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御
5个月备考三跨一战上岸985
专业课280分,总分430+
擅长分数转化,追求极致学习性价比
本期争分夺校栏目,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20位哲学家,也是各大院校历年真题考察最为频繁的20位哲学家。
先秦
一、老子(公元前6世纪)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天尊”,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生成之源。
主要理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应自然、不干涉事物的发展,认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人为的控制和干预,才能达到“道法自然”的理想状态。
“反者道之动”:指出事物发展总是遵循着物极必反的规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应逐渐减少世俗的杂念和欲望。
重要意义: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东亚、东南亚等地有着重要的传播和影响,成为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无为而治”理念,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智慧。
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
主要理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关爱他人。他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原则。
重要意义:
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石。
三、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和平与互助。
主要理论:
“兼爱”:无差别地爱所有人,这种爱应超越家庭、国家和种族的界限,达到普遍的道德关怀。
“尚贤”:社会应重视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应根据能力和品德选拔官员。
“节用”、“节葬”:主张简朴生活和反对奢侈浪费。
重要意义:
墨子的思想体系完备且实践性强,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与儒家思想并立的独特哲学体系。
他的“兼爱”思想为后世提供了道德和伦理的指导,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继承者之一,被誉为“亚圣”。他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主要理论:
“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自觉和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仁政”: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国,尊重民众的利益,反对暴政和剥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民本思想。
重要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学的基础。
他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的智慧,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逍遥游”,倡导“齐物论”。
主要理论:
“逍遥游”:追求个体自由和精神解脱,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束缚。
“齐物论”:认为万物在“道”的层面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无为”、“无欲”:强调顺应自然、放弃欲望,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重要意义:
庄子的思想重视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自我超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后来的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尽管他是儒家学派的一员,但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与传统儒家相异。
主要理论:
“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约束和引导。
“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类文明的关键。
“化性起伪”:主张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克服人的本性恶,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重要意义:
荀子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直接影响了法家思想的形成。
他的“性恶论”和“礼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智慧。
七、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韩非子,名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力的集中。
主要理论:
以法治国:统治者应以法为工具,通过奖励和惩罚来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反对“仁政”和“德治”:认为它们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性的多变。
重要意义:
韩非子的思想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法治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
一、董仲舒(西汉,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理论:
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儒学确立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建立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杂糅了阴阳五行说,形成了帝制神学体系。
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等重要儒家理论。
历史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他的理论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王充(东汉中后期)
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战斗的无神论者”,他提出无神论,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倡导批评思想,批判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
主要理论:
提出了天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
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认为人有生即有死,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
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
历史意义:
王充的思想是对当时儒学神化倾向的一种反叛,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的自然无为观点对道家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魏晋
一、王弼(226年-249年)
三国时期的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对《老子》、《周易》等经典有独到见解。
主要理论:
提出了“以无为本”的世界观和“举本统末”的方法论。
认为天地万物都以有形有象为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发生,是由于“无”这个根本。
注释了《周易》、《论语》和《道德经》,将周易实质上变成了一门可思辨的“哲学”。
历史意义:
王弼的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儒道融合的趋势。
他的哲学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二、郭象(约252年-312年)
西晋时期的哲学家、玄学家,他创造了“独化”说,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
主要理论:
提出了“独化”说,认为万物都是独自生成、独自变化的。
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
历史意义:
郭象的“独化”说在哲学上开辟了新的思路,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唐朝
一、韩愈(768年-824年)
唐朝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同时提出了“道统说”,强调孟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关键地位。
主要理论:
韩愈在儒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的“道统说”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的,孟子之后这一道统就中断了。
他强调孟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关键地位,尊孟抑荀,大力推崇孟子,并将其视为孔子之道的唯一嫡传。韩愈的“道统说”旨在通过构建儒家的道统序列来抗衡佛老思想,恢复儒学的统治地位。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骈体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历史意义:
韩愈的“道统说”和古文运动对儒学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构建儒家的道统序列来抗衡佛老思想,恢复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古文运动也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进一步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发扬。
二、李翱(772年-841年)
唐朝的官员、哲学家、文学家、学者、诗人,他在儒学方面有着重要贡献,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所著《复性书》为宋代理学家“心性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主要理论:
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主张反佛、反道、“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
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而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即恢复善性。
历史意义:
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而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即恢复善性。
李翱的思想对唐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他的反佛、反道观点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冲击,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朝
一、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周敦颐,字茂叔,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后世称为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
主要理论:
“无极而太极”:提出宇宙生成论,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无极”,但“无极”并不是虚无,而是内含着生成万物的可能性。
强调宇宙的秩序和规律: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重要意义:
周敦颐的思想不仅在哲学上具有开创性,还通过他对自然、道德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为后来的儒家哲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无极而太极”理论为后世提供了宇宙观的思考框架。
二、张载(1020年-1077年)
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
主要理论:
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
他提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源于天性,是善的;另一种源自“炁质之性”,可能成为世间恶的源头。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去除遮蔽天性的“成心”,恢复“此心”的直觉能力,从而认识并顺应天性。
张载还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理念。
历史意义:
张载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哲学、政治、理欲观以及教育与学术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也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绝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理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
程颢,字正叔,号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二人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朱熹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程颢主张“天理”和“气”的学说,强调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天理”主导的。
程颐更加强调“理”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他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人可以通过内省来理解宇宙的法则。
重要意义: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们的“天理”和“气”学说为后世提供了宇宙观和道德观的思考框架。
四、朱熹(1130年—1200年)
朱熹,字元晦,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程颢兄弟的思想。
主要理论:
“天理”:认为“天理”是宇宙和人类行为的最高法则。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研究自然和事物来发现其中蕴含的“天理”,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提倡通过道德修养、内心反思来达到圣人之境。
重要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宋代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他的“格物致知”理念为后世提供了学习和求知的方法论。
五、陆九渊(1139年—1193年)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是南宋时期的心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心即理,主张通过内心的自我修养来达到道德上的完满。
主要理论:
“心即理”:认为人的心性和宇宙的本质是统一的。
“发明本心”: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修养和反思,达到道德上的完满。
重要意义: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为后世提供了道德和伦理的指导,推动了心学的发展。
他的“发明本心”理念为后世提供了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的路径
明朝
一、王阳明(1472年—1529年)
王阳明,原名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致良知”:提出“致良知”的核心观点,认为良知是人心本有的道德本体。
“知行合一”:主张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重要意义: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他的心学不仅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思想界,还通过朝鲜和日本传播到东亚,成为东亚儒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二、王夫之(1619年—1692年)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哲学家,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先生”。
主要理论:
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他反对“心外无物”的观点,认为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这一观点对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物(知行)之辩: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知识是后天获得的。他强调通过感官心知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是认识世界的途径。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这一观点对于历史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意义: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在清初的儒学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他对于心与物的关系、历史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思考,仍然为当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体而言,先秦和宋朝的重点哲学家是最多的,汉朝、魏晋、唐朝和明朝基本精选出来20位哲学家,由此也能看出不同时间段的复习重点。
如果大家对于这些哲学家还有不熟悉的,一定要及时回顾、巩固!
2026思庐全程班升级上线
专做哲学考研,做最专业的哲学考研
9届经验沉淀,国内哲学教育领导品牌
985上岸收割机
我们在终点等你!
点击阅读原文,抢占26全程班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