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故事

民生   2024-12-15 18:39   江西  

素材来源 :樟树发布        ▍编审 :李婷/黄琼 

▍广告合作 :15270437228


(一)



临江镇是座有宋、元、明、清四朝府治故郡的古镇,2006年被命名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发生和流传下来的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传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巡视南方时,曾在这里“驻跸州名冠以萧”,名萧洲滩。萧衍的侄儿萧励封吴平侯,其封地在此,将绕经其境的小阳水改为萧水,以萧滩为镇。后萧励升迁豫章(今南昌)内史,在他升任离开时,全城官吏百姓空巷相送,悲泣数百里,可见他的“政绩”感人至深。

临江古镇鸟瞰图

临江镇城外有萧水,萧水之上有萧州桥,风光宜人,明朝被列为“临江八景”之一,曰“萧江渔乐”。清胡宗虞有题《萧江渔乐》绝句云:“梁武当年事若何?斋心犹是蘸清波。汤汤浒水争流急,小小香田入梦多。”咏叹的就是萧梁一朝的旧事。

萧励在临江政绩斐然,为民爱戴的一段故事令人感动,而“风义堡”的故事更令人称道,传颂至今。明隆庆《临江府志》载:“风义堡,在县治西。唐末,清江妇鲁氏,遇贼不受辱,贼义而遗之。“府志“坊巷”类,载有“风义巷”。风义堡在今临江镇西。

临江古镇地形

据清道光《清江县志·人物传》云,相传,在清江未建郡县时,有鲁氏居此。一日,盗至,人四处逃窜。鲁氏一手抱长子,一手牵幼子,步履艰难,遇盗。盗见状怪之,问其何故。鲁氏曰:“幼子是我所生,长子是丈夫前妻所生。丈夫临终时,嘱我好生照看。”盗深为感叹,赞鲁氏为“义妇”,送厚礼而去。因命该地为风义堡。鲁氏的义举,连强盗都为之感动,不仅不抢不杀,而且送以厚礼。

鲁氏之“风义”,屡被后世称颂。清钱时雍为诗赞曰:“不值冰霜厉,不识后雕松;不逢颠沛日,不著贞义衷。”这则民间传说,流传至今,令人称道,对弘扬仁义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意义。

风义堡故事感人至深,而报恩寺的建立,说明人们对谢小娥的思念。谢小娥,唐时豫章人,父为广州兵官。八岁时母故,小娥自幼随父居官邸。及长,嫁与段居贞为妻。后父因押兵部金银入京,遂携家附舟返里。一夕,舟过萧滩(今临江)遇匪,父、夫均为盗所杀。乱中,小娥溺入江心获免。翌旦,小娥附渔舟而出,女扮男装,行乞于市,遍访贼人。后查明不共戴天者系申兰、申春兄弟,因入申家为庸奴。先,小娥曲意逢迎二申,博取贼人宠信,得以随身侍从。进而察悉二盗更多罪证。两年后,值申兰生日,举家酣醉,小娥手刃申兰,擒申春鸣官,终复父、夫仇。

官府视小娥年少智勇,既报家仇,兼除民害。欲委以小官,小娥乃申述乔装真相,请还豫章。群知其为女身,争相往聘。小娥不许,愿终身祝发事浮屠。人嘉其志,因建报恩寺居之。报恩寺位于府城(今临江镇)金地坊(钟鼓楼前,粜米街侧)。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郡守吴叙改报恩寺为公馆。萧励、鲁氏、谢小娥的故事充分说明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义的事业就能获得人们的称赞和支持。


(二)


临江镇四朝故郡沃土,养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旧时临江盛产黄雀(俗称黄绵雀),因其肉味鲜美,居民多捕罗为食,并腌制成黄雀鲊作为上等礼品馈赠亲友。州县官初以黄雀鲊上贡皇帝,后来扩大到馈送朝廷显贵,冀邀眷赏。久之成例,“岁遗朝贵率三万计”。滥肆捕杀使县内黄雀日少,百姓更苦于官府派遣,吏役勒索,于赋役之处又增加了一项沉重负担。

早期的临江古城

北宋神宗时(1068年一1085年),吕嘉问出任临江郡守,决心革除这项弊政,遂下令禁罗黄雀。宰相王安石因作《送嘉问赴临江守》诗赠之:“黄雀有头颅,长行万里余。想因君出守,暂得免苞苴。”宋诗人梅尧臣咏及清江(今樟树市)风物时,有“白醪烧瓮美,黄雀下田肥”诗句,说的是,其时清江县的两大特产,一是美酒,二是黄雀。据苏东坡《仇池笔记》所载,宋时食俗,“鲊”以为佳肴。清江用黄雀腌制的黄雀鲊,被世人视为“清江奇馋”而名播国中。“清江奇馋”黄雀鲊,当然也跳不出这个圈子。一时间,清江县内捕鸟人处处张罗结网,黄雀儿“纷纷堕华戈”,腌鲊者个个显身手,送礼者“瓶罂走四方,道路无虚日”。临江军官府也不惜用公款购雀,千里礼贡入京。达到“公帑每市之,岁戳三万余”的地步。一大特产给临江官民带来了一大心患。王安石等官员决心革除这一陋习。

王安石憎爱分明,为民除害;向子諲抗击金兵,出生入死。向子諲(1085年—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学者,名臣。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以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中,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寻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初,被罢官。建炎三年(1129年)寻起知谭州,值金兵破江西,移兵湖南长沙,围潭州,子諲与长子向澹率军民坚守,血战八昼夜,名重一时。南宋诗人陈与义有诗赞曰:“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南宋绍兴年间向子諲曾历任过江东转运使、秘阁修撰,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和议,得罪秦桧,绍兴九年(1139年)辞官归隐,卜居清江临江东门外百花洲,在故庐闲居15年,绕屋多植岩桂,命其堂曰“芗林”。他一贯为官清廉,反对腐败,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宋高宗怀念他的忠诚,亲自为他的住所题写了“芗林”二字,赐他刻石立碑并赞叹他“孤风厉俗”。临江范梈(pēng)(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历官翰林院编修(1310年)、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1325年召为翰林应奉等职。

范梈父早逝,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熊氏为培养范梈不另嫁。范梈少聪颖,过目成诵,善诗能文,作文师宗颜延年、谢灵运。成人后因身体瘦弱,干不了重活,靠卖卜为食。大德十一年(1307)范梈36岁时由清江万里跋涉至京师,驰名于朝廷官吏之间,被御史中丞董士选聘为家庭教师。后由朝臣推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任满后,由御史台提升为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职官名称)、翰林应奉、福建闽海道知事等小官。梈出身寒微,中年方始入仕,为人寡言谨行,不好表现,一生沉沦下僚,淡泊自甘,在任时,范梈不畏风寒瘴疠,深入民间,巡历偏远地区,兴学教民,深知吏情民隐,考察刑狱,审理冤错积案,颇有政声。自己则不谋私利,粗茶疏食,淡泊如水。翰林学士吴澄为其撰写墓志铭说:“若亨父,可谓特立独行之士矣。”后旋迁江西湖东道。随后,又由御史台提升为福建闽海道知事。范梈对母亲十分孝顺,在外做官,不能侍奉年老多病的母亲,多次上书朝廷请辞回家,没有得到批准。天历二年(1329),朝廷任范梈为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范梈因母亲病重拒不赴任,回到家乡清江母亲的身边。这一年,范母病亡,他十分悲痛,抑郁成疾,于次年10月病逝,终年59岁。吴澄为其撰写碑文,把他比作东汉时的梁鸿、张衡、赵壹、郦炎等一批正直的君子。范梈一面为官,一边作文,遗有《范德机诗》和《木天禁语》,是当时文坛领袖,被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范梈不仅孝敬母亲,而且十分热爱家乡,他的诗作中不少赞美家乡的诗,如《得樟树镇,便寄家书》

商船夜说指江西,欲托家书未忍提。

收拾乡心都在纸,两声杜宇傍人啼。

作者时在元京都(今北京),遇商船开往樟树镇之便,托带家书。《怀临江寓居》

石霜峰北淦西头,寄住林塘数亩幽。

比及到家犹是客,对人强自说乡愁。

王安石、向子諲、范梈等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为人民办好事,人民就拥护,古今历来如此。

(三)


说过临江的掌故、志士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临江的民族英雄。杨廷麟(1596年一1646年),字伯祥,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这两山气节。临江镇善嘉桥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论考试每科成绩均数他第一,可是主考官贪财,暗示杨廷麟向他送礼。杨廷麟性格刚直,从不阿谀奉承,宁愿放弃第一的名位,而没有去行贿,于是被列为第二名,选入翰林院,授编修。杨廷麟“博综经籍”,勤学嗜古,闻名翰林,充讲官兼真经筵,与黄道周、倪鸿宝并以文章节义名天下,称为“三翰林”。尤其“书法集淳化名手,自成一家”, 声振馆阁。

杨廷麟画像

1645年,当时清兵之患正炽,廷麟力争主战,曾慷慨陈词上疏痛斥朝廷中主和的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弹劾杨嗣昌误国,请求崇祯“赫然一怒,明正响者主和之罪”。杨嗣昌恨之,谎称廷麟知兵,改授以兵部职方主事,赞大总督卢象升军。象升得廷麟竟大喜,即令廷麟往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负责运送军粮。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兵进驻巨鹿(今属河北)的贾庄,仅剩五千残卒,已断粮数日。象升派遣杨廷麟求助太监高起潜于鸡泽。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军中大哭。杨廷麟在保定往真定路上忽闻象升全军覆没,放声大哭。而嗣昌本以为廷麟亦死,及闻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怅恨久之,再贬江西。

李自成陷北京,廷麟闻之恸哭,募兵勤王。复知福王被拥立乃止。唐王时授以廷麟为兵部尚书,协同守将万元吉据赣州。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十四日清兵攻赣州,廷麟死守半年。五月,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与清军激战失败,六月,广东兵支援赣州。十月四日深夜,清军登城拆垛,蜂拥入城,城陴和巷战死者如麻,城内军民在杨廷麟率领下,用枪炮、火箭等顽强抗战,拼死抵抗,双方肉搏两个多时辰。初四黎明,清军援兵赶到,占领赣州城。万元吉投贡江而死,廷麟为不落清军之手,整戎佩刀赴城西清水塘投水自尽。当时塘内积尸成池,杨廷麟是挤在群尸间沉入水中的。在杨廷麟这种精神感召下,以身殉国的赣州地方官兵士绅百姓数以千百。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于江西省赣州市南门外。清道光时,知府王藩始缭以石垣,墓石刻有“明故武英殿大学士杨文正公廷麟之墓”,墓前华表书一联:“千秋俎豆留章贡,一代忠臣炳日星。”清高宗赐谥“忠节”。解放后,赣州人民为表彰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捐资立墓碑,建忠义祠,该墓1957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大观楼——江西省境内现存最完整的道台衙门

杨廷麟浴血赣州,这场守城之战,堪称明末清初江西最大的一次抗清战争,战后赣州人口只剩十分之三。永历二年(1648年),南明桂王赐杨廷麟为少保新淦泊,谥文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赐杨廷麟为“忠节”。其墓葬在一百三十六年中重修了四次,平均三十六年就修一次。历代官府和人民之所以主动为其修墓,正如《王藩重修杨忠节公墓记》所云:“呜呼!忠义之理不泯于人心也。”

民族英雄杨廷麟浴血赣州的故事令人感慨,如王阳明智取叛军宸濠更感人至深。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宸濠反叛。兵部尚书王瑗向皇上进言,敕令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阳明)查处福建乱军和宸濠之叛。王守仁便服潜至临江,与临江知府戴德孺商计进讨之事,分析认为宁王宸濠反叛进犯有三种可能:一是叛军出其不意,直趋京师,则明王朝危矣,此为上策;二是叛军进趋南都郡,则大江南北亦被害,此谓中策;三是据守江西省城(南昌),此是下策。于是秘密商议,采取对策。“集兵粮,传檄四方诸郡县,知府伍文定”等均到临江,议是“示以自守不出之,行使宸濠出”南昌,然后捣巢穴,使其还兵来救,在途中歼灭之。七月宸濠果然率兵出江西,直趋安庆。这时王守仁按原计划将临江、袁州、赣州、瑞州、新淦、泰和、宁都、万安等府县各路兵马,15日齐集樟树,起兵直捣宁王宸濠巢穴南昌。宸濠闻讯,还师回救,王守仁于樵舍败其先锋,复战又获大捷,于鄱阳湖全歼宸濠及其世子群臣,王守仁则率吉安知府伍文定从吉安到达樟树会师,七月十八日启行,二十日攻南昌捣其巢穴,二十六日生擒宸濠,先后不出十日,平息叛乱,创用兵神速之光辉战例。

王守仁集中兵力,全歼叛军宸濠及其世子群臣,大快人心,如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军激战临江的事迹更加可歌可泣。咸丰六年,周凤山部驻防东村等处,企图遏止太平军东进。七日,清候补道刘于浔率领几十艘战舰到樟树镇,企图收复临江。太平军在荷湖馆沿岸建炮台,用来防御清军的水师,被清军水师毁了。咸丰七年(1857)正月,候补道刘长佑克服袁州后,围困临江。他驻师大坪,切断太平军通瑞州的要道。二月,太平军部将韦俊渡三曲滩西下,进攻太坪清营。清兵大败,伤亡惨重,退至分宜。不久,候补直隶州刘坤一率部来援,在渝水西岸,清军反败为胜,于是重新占领太坪。太平军欲移师瑞州,结果在英岗岭遭到肖启江、田兴恕的堵击。三月,刘于浔之水师又在永泰、蛟湖、经楼等处截击太平军,逐渐形成了对临江城的包围圈。刘于浔强征民夫疏通横河故道,又通战舰,加强对临江的合围。四月初六,横河疏通。自此,湘军水师完全掌握了袁、赣两河之险要,水师各营四面合围,临江城便处在清军的包围之中。

此时,太平军的精锐部队连连出城挑战,以疲弱兵丁加深护城壕堑,清军挖地道入城的图谋未能得逞。清军还想负隅顽抗,太平军便派马队直冲清军营寨,纵火焚烧,清军大败。那时临江城内的太平军虽时常出城苦战,以牵制清军兵力,但由于刘于浔督促水陆各军及田兴恕、江忠义等部合力攻击,只得退回城中。临江城内之太平军因长期被围,断绝外援,处境更趋困难。十月二十日,程瀛潜出城外向清军交印信三百多颗,并约定第二天带人马出城投降。程瀛回城后被广东义军将士杀掉。守城将士另推宁正魁为元帅,同仇敌忾,誓与临江城共存亡。几天后,石达开带兵数万,由安庆来援临江。经樟树至新淦,准备西渡赣江,但因清军水师防守严密,只得退守抚州。临江之围始终未解。太平军临江守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只好捉鸟雀、捕老鼠以充饥。不久,连鸟雀老鼠也吃光了,只得于十二月初八半夜时分,打开城门突围而去。清军乘势登城。自此,由太平军坚守一年零十个月的临江城,又重新落入清王朝手中。太平军与清军在临江城的“围攻”与“反围攻”的争夺战,创军事上坚守孤城的光辉战绩。

临江古之故事,蕴藏着许多中华传统,而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坚定的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您正在阅读的是“樟树+”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图框,看看今天樟树还发生了什么事
便民服务:

发布便民信息

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就在熊猫集市樟树圈 

玩转樟树
记录50万樟树人的生活。原名:“中国樟树”。提供樟树本地每日资讯,最新吃喝玩乐,商家活动等全方位生活信息。已经有超过30万樟树人关注了我们,赶快一起关注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