技的创新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怎么确保不出现大规模返贫?怎么才能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通过“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从而盘活脱贫攻坚时期国家投入的大量设施性资产。


我们注意到,脱贫攻坚时期国家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建设,形成了数以百万亿元的设施性资产。这原本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大规模投到农村的资产没有被盘活。而要想让农民尤其是脱贫农户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财产关系,才能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具体怎么做?就是要按照资金变股金的办法,政府将投到农村的资金变成集体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形成的资产变成集体的固定资产,然后集体来使用做项目。总之,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资金变股金第一条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些资产激活,变成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怎么能把现在的项目资金投给集体经济变成流动资金,让更多脱贫户和农户享受利益。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金融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么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呢?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就是统筹布局县域经济,由“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进行“三产融合”运作。以往经验教训表明,唯有各级优惠政策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让增加的全产业收益留在县域、村域中,农民才有可能参与其中,获得更多收益。


怎样才能让产业留在县域以内?在过去,县域改革的深水区是“外部资本利益”,金融、保险、物流等这些第三产业增值环节都在外部,县域基本上得不到,因此也就不可能让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民手里。所以,真要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就要对外部资本利益开展针对性的综合改革,即针对资源要素及收益流失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县乡村三级联合的乡村建设行动,进行全域的、多业态的、质量效益型的市场体系建设。其中,以县为单位的全域空间生态资源开发就是这个生态经济体系在地化的主体内容。这也是农业农村从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型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重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好金融下乡。过去有人认为土地不能自由买卖,生产资料不是完全市场化,所以即便是金融下乡了也无法开展抵押借贷,只能做信用借贷,信用借贷就只能搞小额,很难让大量资金下乡。因而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强调要做好金融创新。


如何破题?前几年中央就提到要把期货、保险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保单可以抵押贷款,但是保单这个保险也下不了乡,因为一般商业银行的机构设在县这一级。县这一级则要面对一两百个村和上万个农民经济主体,无法获取到完整的信息,所以即使你有物业资产,比如,有房子有仓库或者有农业设施,也无法去做抵押,这就需要使用金融工具,做好金融创新,解决金融下乡的难题。


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于生产端


数字经济是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最大的短板。


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能快速发展,靠的是消费端,当每个消费者进入网上交易的时候,都用的是真实的身份信息。头部企业打造的平台,其实全面利用了消费者无偿提供的个人数据打造了数据库,从而就能调出你的消费行为,就能为消费者画像,从而也就等于他不必掌握生产端,只要掌握了消费端就能够建立一个平台,整合生产者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发展消费端数据库形成数字经济。


但在农业领域,这些数字经济的企业几乎都不掌握生产端数据,所以数字乡村最难突破的就是掌握生产端数据,这就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因为生产端在农业,它是跟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紧密结合的,无论它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以至于生产端的数据收集比较困难。


我们常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自然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导致生产端数据的收集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是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的演化过程也是不同的,得出的最后结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一粒稻谷,它种在高山冷凉气候带,因为昼夜温差大,养分沉积就大大高于平原地区。如果你对生产端数据没有足够的把握,就无法区别它的品质。因此,做生产端数据是乡村经济数字化的一个重要难题,不是简单地找个团队来做个开发就行了。因为十里不同风,我们在农村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就像打造县域经济一样得有个平台。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部分要点速览


1 大豆、油料受空前关注


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


2 时隔九年再次明确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3 首次关注中长期气候变化


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4 “直播带货”写入“一号文件”


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


5 时隔十二年再次关注家族、宗族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影响


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


6 村晚、广场舞走进“一号文件”


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学术三农
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习近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