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第一次来到大湾村,但是,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在我心中却并不陌生——来前,我做足了“功课”。
大湾村,隶属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在中国农村脱贫史上,这个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典型的山区、革命老区:村子逼仄地躲在山的褶皱里,四周除了山,还是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红11军32师活动的区域。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使敌人的一次次围剿无功而返。然而,“吊”在半崖的地理环境,让村民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循环。村里找到一块簸箩大的平地都难。村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园:“十天连晴苗烤焦,一天下雨地汪汤。”
一代又一代的庄户人,不停地挖啊、刨啊,却只能这样哀叹:“晴也愁,雨也愁,饥饿始终赶不走。”
脱贫攻坚,让大湾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资料上获悉,大湾村脱贫,依靠的是“山上种茶、家中迎客”。
这次,我的任务是探访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不过,一路上,几个疑问一直萦绕于心:大别山几乎村村种茶。都种茶,茶叶怎样才能销得掉?户户农家乐,有那么多客源吗?如果碰上了自然灾害,会不会再次返贫?
本来和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约好在村委会见面,为了摸清情况,我直接来到了村里的茶园。
尽管已近中午,山坳里仍飘着如纱的薄云,近处的茶树浓翠欲滴,而远处的茶树与云融成了一体,如同镀上了一层银色。无边无际的茶树沿着层层叠叠的山铺排开去,云和茶飘啊飘,一直飘到了天际之外。
一定是久候记者不至,何家枝径直找了过来,还没寒暄几句,她就进入了正题:“茶树可是咱村的‘绿色银行’。”
记者便道出了心中的第一个疑问。
这位50多岁的大姐,快人快语:“你的担心,一点也不多余。我们这属于高寒山区,有茶园4000多亩。过去,小商小贩只收购‘10来天里最好的那一批叶子’,而且价格压得很低。茶多的时候,卖不出去,村民们只好用来喂猪。”
说到这里,她卖起了关子:“记者老弟,你猜猜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催问再三,她才悠笃笃地讲了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大湾村招商引资、新建茶厂、提升茶叶制作工艺,春、夏、秋茶全加工……茶农的鲜叶再也不愁卖了!现在,咱们村茶农光靠茶叶一年就能有两三万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何家枝嘴里冒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当然,无论何种农产品,一旦多了,都会面临‘烂市’风险。除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对于鲜叶,我们的办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让每家每户都融入产业链。目前,大湾村已发展农民合作社13家。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纪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山道弯弯,何家枝话语绵绵。
村头那块茶田,茶农张琦正在地里忙活。谈起销售问题,她说:“抱团好啊!我是尝到了甜头。从种到卖一条龙服务,还不担心客商压价。”
当我抛出第二个疑问,何家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我带你到农家乐看看。”
脚下是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眼前是错落有致的两层或三层的小楼。粉墙黛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轩窗,这些徽式建筑,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透着几分洋味儿。
记者随何家枝走进了“新云农家乐”。
女主人王新云为我们泡上一杯六安瓜片,便忙着去招待其他客人了。
呷上一口茶,何家枝不紧不慢讲了起来:“过去,村里交通不便,别说游客了,我们自己进进出出都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游客越来越多。至于你担心的那个问题,让女主人给你来个现身说法。”
终于安顿好了几桌客人,带着一身油烟味的王新云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坐在记者对面,满脸笑容地讲了起来:2017年,她将自家土坯房翻建成三层小楼,成为村里第一位农家乐老板。“以前只想吃饱饭,现在是越干越带劲。”王新云边沏茶边对记者说。
“开农家乐的越来越多,你不怕生意被抢走了?”
王新云打住了话头,朝屋里走去,拉着一位女同志走了出来:“正好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在这儿走访呢,请她给你讲讲。”
40出头的余静,举手投足透着干练。她说:“这些年,周边村子都搞起了农家乐,竞争压力确实越来越大。怎么办?我们努力打造‘产业’和‘乡风’两张牌。”
她提议记者一起到村里走走。太阳已经西斜,傍晚的村庄最是热闹。余静不时和对面走过的农人打着招呼。她说,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调研,叮嘱大家,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尽管现在大湾村已脱了贫,但“长效”两个字却始终挂在我们心头。
“你刚才也提到了,脱贫和固富的问题。要想让农民稳定增收,必须有产业支撑。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有特色。就拿农家乐来说,如果只是吃吃农家土菜,看看乡野风光,和其他村子也就没什么区别。我们依托境内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丰富绿色资源和红11军32师旧址等红色遗迹,打造独一无二的‘大湾’牌,人无我有,自然就会吸睛。除了发展农家乐、茶产业,村里还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起光伏电站,增添‘大湾十里漂流’旅游项目……现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第二张牌,我们下的功夫就更足。没有村民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说话间,我们路过了一家写有“振风超市”的房舍。“在大湾村,做好事,有奖励呢。进去瞧瞧?”
超市里,收银台前聚满了人。“我用积分换两袋盐”“我用积分换一袋大米”“我家积分还有多少”……
余静解释:在大湾村,每户家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存折”,这个存折攒的不是钞票,积攒的是村民平日里垃圾分类、参加公益活动、见义勇为等形成的美德积分。
记者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村民做好事兑换商品的情况。余静说,兑换的东西,不算贵重,却是对大家热心公益事业的肯定。潜移默化中,美好乡风就这样渐渐形成了。
就在这时,屋外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锣鼓声,余静说:“‘村晚’马上开始了,一起去看看?”
“金寨山水秀,大湾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舞台就设在村中央,由农民自己演,演农民自己的事。在山村听着原生态的唱腔,记者一下子醉了!
来源:光明日报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滁州在线视频号
更多新闻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