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乡村文脉 赋能乡村振兴
◆ ◆ ◆
文 | 王 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乡村是一座文化宝库,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规民约、民俗技艺、体育文艺、乡土建筑、饮食服饰等,是乡村文化的现实体现,也是乡土中国传承千年的独特瑰宝。赓续乡村文脉,铸牢乡村振兴之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时代命题中,显得尤为重要。
打好规划保护的底子,为乡村振兴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科学合理地做好保护规划是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的基础。从历史维度看,古村古建、民俗民约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以传统乡愁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以传统乡愁文化的整体观和价值观指导保护规划编制,才能打好“底子”,实现“塑形”与“铸魂”相统一。在这种保护规划框架内,统筹协调,采用数字化记录、智能化监测等先进科技手段,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古村古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确保实现“塑形”与“铸魂”兼容共存。广西作为沿边、沿海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彩,传统村落数量多且各具特色。要深入学习运用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整体保护规划指引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力度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加强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努力把广西乡村建设成“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拓宽活化发展的路子,为乡村振兴赋“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生产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化产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要依据乡村文化的内在规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整合开发乡村的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风文明设施建设、农村娱乐创新等项目资金的融合力度和投入机制,构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另一方面,要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打造具有特色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培育乡村旅游线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开展传统节庆和民俗体验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要把乡村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而设计出更多文创产品,以文促商、以文兴农,实现文化赋能、经济唱戏。
创新传播交流的点子,为乡村振兴赋“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交互是提升认同感、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还为乡村文化建设开辟新空间、增添新内容、注入新活力。村落间的老建筑、老物件、老风俗、老家规、老声音、老味道等,是各地独有的地域文化基因。适应互联网环境,村民们热火朝天地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流量成为新农资”。他们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平台,实时、海量发布的乡村劳动生活场景、展示的文化仪式、个人才艺、民族风情等,已成为广大网民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之一。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本溯源、挖掘整理,通过创意策划、实物展示、数字再现、情景模拟等方式,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手段,将生态环境优美、饮食建筑特色鲜明、生活节奏缓慢的乡村生活向受众群体精准推送,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应打造专门的传播交流团队,以数为媒、因地制宜,结合农事节庆、传统节日等多形式多样态的传承活动,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推动更多乡村文旅“破局出圈”、乘“风”而起,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优秀乡村文化资源全面上网、全景呈现、全球共享。
注入现代文明的因子,为乡村振兴赋“新”。当前,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和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传统乡土秩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时代的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正发生深刻转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面对这样的变化,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赓续激活乡村的文脉,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应以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培育新型乡村文化人才,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方式和载体,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崇尚文明、互助友爱、和睦友善的新风尚。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文化、打造什么样的乡村,农民最有发言权。“村BA”火出圈的启示之一,就是农民唱主角,自发组织,自发参赛。因此,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与理解农民的文化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文化建设参与权、话语权、表达权,让广大农民用双手创造出更多有烟火气的文化产品。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来源:《广西日报》(2024年12月24日 第05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