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 ◆
文 | 马有祥
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之后,再一次使用“重中之重”这个提法,足以说明乡村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常说一个乡村的经济落后,主要是指产业发展落后,特别是二三产业底子薄。只有把产业体系建立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乡村发展才能聚集要素、汇聚人气、增强活力,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法,是增强重点帮扶县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脱贫人口才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巩固加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迈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都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在解决产业“空心化”、避免乡村衰落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六次产业化运动”,等等。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加快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才能连接工农、融合城乡,把握乡村振兴的主动权,顺利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
乡村产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全国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彰显区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体现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蓬勃兴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85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7.22万亿元,增长了约1.84倍。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2012年的1.99∶1大幅提升到2.59∶1。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乡村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约8400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倍。2023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近9347亿元,比2012年增加6153亿元,增长了约2.9倍。农村电商、视频直播、冷链物流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430万人。产业主体载体集聚壮大。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350个、农业产业强镇1709个,省、县、镇产业融合平台梯次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历史节点。随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的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聚力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力拉动,数字技术延伸应用的加力驱动,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广阔发展空间。
加快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我国广大农村千差万别,发展条件、产业基础不尽相同,发展乡村产业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发展,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形成、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路径模式。
要依托特色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好“特色”文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发展现代种养业,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强化农产品营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乡村自然禀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特别是传统手工业、传统加工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吃住行、游购娱、文教养等乡村休闲旅游业。
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产业聚合力。探索“加工流通延链条、休闲旅游拓功能、农村电商创业态”的发展路径。强化业态融合,发展“种植+”林牧渔,“农业+”制造、服务,“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农业+”新技术。
要搭建平台载体、增强产业协同力。构建“研发在省、布局在县、服务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格局。建设特色产业强村、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要培育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力。构建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跟进、小农户和创业人员广泛参与的经营体系。壮大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返乡在乡人员创业就业。
要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增强产业支撑力。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鼓励地方财政支持,引导政府专项债、产业发展基金等投向乡村。健全金融产品体系,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开发“种子贷、专项贷、链条贷”等金融产品。完善风险保障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产量保险等创新险种。落实落细用地政策,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强化现代科技和人才支撑,按照产业链配备创新链,建立产业创新联合体。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乡村产业“重中之重”的地位、绿色转型的方向、融合发展的路径、联农带农的机制,坚持守正创新,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2月20日 第05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