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行道树

政务   2024-12-22 20:56   江西  


初冬,赣北大地层林尽染,绚丽如画。

一场小雨过后,乐平广袤农村又涌动起新的繁忙。乡间路上,运送货物的汽车、装载农产品的卡车、送戏下乡的班车、观光旅游的大巴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中,有一群终年奔忙在农村大地的人。他们像乡间路旁的行道树,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默默地守护着家乡的发展、安宁、美好和希望。

他们就是把根深扎泥土、平凡朴素,在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的乡镇干部。

四季常青、生机勃勃的乡间行道树,让人不禁想起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乐平市众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朱如新。


▲朱如新同志(徐天泽 摄)



危急关头的纵身一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新,我从北京巡讲回来了。我们《最后一次通话》的故事,现在传遍了全国。很多人为你的牺牲流泪,我也是越讲越感动……”站在朱如新的墓碑前,刚从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参加“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归来的乐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光平,热泪盈眶。

2024年4月1日,全国正式进入汛期。乐平的天仿佛被捅了个窟窿。

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仅仅两天时间,众埠镇部分村庄便暴发山洪。地处建节水下游的方家村,大片农田被洪水淹没,刚通车不久的乡村柏油路也被洪水阻断。

4月3日,早起的村民相约去看“涨大水”。走到村口,他们就碰到了守在这里的朱如新和村党支部书记方光明。

“‘大家回去吧!前面水急,不要冒险!’他这样劝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民方火崽感叹道,“没想到,他比我们还要早。”

雨停了,看涨水的村民陆续回家。把村口的警戒工作布置好,朱如新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受灾情况。

一切安排妥当,朱如新和方光明赶往地势更低的官渡村巡查。看到村民都已安全转移,朱如新立即返回方家村。这时,他接到了许光平联系采访的电话。

“洪水已经进村了!”按照朱如新发来的定位,许光平火速前往方家村,期待做一次现场报道。

10点15分,正当朱如新和方光明在方家村水淹路段巡查时,忽然听到有人哭喊:“救人呐,快救人!车里还有3个人!”

百米开外的洪水中,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摇摇晃晃的车顶。见到朱如新和方光明,他就像遇到了大救星,声嘶力竭地大喊。

突发意外,两人瞬间都惊住了。

“快打电话求援!”朱如新把手机递给方光明,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转身跳进滔滔洪水,奋力向落水车辆游去。

10多分钟后,与洪水搏斗的朱如新逐渐体力不支,淹没在湍急的洪水中。

“水太急了!朱镇长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赶紧喊他‘回来,回来’,可他却一直往前游,现在连人也看不到了……”方光明哭着对闻讯赶来的镇干部说。

面对一片汪洋,人们立刻展开搜救。驾驶员获救,3名乘客遇难,朱如新仍然不见踪迹。

次日凌晨3时许,随着洪水退去,搜救人员在距离落水车辆不远的地方找到了朱如新的遗体。

从那一刻起,人们确切地知道,50岁的朱如新,在27年乡镇工作中留下的那条长长的足迹突然中断了。

得知朱如新牺牲的消息,当地村民纷纷自发来到这里,冒雨献花,以此缅怀心中的英雄。

11日,乐平市数万干部群众在送行点含泪肃立,在爆竹和低泣声中,目送朱如新的灵车缓缓驶向他的老家鄱阳县凰岗镇蔡家村。

“大义如新”“您的高尚永远如新”“党的好儿子、人民的真英雄”……满屏送别的视频和留言,倾诉着乐平人民对朱如新的敬意。

灵车驶向小山村,英雄的故里,收藏了儿子的英魂。


▲2022年6月20日,在众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朱如新同志用七尺身躯做人梯让救援队员爬上楼解救群众



橡皮艇上的人梯


朱如新走了,人们脑中却唤起更多对朱如新的记忆,尤其是他在抗洪抢险、救援救灾中的往事。

网友“灵山九华”说:还记得2022年6月的抗洪救灾吗?我们还在一条艇上,你领着我们搜救当地群众,一面之缘,我们共同战斗过!

“灵山九华”是景德镇曙光救援队队员。

2022年6月,乐平发生超历史记录的汛情。处于多条河流交汇处的众埠镇险情不断,多个村庄被淹。

6月20日,尽管三天三夜没合眼,朱如新依然主动请缨,带领“灵山九华”等救援队员去叶家村搜救被困群众。同行的众埠镇干部徐建华,拍摄了一段当时救援的视频。

画面中,朱如新乘坐的橡皮艇在满屏的洪水中拐了个弯,然后慢慢靠近一幢快要淹到二楼的小楼。阳台上,爷爷抱着小孙子,奶奶收拾着衣物,正准备转移。

“一、二、三,使劲!”视频中,一名救援人员越过阳台的矮墙,进到阳台里。

过了一会儿,又是声“一、二、三,稳住!”救援人员将奶奶从阳台上缓缓放下。朱如新迎上去,紧紧抱住奶奶的腿,挺直身子让奶奶扶住自己,像下楼梯一样稳稳落到橡皮艇上。

视频很短,没有完整纪录孙有生一家三口安全转移的全过程,却留下了这段温馨的影像。

“安全转移孙有生一家后,朱镇长还是放心不下,决定带我们再对叶家村搜寻一遍。”徐建华说,经过仔细搜寻,发现了仍被困在家中的80岁老人章水妹。

原来,洪水进村后,老人没有手机,无法与外界联系,便独自一人转移到二楼。见到朱如新时,她已经一天一夜水米未进。

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章水妹老人得以安全转移。

第二天,茫茫洪水未退。朱如新再次乘坐橡皮艇,与救援队到柿墩村搜寻被困群众,发现一对老夫妻被洪水逼到老旧平房的楼板上,正从窗口向外呼救。

朱如新指挥橡皮艇缓缓靠近窗口,把水和面包递给老人。随后,他和队员们一起,用手指抠开一条泥缝,扳掉窗口的墙砖,才将两位老人安全救出。

在防汛抢险一线,朱如新冒着危险转移群众的英勇故事,妻子叶爱英也有所耳闻。她既担心牵挂,为他们祈祷平安,更默默地支持着。

“抗洪抢险在乡镇不稀奇。”叶爱英理解地说,“这是他们的职责使命。”

朱如新的家在城区一块低洼地上,西面是南内河,南边还有条小河沟,暴雨过后常常形成内涝。每到汛期,叶爱英总是独自一人在家里排涝。

因为经常被淹,家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摆放过沙发。

“一个人实在搬不动呀。”叶爱英解释说,“淹过几次后,索性就不买了。”

洪水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朱如新的赤子之心,还有群众在他心中的位置。



听到心门打开的声音


有人说,朱如新的面善,是他走近群众的一张名片。

相由心生。熟悉这张脸后,更多的人深刻地感到,在这温暖的善意后面,是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善心和为工作不怕花时间的耐心。

“这个补偿标准,能还原我们的房屋吗?”

“凭什么让我们作出牺牲?”

“不答应条件,我们就不搬迁!”

今年3月,在国家水利部重点项目——乐平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村民不了解政策、冲着干部发火的场景时常可见。朱如新负责官渡村移民安置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大家别急,我一样一样算给大家听。”虽然受着村民的怒气,朱如新依旧耐心地招呼大家。

“明摆着的事,还算个鬼!”

“有你空闲?我们可要做工夫!”

原本三三两两的村民,一会儿工夫,就四散开了。有的回屋还把院门给关了起来。

晚上,朱如新和村干部敲开了村民方长根家的门。“这么晚了,找我干什么?”方长根问。

“你是石匠,建房屋要用多少钱,你最清楚吧!”朱如新说,“今天我先跟你算一算。”

来到客厅,打开大灯,室内一下亮堂起来。

先算砖、砂、水泥、工钱、装修等支出,再算一次性得到的安置款和后续补助款等收入……算到最后,收支基本平衡。“想不到你这么在行,账算得这么明白!”方长根对朱如新佩服地说。

第二天晚上,方银香家里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

第三天,已经有村民凑在一起,听朱如新给他们算账。

……

半个月后,朱如新把各家情况了解了个遍。他约大家再开个会,把心里的疑问都提出来。

晚上,当着大家的面,朱如新又把移民安置的账给大家细算了一遍,听的人再也没有疑问。接着,他就安置点什么时候通水通电、房屋有几种款式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他动情地说:“当然,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搬家也是累人的事。但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全镇人民都要支持。今后,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作用,洪水就再也淹不了我们村了!大家说,这个工程好不好?”

“好!”在场的人几乎异口同声。

朱如新进一步说:“现在我们暂时作出点牺牲,就能为子孙后代根除水患,大家认为,值不值?”

“值!值!”

“朱镇长,让你跑了这么多趟,真是辛苦你啊。明天我就来签字!”

3个多小时过去了,疲惫的朱如新满是愉快的表情。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听到了心门打开的声音。

几天后,官渡村17户移民全部签字。

经过这次移民安置工作,方长根彻底改变了对乡镇干部的印象。他在同朱如新算过账的长桌上,欣然写下“人民公仆”四个大字,准备装裱后送给朱如新和工作组。让他没想到的是,朱如新突然永远离开了他和村民。


▲朱如新同志(右二)在礼林镇工作照(徐天泽 摄)



留在大地和心间的足迹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对有的人而言,死亡意味着人间蒸发。而对另一些人而言,是“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

同朱如新的亲人、同事、朋友和与他打过交道的老百姓交谈,在村庄田野间追寻朱如新的足迹,我们能时刻感觉到他的存在。

今年10月,塔背村油茶种植基地600亩油茶林首次开摘。紫红带青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在这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念叨着他们的领头人朱如新。

6年前,正是时任礼林镇党委委员、塔背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如新,带领村民开垦出了这片油茶林。当年满眼贫脊的红土,如今已绵延成一片青绿的林子。

走进礼林镇罗山村,迎面即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一路走来,远山、近水,良田、村庄,池塘、长廊,风景如画。一面面粉墙上,照眼的是一幅幅阐释村规家训、美不胜收的图画。

内外兼修的罗山村,不仅风景秀美,而且气质如兰,透着一股迷人的气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不会忘记,2020年,是朱如新撸起袖子带领大家建设起秀美罗山。

来到众埠镇倪家村,只见规范化建房点上30栋小楼已有村民入住。以往村民自行建房,东一栋西一栋,既不美观,又浪费土地。

2022年,众埠镇开始试点规范化建房。朱如新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走访村民,到设计单位挑选户型,现场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在方便村民的同时,把辛苦留给自己。在通往工地的泥路上,留下了朱如新太多深浅不一的脚印。

开车行驶在松黄线、众礼线上,平稳顺畅地越过方家桥、下湾桥、杮墩桥,一路上没有一个堵点。不禁让人想起,这3座桥、2条路,都是在朱如新分管交通工作的3年内竣工的。

这些年,在机声隆隆的施工现场,沿途村民经常会看到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那正是在现场办公的朱如新。

“要不是朱镇长,我的手就废了!”农民工吴金炎伸出一只曾经受伤的手,哭着说。

当时,吴金炎正在指挥施工,手被突然转身的挖掘机拉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朱如新刚好在现场察看施工情况,立即开车送他去医院缝针治疗。

如今,吴金炎这只手早已康复,永远留下了朱如新对他关怀的印记。

松树岭茶场村民马金荣夫妇,常年和4个已成家的孩子挤在一栋破旧的老房子里。

朱如新知道情况后,忙前忙后,上门为她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帮她请师傅设计,张罗砂石建材。

“朱镇长人真好!我家的房子,就是他帮忙给做的。他走了,我们一家人心里都好难过。”指着新建成的三层毛坯房,马金荣抹泪不止。这个为她家遮风挡雨的好人,一直活在他们心里。

方家村村民马兴高和妻子都患有癌症,只要到方家村,朱如新都要去看看他们夫妻两人。马兴高逢人就说:“我有一个朋友,去年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只叫他‘干部’。现在,我知道他叫‘朱如新’……”

翻开朱如新生前的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下村的记录。让人惊讶的是,他的足迹几乎不曾停过,始终绵延在田野、村庄、工地和各种解决问题的现场。



含泪带笑的思念


朱如新牺牲后,妻子叶爱英去众埠镇开回了他的车子,从办公室带回了他值班用的被子。

在叶爱英的世界里,丈夫仿佛消失了,却又无处不在。朱如新的电话安静了一些,但也时常会响起。打来电话的,很多是受过他帮助的村民。

“家里有什么事,一定要打电话给我,哈——”这是马金荣的声音,她希望叶爱英在遇到难处的时候,自己能帮到她。

闲下来的时候,叶爱英会取出朱如新的工作笔记,仔细地翻阅,抚摸他的笔迹,与如新见字如晤。

在这些工作记录中,叶爱英终于知道丈夫每天都在忙什么,牵挂着哪些人。她深知,朱如新是放不下他们的。

趁着暑假,叶爱英坐车重走如新走过的路,替如新去看望他们,替丈夫去一一告别。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叶爱英静静地躺着,合上眼,心里却翻开了无穷的记忆和思念——

大学期间,同学结伴游玩,如新载着自己骑了10多公里的山路,累得呼哧带喘的,却一脸憨笑。这“傻小子”倒是热心肠,靠得住……

1998年4月,自己和如新走进婚姻的殿堂。后来,女儿出生,一家人常为女儿的成长进步骄傲……

再后来,如新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工作明显更忙了。家里马桶坏了、水龙头漏水,也等不及如新回来修。不知不觉间,自己就从一个娇弱的女孩,“练”成了锅碗瓢盆十八般武艺精通的主妇……

有时候真的好崩溃啊!那些下雨的日子,先是骑自行车,后是骑电动车,总是匆匆地奔波在回家做饭、接送孩子、赶去上课的路上。有时堵车、摔跤,把自己急得眼圈发红,莫名地想哭……

如新也是顾家的,在他为数不多的休息日里,也总是帮着做家务,哄自己和女儿开心……

女儿读大学了,如新借治疗重度睡眠综合症之机去看望女儿。两次手术期间,一家人相聚在北京,那些日子,真好啊……

手术以后,如新的电话还是不断。大部分是村民鸡毛蒜皮的事,如新却说:群众无小事、群众无小事……

如新也有一桩小事,他想换辆新车子,那样在下乡的路上就可以跑得更顺畅更远点。本来商量好了去买的,没想到他就……

……

这些往事,在朱如新走后,经常翻腾在叶爱英的脑海里。她说:“每当想到如新的车,我就止不住流泪。”

朱如新牺牲后,女儿叶寒韵对父亲充满了思念之情。父亲勤奋敬业的精神给她的感受特别深刻,她动情地说:“爸爸不知疲倦地工作,是因为他在群众中有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

朱如新的“徒弟”张小康,受他言传身教多年,两人感情深厚。在他看来,“师父”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比谁都刚强;在做群众工作时,有用不完的耐心;下班回家后,又充满无限柔情。

“你们不知道,我师父跟师母打电话时,语气有多温柔呢!光听他的声音,根本就不相信他是一名乡镇干部。”张小康说。

在亲人、同事、村民的眼中,平常日子的朱如新,是经常忙着小事的人。他深爱着家人、牵挂着群众,又被群众牵挂着。他是人间烟火里的一个普通身影,是一名让人感到可亲可敬的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



行道树·镜子·精神


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朱如新,感动着全国人民。

朱如新牺牲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全国100多家媒体先后对他的英勇事迹进行报道。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许光平以《最后一次通话》为题,将他亲历的朱如新英勇救人的事迹演讲到北京,巡讲到全国。

网上、巡讲现场、朱如新工作过的地方,很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在听到、看到这名好干部的英勇事迹后,都为之动容,热泪盈眶。

触动人们心灵的,是朱如新的英雄壮举。

他跳下水的瞬间,难道意识不到危险吗?

不!他深知危险,才叫方光明求援。

此时的他,头脑里一定有更强大的意识,近乎本能地爆发。这种意识,我们明显地感到:群众高于一切!

让人们感动的,还有朱如新的默默奉献。

朱如新在乡镇工作27年,辗转多个岗位,埋头做事、踏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他平凡得像一棵不起眼的乡间行道树,没有花的色彩,没有果的香甜,总是默默无闻,却把根深深扎进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用生命践行初心为民。朱如新恰似香樟、青松等乡间行道树,四季常青,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

朱如新也是一面镜子。

对照朱如新,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人,不觉得渺小吗?

那些热衷搞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的人,不感到丑陋吗?

那些拈轻怕重、怕苦怕累、躺平混日子的人,不觉得羞愧吗?

朱如新牺牲后,党和人民给予他崇高的荣誉。他先后被追授为“乐平市优秀共产党员”,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获评2024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入选中央政法委2024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被选树为“新时代赣鄱先锋”,被授予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朱如新虽然走了,可他留下的精神之树长青。

因为它着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因为它受着基层党员干部奋斗汗水的浇灌!

如今,在朱如新奋斗过的地方,千百个平凡朴实的乡镇干部,像他一样,默默守护着家乡……

(原载于2024年12月20日《景德镇日报》3版“龙珠阁”)

注:凡属于本公众号原创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推荐阅读


乐是快乐的乐,平是平安的平

冬至福至,温暖相伴!乐平老人欢度佳节

【乐平记忆】我的母校——乐平中学

“少儿春晚启幕”——走进四叶草舞蹈学校


欢迎向《乐平之窗》投稿

投稿邮箱:lpzc2016@163.com

新闻热线:13767856365



值班领导:汪益达
责任编辑:徐凡林
作者:汪益达、程万海、周建红

乐平之窗
发布权威信息、弘扬本土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回应群众关切、开展民意调查、提供便民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