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申辩:苏格拉底、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教育
文化
2024-11-10 22:15
上海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古希腊中期希腊三杰的内容,25届同学在最后阶段要多多巩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攻克自己的薄弱部分,26届同学提前对西方哲学哲学的知识有一个了解!讲解西方哲学史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哲学家为中心,围绕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逐步讲解该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另一种则是以问题点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们采取的就是第二种方式,今天我们解析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考点之一就是“德性即知识”。关于苏格拉底部分的内容,在考研考试当中一般以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也有少部分的学校曾经选取过一些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原著原文在论述题当中出现,出现率比较高的考题一般是“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无知”“德性即知识”、“精神助产术”等这些题目,同学们注意记忆即可。苏格拉底是一位用自己一生去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的伟大哲学家,他所认可的观念都被他践行在自己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哲学。据大多数资料显示,苏格拉底是一位金牛座哲学家,虽然有待考证,但就他的温吞和固执来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西哲史上还有很多金座哲学家,比如休谟、康德、克尔凯郭尔、马克思等等。星座是辅助记忆的方法之一,建议大家答题的时候就不要写上去了。关于答题呢,同学们也不要焦虑,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今年真题得这么押(信我,很准!!点击查看)一般会有最后的答题格式、考题分析和答题通用套路讲解的,同学们现在就踏踏实实巩固知识就好了!休谟体现的是金牛的中和,他的怀疑论最后诉诸常识而未走向极端。康德和苏格拉底体现的是金牛的固执。很多与康德同时代的人认为康德对于道德的绝对规范(就是比如:人绝对不能撒谎,这是出于绝对命令,他论证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撒谎都是错的 )的说法是奇怪的,有的人举出了“咨询的谋杀者”这样的例子来反驳康德:试想某人正试图从谋杀者的手里逃脱,并且告诉你,他回家要藏起来。然后这个谋杀者来了,问你这个人在哪。你认为你如果说了真话,就是帮了谋杀者,并且如果你沉默了,谋杀者自己跑对了方向,结果也是一样的,那么你应该做什么呢?大多数人认为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撒谎,对此康德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出于利他动机而撒谎的假设权利》来反驳这个例子,康德认为如果那个逃跑者实际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而你说了真话就是把谋杀者引向错误的方向,但如果你没说真话,谋杀者有可能到处搜寻并找到逃跑者,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对他的死负责。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金牛以理智对自己稳定信念的坚持。苏格拉底临死前都认为自己不能同那些控告他的人一样,知恶作恶,所以拒绝逃跑,最终被处死,他说:“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这是金牛的固执。克尔凯郭尔体现的是金牛对生存品质的思考,金牛品味还不不错,对于品质的追求更是有自己的坚持,因此思考生存领域,生命品质的思想由金牛出也不算奇怪。但金牛不是只有固执、温吞、稳定、物质这些代名词的,金牛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他们的感情,一些显示为人类正义的情感,常常隐秘在上面的那些特质之下。苏格拉底喜欢和别人辩论,他没有自己完整的哲学著作,他的思想都是自对话当中传播和显现的,他的“精神助产术”正是基于对话的形式使真理显露而提出的。他不是冷漠,他是情感稳定、逻辑清晰。三、对道德和责任的本能——“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早期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逐渐转移到对人自我的反思,对人的认识,运用理性去认识善,即“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在态度上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成为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只有一无所知(不受常识偏见固有经验的影响,道家叫作涤除玄览),才能去探求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之中已经包含符合世界的原则,这与康德将道德诉诸于自律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因此认为我们可以求助于心灵发现真理,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了德性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可教的,知识是确定的,真理具有实践性。“德性即知识”算是苏格拉底思想中比较有哲学意味的一个知识点,它的提出基于“无人有意作恶”这样一个基础。希腊时期对于“善”、“恶”的理解与现在有一定的差别,那时候的“善”、“恶”是彻底的、全面的,在伦理上是绝对的,就像康德说的“撒谎一定是错的”这样绝对的道德规范,还比如圣保罗《罗马书》(公元50年)中所著:“你不可以作恶以成善”。那么苏格拉底是如何提出“无人有意作恶”的呢?在《美诺篇》中,美诺认为德性是“有能力获得和享有优秀的事物”,苏格拉底为了说明“有能力获得”不如“有能力正义地获得”,有正义的伴随会更好更善,但“有能力正义地获得”却还不是完全的德性这一观点时,顺便论证了一下“无人有意作恶”。他首先确认了当一个人想要获得优秀美好的事物,就是向往优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说,因为恶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是恶,好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是好,每个人都会相信这一点,又因为没有人会想要遭遇不幸,所以没有人会向往恶,所以人都是向往善的。如果人能真正认识到恶,就不会去作恶,因为作恶会使自己不幸福。在某人宣称知道恶的情况下,他为了利己去作恶,说明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恶,因为利己的都应该是善的,作恶利己是悖论。同样在某人宣称知道恶的情况下,如果他作恶损己,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作恶还是损己,都是致使自己不幸的,没有人想要自己遭遇不幸。一翻论证后,苏格拉底向美诺说明了为什么“无人有意作恶”。而后在对话当中继续追问,什么是德性?苏格拉底认为,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德性是一种好的东西,这是基于古希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就像我们说“道”一样,我们对“道”会有非常多种解释,这得根据语境或是具体哲学体系来看,我们可以用“道”来表达、组词、写作,但是我们没办法详细解释“道”的确定含义,这就像苏格拉底和美诺在讨论“德性”一样,他们作为希腊人是对德性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他们只是在找确定的含义而已,所以苏格拉底和美诺都可以达成共识,说德性是一种好的东西。之后苏格拉底论证,正确的使用一些东西,比如美貌、财富是有益的,缺乏正确的使用则是有害的,把握是否正确,需要的是智慧(理性),智慧给人带来的是好的。苏格拉底说:“因为一切心灵凭借其自身既不是有益的,也不是有害的,但若有智慧或愚蠢出现,它们就成为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了。”因此他认为,心灵本身是天生的,但心灵要成为善的则要依靠智慧,智慧是好的,德性也是好的,二者相合,所以德性是某种智慧,那么就是说德性也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既然是后天的,那就是可以教的,可以教的就是知识,因此“德性即知识”。我们就完成了“德性即知识”的简单论证,关于其他的知识点,同学们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自己阅读《美诺篇》进行了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同学们一战成硕,早日上岸!2026思庐全程班升级上线
专做哲学考研,做最专业的哲学考研
9届经验沉淀,国内哲学教育领导品牌
985上岸收割机
我们在终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