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怀疑:以后的它一定贵,而且贵的有道理

乐活   2024-11-12 16:30   浙江  

点击上方“收藏家大家汇”蓝字,直接关注!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聚乐部

    

 在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宋瓷的地位很高。“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这些民间传言都源自那个时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宋瓷之珍贵和高不可及的历史地位的肯定。宋瓷在当时人们心中是一座让人敬仰的历史丰碑!



      宋代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国人敬仰,连外国人也崇拜。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无疑是中国艺术史和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独树一帜,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都堪称我国古代陶瓷的代表和典范。它的美学追求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年来,一直无法企及和逾越。它代表了我国陶瓷的最高水平。



      瓷器到了宋代,明确的官民两大系统,开创中国瓷器官窑和民窑两条枝干。宋代瓷器的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名窑”,而其实真正定性为官窑就是北宋和南宋官窑,其它四大有说是官窑,有说是官搭民烧,有争议,暂且不论。“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全为单色釉,其中除定窑以外,其它四个窑均为青瓷,而且,除定窑外,很少有纹饰。这代表了宋代的最高审美:修敛、温厚、宁静、含蓄,以器型和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哲学性的内在的美,注重精神至上。



      另一个是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即北方有钧窑、定窑、磁州窑和耀州窑四个窑系;南方有饶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和吉州窑四个窑系。


      民窑八大窑系中除磁州窑和吉州窑外,其余六个窑系基本以烧造单色釉瓷器为主。所以,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成了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同时,除钧窑和建窑主要以釉色表现外,无论是耀州窑和龙泉窑的青瓷,还是白瓷和青白瓷,大多注重纹饰。这代表了宋代民间的审美:世俗、实际、繁复、奔放,除部分以器型和釉色取胜外,基本注重纹饰装饰,强调直接的、外在的美,以取悦大众和市场。



      宋瓷的烧造工艺非常讲究,尤其是广义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广泛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工艺,有的支钉痕细如芝麻。有的为保证釉面肥厚莹润,采取多次上釉。民窑产品也是精益求精,不少也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和多次上釉工艺,以达到瓷器施釉到底或满釉,保证瓷器品质。

    

从纹饰上看,宋瓷的纹饰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独特,有印、划、刻、剔、贴、镂,

绘等技法,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把纹饰的神情意态与具体器型巧妙结合,

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令人爱不释手。



      说到这里,善于总结的朋友其实应该非常清楚了。宋瓷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以青瓷为主,而到元代青瓷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开启了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彩瓷的主流。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宋代是对汉代以来千年以青瓷为主的中国瓷器的一次大总结,也就是说,到宋代中国青瓷无论是烧造工艺,还是艺术审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是最后一座巅峰。所以说,宋瓷是一座让人敬仰的历史丰碑!



      下面再来看宋瓷存世量情况。宋代是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目前已在全国170个县发现了古代陶瓷遗址,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宋代的瓷器窑口虽然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反而不是很多。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从隋唐到宋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与国外交流也非常密切,大量的瓷器作为商品出口外销,尤其到了宋代,瓷器出口更加迅猛,遍及亚洲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二是宋代不象汉唐那样从上到下流行厚葬之风,瓷器随葬很少,考古人员一提起宋墓,就说“穷墓”,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数量还不及汉唐瓷器。三是战乱,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对峙,导致易碎的瓷器大量损毁。



所以,宋瓷在整个瓷器藏界所占的比例不大。有专家指出,高古瓷在整个瓷

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仅10%左右,而宋瓷在高古瓷中的份额不到20%。虽然这

话有些偏颇,可能忽视和低估了改革开放40年出土的数量,但宋瓷的数量在整个

瓷器总存量中比例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了藏家的追

捧,尤其是宋瓷精品成了当今可遇不可求的收藏绝品。


      再加上不少藏家通过30多年历练,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古朴典雅、

素静简洁,含蓄高贵、内涵丰富的老窑瓷,巅峰宋瓷自然成了香饽饽。



      所以,无论从烧造工艺、审美高度、文化内涵,宋瓷永远是一座丰碑、一座高峰。在当今市场,元明清精品瓷器已纷纷步入千万和亿元时代的时候,巅峰宋瓷正在厚积薄发,瓷器行业的宋瓷时代已经开启,近年的市场已给出了答案,精品宋瓷就这么贵,而且只会越来越贵,贵的让你买不起!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号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刊客服微信:sscd234

收藏大家汇
分享藏界声音、业内动态和收藏知识,促进交流,打造优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