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咦锵锵、锵锵……”
你听
哪里传来的声音
声一响
滁州人过年这氛围感不就起来了
来安县大英镇文化站操场上,十几位表演者一手持灯、一手拿扇,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个个精神抖擞、人人神采飞扬,踩着鼓点、伴着音乐、尽情舞蹈,为即将举办的来安春晚表演作最后准备。
一曲暂罢,秧歌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光金和其妻子厉从梅,和一起参加演出的乡亲们复盘刚才的动作,大家互相讨论、有说有笑、热闹非常。
“左手转灯、右手挥扇,边走边舞动……”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秧歌灯,需要左右手同步且做出不同样动作,对记者而言,简直是太难了。“要使巧劲,转秧歌灯要轻巧,转扇子要自然翻动。”厉从梅不厌其烦地讲解要领、传授动作。
受父辈影响,李光金自小就喜欢秧歌灯。不仅自己喜欢,还带动家人,如今妻子、儿女也都加入了秧歌灯传承的队伍中来,除了集中参与镇里组织的重要赛事、表演外,也经常参与校园文化传承活动。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特别是与节日有关的非遗,不仅可以营造满满的氛围感,更可以展现地方精神特质。大英的秧歌灯就是典型代表。
这种源于民间、长于民间的
秧歌灯又称“宝塔灯”
产生于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007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8岁的章思林是秧歌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此次表演的总负责人。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他,不停地与头灯舞者交流,与锣鼓表演者沟通,指挥调度整场表演者的走位、动作、神态、身姿,力争尽善尽美。
“秧歌灯与凤阳花鼓灯并称为皖东民间歌舞‘并蒂花’,从最初的丰收舞逐渐成为了年俗舞。”章思林退休前是镇里的文化站长,坚守农村文化阵地50余载,一直从事大英秧歌灯的传承发展。在乡亲们的眼里,他是个能人,不仅能唱能跳,而且能编能排,甚至还会制作秧歌灯。
“全镇就他一个会做,定制的都没他做得好、用起来称手。”一位参演的演员告诉记者。
在章思林眼里,秧歌灯之所以能让更多人喜欢,是因为来自民间、根在群众。他说,秧歌灯是为表达丰收前喜悦心情而创作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包含着追求平安、幸福、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景。随着时代发展,秧歌灯紧跟潮流,在守正中创新,在舞蹈与年俗之间打通了一条通道,逐渐成为当地人年味密码。
红红的秧歌灯转起来
五彩的扇子挥起来
轻快多姿的舞步跳起来
在秧歌灯一转一扭间
浓浓的新年氛围扑面而来……
在皖东大地的新春欢歌中
来安秧歌灯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
照亮了传统年俗的温情
又点燃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这盏从明清摇曳至今的灯火
让每个滁州人的行囊都装满可携带的故乡
锣鼓喧天 秧歌舞起
让我们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
初审:张璇
审核:王琼 审签:汪勇
投稿邮箱:czrbxmt@126.com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滁州在线视频号
更多新闻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