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匠心|前沿软物质学院文韬:庖丁解牛,讲好一门课

健康   2024-09-23 17:28   广东  




敬匠心

  忆受师者之惠,立育桃李之志。前沿软物质学院文韬教授分享授课心得,“庖丁解牛,讲好一门课”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导师介绍

文韬 前沿软物质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男,汉族,2008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物理系、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任职博士后研究员。2018年3月至今,任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功能性软物质材料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国、省、市、校、企科研项目十余项,在软物质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项、其中8项已获授权,曾获第十六届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提名奖;主持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内的等多项教研教改项目,获得2023-2024学年度华南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曾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2018级研究生班主任,荣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忆 

明月千里好读书

  文韬是前沿软物质学院2018年引进的年轻教授,回想海外归国从教的决定,他表示受一位全国优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2004年,文韬进入兰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习。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傍晚的月光,他在翠英山脚下度过了充实的大学时光。在大学期间,扎实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不仅帮他建立的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也让他体会到了动手开展实验的乐趣。


  在大学众多的课程中,让文韬记忆最深的却是一门选修课——《化工原理》,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是曾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的严世强教授。“严老师上课的风格独树一帜”文韬表示,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化工原理》本会是一门枯燥的纯理论课程,但严老师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式,可以如庖丁解牛般将其分解,并将来龙去脉通过典故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展示,给予了这门理论课更多丰富的课外知识点的趣味链接。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严老师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善于钻研当时最新的教学技术,在那个年代是很早一批就自学PPT并熟练运用于教学的老师。“学无止步,尤其是一名教师更应该常学常新,才有资格称之为教师,并授之于人”,严老师严谨治学和一心钻研教学的态度,给文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第一次引发了他对于教学的好奇与思考。

文韬与严世强教授的合影(20086月摄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教学楼)。


立志  

点一盏灯、开一扇窗

  在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后,文韬积极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已主讲及参与10门本科生课程,连续5年开设研究生课程。相较于科研,他说做好教学其实是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一方面,老师们都掌握做科研的方法,但是通常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性的教学训练。另一反面,教学活动的两端“老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教学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和“流程”。老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因此,文老师一直在思考并探索如何能真正上好一门课。


  文老师主要讲授的课程是《结构化学》,这门课是化学及材料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主要包括了量子力学、晶体学等在内的相关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以及晶体的空间排列。相关专业的学生会普遍感觉《结构化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一方面,量子力学本身并不直观,且同我们的一般认知有所不同,比较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晶体学是一个人为建立的数学和几何体系,有着较为复杂的规定和分类,需要熟悉很多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才能运用自如。此外,该课程缺少匹配的英文教材,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难度。


  为了上好这门颇有难度的课程,文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比较了多本中英文教材,吸收了不同教材的优点,通过“分解-重构”的方式设计了课程内容和讲授安排。另一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备课笔记,把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设计。有时,甚至需要具体到将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都要想出最合理的讲法,让学生不会在内容衔接上感到突兀或不流畅。正如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充分的备课既保证了老师对于课程的熟悉度,又保证了逻辑链条的通畅。

文韬手写的各种备课材料。


  而到了课堂上,文老师则是追求“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授课状态,即建立起课堂“气场”,把握学生的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语言和进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一次听懂,而不是课后自学。


  经过实践,文老师总结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步法”:第一步是先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既可以帮助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又可以让学生从全局视野上了解知识点的定位;第二步是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身上。为了保证这一点,教师需要时刻保持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并适时加入各类元素,吸引学生的感官,如板书画图、提问等;第三步是通过随堂提问、测验、作业、期中考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进度。


  文老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学校教务系统的匿名评价中,学生给出了非常积极的评价。这对于一门包含了量子力学等内容的理论化学课而言殊为不易。

文韬老师在讲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部分(上);本科生在教务系统上对《结构化学》的匿名评价(下)。


  除了讲授课程中的知识之外,文老师还非常注重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课程教案里的人文精神。例如,在《结构化学》的第一节课上,文老师会向学生展示这门课在不同年代的教材。其中,最早的相关教材是徐光宪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编写的《物质结构》,在这套教材的第一页写着一则“简装版说明”,说明由于相关规格的“纸张较少”,所以改为简装版发布。通过这个细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在物质条件还很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督促学生刻苦学习。在全课程的最后,文老师用准晶的发现作为课程结尾,鼓励学生在今后探求未知的道路上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文老师希望学生在学完整门课之后,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024年,文韬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这也反映了教学专家对其授课能力的肯定。


收获 

纸上得来终觉浅

  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文老师还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堂以外开展教学活动。在过去的几年间,文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参与了15项本科生研究项目,指导了超过70名本科生。通过这些研究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下学习如何使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文韬获得的部分证书和奖状。


  此外,文韬还非常重视面向公众的科普。在过去几年间,文老师在广东、山东、山西等地给中学生做了多场科普报告。在做科普报告时,可以看到台下学生眼神中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文老师欣喜的表示,如果能在一次科普报告中给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有可能在多年后成长为科学界的参天大树。此外,文老师还多次参加了广州国际校区“开放日”,向公众介绍学院专业情况。同时,热衷于社会公益服务的他曾代表学院接受《广州日报》的采访,向读者介绍软物质的应用和重要性,将软物质介绍给社会公众。


文老师在做科普报告(左);文老师代表学院接受《广州日报》的采访。


图文:前沿软物质学院

编辑:余锦婷

初审:文韬

复审:康德飞

终审:王林格



前沿软物质学院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华南理工软物质
公众号致力于发布前沿软物质学院和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动态资讯,面向社会展示两院核心文化及科研成果,服务两院师生,对接院企合作。
 最新文章