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观察•两会特辑|安徽:潮涌千帆竞 科创正当时

民生   2025-01-23 19:27   安徽  

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翻看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科技攻“尖”,产业向“新”,创新成果令人瞩目,科技创新成为我省2025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去年我省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正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徐铜文感慨道。


对于2025年我省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了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打法”:做好今年工作,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是引领,要推进一批牵动性强的举措,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制度成果,推动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加速涌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体制新动能。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挺进“蓝海”的新增长引擎。


蓝图——让创新策源释放澎湃动力


当前,在安徽这片热土,创新资源奔涌,产业发展澎湃。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然而,省政协委员胡艳军发现,我省与先发地区相比,仍有诸多不足,如科技企业主体有待壮大,高新企业数量仅为江浙沪的30%—60%,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服务业较弱,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力度深度广度有待拓展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好创新先手棋,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胡艳军认为,在当前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下,安徽要站稳第一方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需要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胡艳军建议,要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引领,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聚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在“协同创新”上持续发力;聚焦科创生态优化,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聚焦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开放创新”上持续发力。


眼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任督二脉”的重要环节。


“合肥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成果在皖转化。”为此,省政协委员、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范进提出,要在省属、市属高校院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高校院所主责主业,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开展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同时,成立成果转化专班,内联学校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外通地方职能部门、重点企业、科技服务和投融资机构,及时挖掘、转化科技成果。


对于往往需要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新型研发机构等孵化转化平台提供专业服务的原创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范进建议,强化省委科技委的统筹,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实施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汇聚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资源,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乘数效应,加快成果批量化从“书架”走向“货架”。同时,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打造集创新智库、技术攻关、人才汇聚、企业孵化、产业服务“五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支撑平台。


“顶天”——让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


眼下,低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省弯道超车的重要赛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制造集群、应用场景一体化发展。丰富“低空+”场景,培育省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如何让低空经济成为飞跃发展的重要锚点?省政协委员黄皞认为,要制定并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及专项政策,明确低空经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低空经济纳入省级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构建等关键环节。


同时注重空域开放与飞行管理的规范化。“我们可以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简化飞行审批流程,提高飞行效率。建立低空飞行服务站,提供飞行计划申报、气象服务、飞行监视等一站式服务。加强空域资源统筹,优化飞行航线,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有序。”黄皞说。


黄山代表团吴斌等11名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安徽省低空经济促进条例》。通过建立低空经济协调工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等区域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推动完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长三角区域低空经济市场环境和产业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我省与沪苏浙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字平台协同联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打造跨区域场景方面合作深度还不够。”省政协委员王容川建议,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低空经济专题合作机制,加强与沪苏浙空域协作,规划跨区域的运营场景或航线,开通长三角示范航线,推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空中交通网络。


“立地”——让现代化产业体系“枝繁叶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似乎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去年,安徽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迸发新动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更高、“含金量”更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重点工作中谋划了产业发展“施工图”。


合肥代表团许丽芳等人大代表提出,为更好地推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对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在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研发类固定投资优惠政策、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倾向性的鼓励措施。同时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营商环境,鼓励汽车工厂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


如今,安徽省抢占云计算大数据“风口”,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先进的算力节点城市,形成了以合肥、芜湖、宿州为中心的三大智算中心基地。然而省政协委员刘秀云发现,皖北地区在算力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希望皖北地区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比如可充分利用宿州-上海双路由架构网络,加快连接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更好满足长三角地区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场景需求。”刘秀云还提出,要着力引进一批国创算力中心等全国领先的算力平台,鼓励运营商参与算力建设,实现多元化建设,不断丰富场景,实现产业化应用。


传感器是智能设备感知世界的“五官”,应用场景无处不在。随着2021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打造“中国传感谷”,传感器产业发展如何“破题”引发关注。


蚌埠代表团陈丙根等人大代表带来《关于统筹我省传感器产业资源和布局加快推进中国传感谷产业发展的议案》,建议统筹我省传感器产业资源和布局,优化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加大应用需求对接,特色化、错位化、协同化推进我省传感器产业发展。


聚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可见抓住了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底气也会越来越足。


“我们要完善复合型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省人大代表韩东成发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跨界型、应用人才处于紧缺状态。据《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低至0.39。


韩东成建议,我省加快实施高水平人才培育工程,针对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储备模式,依托省内高校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培育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同时依托重大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


省人大代表倪海波是一名科技创新工作者。在他看来,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通过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工作站等形式吸引顶尖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同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工程师文化的建设。营造纯粹奋进的工作环境,让每位工程师专注于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我也会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创造出更多辉煌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倪海波表示。


苟日新,日日新。新时代需要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谋新策、出实招,一条条议案提案,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千行百业向新而行,护航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为安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初审:张璇
审核:王琼  审签:张翔
投稿邮箱:czrbxmt@126.com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滁州在线视频号

更多新闻

热门视频

点亮
让更多人看到
↓↓↓

滁州在线
为用户提供最新新闻资讯和服务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1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