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大漏:当年40根金条换回两个小杯,如今起拍价至少是5亿美元

乐活   2024-11-13 16:30   浙江  

点击上方“收藏家大家汇”蓝字,直接关注!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聚乐部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弥足珍贵。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拣了个大漏,以1000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时传为藏界美谈。

2.8亿成交鸡缸杯


1980年,仇先生逝后,他的这一对儿小杯却掀起了收藏界的惊天巨浪。当年,他的后人将它们送上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结果一只拍了418万港币,另一只拍了528万,刷新当年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

后来,528万的那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另一只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币成交,之后2014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又以2.8亿的天价成交,创造了陶瓷拍卖史上的又一个奇迹。由此市场也全面掀起了一股对于斗彩瓷器的热潮。
明成化斗彩“天”字罐
人们对它热捧到什么程度?即使是一件残品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底款为一青花“天”字),也在2001年伦敦苏富比上拍出合人民币1130万的高价。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收藏。成化斗彩中最为珍罕的是大收藏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对,绝无二双,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明成化 斗彩三秋杯

高3.9cm,口径6.9cm,足径2.6cm

故宫博物院藏


40根金条换回两个小杯


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城里,40来岁的“孰华斋”古玩店老板孙瀛洲急匆匆赶到安定门外的后门桥。由于兵荒马乱生意萧条,一家当铺要关张,想把货底子抛了还债。

孙瀛洲正是听了消息赶去看货的。后门桥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不远,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王府,一些王府的人和宫内当差的会拿些宝贝来这里当卖,尤其是清末,王朝衰落,不乏偷了宫里府里东西的在此销赃,这里兴起了一批古玩店,生意非常好。


孙瀛洲先生

孙瀛洲来到当铺后,一眼便相中了一对宝贝,他当即认定这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绝世精品。视宝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愣是咬着牙花40根金条将它收入囊中,这对宝贝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国宝——成化斗彩三秋杯。


孙瀛洲(1893-1966年)原来是河北冀县农民,1906年来到北京,在硬木家具店、古玩店里当了十几年的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了“孰华斋”古玩店,专营古董的收藏与买卖,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鉴定家。故宫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当年就曾在孰华斋学徒10年。


孙瀛洲喜获珍宝三秋杯后,常常一个人在屋里把玩,连老婆孩子也甭想看一眼。追忆这段往事,孙老的儿子孙洪琦笑着说:“自从这对杯子来到我家,父亲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吃饭时我母亲要叫上三五遍,父亲才不情愿地来到饭桌旁。母亲经常对我们抱怨说:‘你爹着了魔了’”。



1949年北平解放后,时任市长的彭真,慕名经常到孙瀛洲的古玩铺里欣赏宝贝。时间久了,孙瀛洲才拿出三秋杯请彭真分享。彭真赞不绝口地说:“这可是国宝啊!”孙瀛洲当即表示,愿将珍品捐献国家。彭真称赞他说:“您真是一名开明绅士。”


早在1950年,孙瀛洲就为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将筹款全部捐给了国家。不过那次他没舍得将三秋杯拿出来。


形势比人强,从1955年开始公私合营进而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大收藏家张伯驹把用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展子虔游春图》、《平复帖》捐给了国家,孙瀛洲则捐得更彻底。


1956年的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孙瀛洲一脸严肃地对全家人说,那对三秋杯我要捐给故宫,你们还没有见过,现在就让你们看一眼,以后在咱家里就看不见了。说完,孙老走进里屋,拿出宝物。那是孙洪琦第一次见到成化斗彩三秋杯。

宋 哥窑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孙瀛洲一口气将自己苦心经营、收藏多年的30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除2000多件瓷器外,还有青铜器、犀角杯等文物,其中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明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即国之重宝。如今,故宫馆藏数十万件古陶瓷中只有几百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意味着孙瀛洲捐献的藏品奠定了故宫陶瓷收藏的基础。

文物工作者在孙家清点古董时的照片

1956年,孙瀛洲捐献文物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牵头组成鉴定组,对故宫陶瓷进行断代研究。

他不但对陶瓷鉴定做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还培养了一批高徒,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鉴定专家中许多是他的门生,如耿宝昌、李炳辉、叶佩兰、叶喆民等。1966年73岁的孙瀛洲先生在文革中去世。


神采盖世三秋杯


斗彩创烧于成化后期,所谓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宋晏殊《渔家傲》词就有“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的词句。

烧制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
明 成化 斗彩葡萄纹杯
台北故宫藏


斗彩以成化朝最为著名,此时的瓷器造型珍珑奇秀,胎质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谈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斗彩有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这对成化斗彩三秋杯,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成化斗彩的轻薄是出了名的,薄到什么程度?据说拿过瓷器后,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

杯上绘有山石、兰花和小草,几只蝴蝶在蹁跹起舞,栩栩如生。最为特别的是,其中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铁,虽艳丽但表面干涩无光,这恰恰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后世数朝仿成化斗彩只紫彩一处无法仿效,行内把这种紫彩叫“姹紫”,实际也就是“差紫”。

孙瀛洲对姹紫的描述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工艺不到,估计当时的工匠对紫色的配料与烧造没完全掌握才烧成这样,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来的!

后世无法仿出成化斗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当年斗彩是用景德镇的麻仓土烧制而成,胎体形成一种特有的牙黄色,这种原料到成化以后的弘治初年就已用绝了,人们只能望瓷兴叹了!




三秋杯的底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各朝的大异其趣,一反规整、严谨的风气,显得十分随性、稚拙,乍看起来,犹如孩童所写,故又被称作“婴儿体”。有人认为它是成化帝亲笔书写,根据就是这个款识风格在所有成化器上都如出一辙。
孙瀛洲先生曾编成六句歌诀来辨识此款:“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可见书写者之洒脱不羁、信手拈来。
杯上以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秋天的乡居野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因为历时三个月的秋季又有“三秋”的说法,故此杯被赋予“三秋杯”的雅称。


三秋杯到底有多名贵


成化斗彩在瓷器史上的巅峰地位,自然与成化皇帝的品位与喜好密不可分。朱见深自小喜欢书画古玩,尤其酷爱瓷器,这给他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儿乐趣。


后人认为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像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有人推测像三秋杯这样的斗彩小件是万贵妃的喜好。也是因为机缘巧合下明成化帝以一生轰轰烈烈的畸恋,才成就了三秋杯的神话。

那么,这对堪称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的三秋杯到底有多名贵呢?



据悉,文物鉴定大家耿宝昌对三秋杯的评价与罗格对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用的是一个词:“无与伦比”。

而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汪庆正的论断更是惊人:“此杯若是拿到市场上拍卖,起拍价至少是5亿美元!”

而捐赠这对三秋杯的孙瀛洲的外孙女表示,民间曾为该文物估价,至少值10亿美元。

 

虽然这些起拍价或估价听起来有些离谱,但这恰恰表明了此对三秋杯在成化斗彩中的地位,算得上是瓷中魁首,是故宫的无价之宝,也是国之重器。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号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刊客服微信:sscd234

收藏大家汇
分享藏界声音、业内动态和收藏知识,促进交流,打造优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